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總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於是就將自己的想法盲目施加在孩子身上,甚至為孩子「代勞」很多事情。
但郭京飛在一次綜藝中,說出了一個詞——倚小賣小,他認為小孩非常聰明,你把他們當小孩之後,他們就會倚小賣小,就會給你找各種麻煩,但是當你給他獨立人格的時候給他尊嚴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大人,會給你省很多麻煩。
戚薇也採取了和郭京飛類似的育兒觀點,她表示,自己會把孩子當大人溝通。戚薇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自己穿了一條裙子,女兒lucky十分喜歡,就說這個裙子是自己的,但是她直接告訴孩子「不,不是你的,是我的」。戚薇認為,不能因為孩子年紀小,就讓她把別人的東西當成自己的,家長不能慣著這種毛病。
從這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別把孩子當孩子」,才是培養孩子的正確方式。
這麼做,一是為了孩子的成長。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過「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提出:幼兒時期,父母過多的指責和責怪或限制,會使兒童產生羞恥感;學前時期,兒童會顯示出與人交談、遊戲的主動性,但是父母如果對兒童主動的要求不予理睬或管束過多,或對孩子的創造性做法進行取笑或懲罰,會讓兒童產生內疚感,影響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齡時期,如果不理解或壓制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活動,會造成兒童的自卑感。
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那將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家長提出了一個讓許多人憤怒的問題「我的女兒因為我撕了她的筆記本絕食了怎麼辦」,甚至在問題的最後,提問者都認為自己這麼做是「有理由」的。
在這件事裡,家長忽視孩子的創造力、好奇心,把孩子和孩子所創造的東西當做自己的所有物,肆意毀壞,就像一條回答裡說的「歸根到底,不少家長就是不把孩子當人看,總覺得自己是父母,是大人,就有絕對的權威,操控孩子的一切事情」。而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最終造成的是無法彌補的隔閡。
最無奈的是,有些家長對孩子控制欲極強,又總是抱怨孩子「不讓自己省心」,全然無視了是自己沒有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因此,「別把孩子當孩子」的第二個理由是,為了父母「省心」。就像郭京飛說的,你把孩子當大人,他就能給你省很多麻煩。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就像人們都說當孩子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寧願多做事後清理讓孩子自己吃,也不要為了乾淨而餵孩子,就是為了孩子可以早日學會自己吃好飯,讓父母在將來「省心」。當父母把孩子真正當做獨立個體去看待,去尊重,那麼孩子就能形成獨立人格,逐漸地為自己負責、為身邊的人負責,而不是當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只能躲在父母身後的「孩子」。
還是那句話,如果真的為孩子好,那麼就尊重TA,別為自己的獨斷專行找理由,別將自己的控制欲強加在孩子身上。
望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