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喧囂繁華的世界裡,生活著一群害怕與外界接觸的「隱身人」,大多數時間蜷縮在自認為安全的狹小世界裡,他們就是被稱為社交恐懼症的 「患者」。
如果請他們走出自己的心理安全區,與陌生人打交道,或者是進入公共場合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恐懼情緒,往往還伴有心慌、出汗、呼吸困難的反應,痛苦的心理感受,驅使他們迫切逃離社交情境,然後如釋重負。
社會恐懼症是一種好發於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社交障礙。據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院長、精神疾病診療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陳晉東主任醫師編寫的《社交恐懼症》詞條稱,根據DSM-IV工作組開展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美國社交恐懼症的終生患病率約為5.0%。
社會恐懼症給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社會交流帶來了巨大痛苦,不僅制約了患者社交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嚴重製約了患者生存發展的空間,使患者在婚戀情感、事業發展方面錯失很多機遇。
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禮,本文討論的重點,不是社交恐懼症的流行病學資料和診斷問題,而是本症背後的深層心理原因,針對社交恐懼症的深層心理背景,輔導患者採取針對性的自我矯正對策,幫助患者更好的應對常見社交情境,儘可能降低社交恐懼對患者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不利影響。
社交恐懼症的核心症狀是,進入人多的公共場合,或者與特定的人相處時,出現過度緊張害怕,主要是擔心在在別人面前丟醜,或是害怕受到他人否定性評價,所以總是盡力迴避社交場合。
統計患者的心理測試結果,發現大多數社交恐懼症患者都存在內向害羞、敏感多疑、膽怯自卑等心理特徵,患者對外界刺激敏感,謹小慎微,特別好面子,臉皮比較薄,害怕當眾丟臉,喜歡用自己的主觀臆想代替客觀。
追根溯源,可以發現這些心理特徵的背後,都指向了一個深層的心理問題,自卑。在人生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有過自卑心理,驅動我們不斷去完善和發展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早期受到過多的負面評價,這種評價就會逐步內化,錯把別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心理現實,自卑就會在心理世界深深紮根,並不斷滋長,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放大了自己的不足或短處,形成過度自卑。
患者總覺得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人,比如長相、收入、能力、家庭背景等,為此害怕別人輕視、冷眼、否定、拒絕和批評,不是覺得自己的臉型不好看,就是覺得自己的臀部太大,不是認為父母的工作不體面,就是感到自己的大學差得說不出口,怎麼說都是自己不如人。
社交恐懼的突出表現在於一個字「怕」。在實際生活中,社會恐懼症有兩種具體形式。一種情形是害怕人多的場合,害怕有陌生人的地方,患者的主要問題是擔心在人多的地方丟醜,出洋相,對自己能力、長相等自身條件不自信。患者在過往的成長環境中,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價值感和安全感都比較低,在陌生的環境中,害怕遭到陌生人不友好的對待,擔心遭到陌生人的嘲諷、打擊和迫害,只好減少、逃避社交活動。
還有一種自卑,與自己內心的某些慾念有關,覺得自己的思想不純潔,或是接受不了自己的某些慾念。比如看到異性,自己的某些想法冒出來,自己又接受不了這些慾念或想法,覺得自己思想骯髒。
社交恐懼症的另一種情形是異性恐懼,不敢與異性交往,特別是與年齡相仿的異性在一起,就會情不自禁地看對方敏感部位,浮想聯翩,控制不住視線,為此深感自責和羞愧,馬上出現各種恐懼性反應,如臉紅、出汗,心慌、手抖,就想趕緊逃離,這個情況主要與患者早期性教育錯位有關,過度抑制的性意識出現反彈,又與自己的意識層面發生衝突,自己接受不了對異性好奇、渴望的衝動,擔心被對方看破、發覺自己的意圖,嚇得趕緊逃離。而患者與熟悉的人、年長的人在一起,這種恐懼反應就會明顯減少,微乎其微。
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導致患者只看見自己的短處,忽略自己的長處,而又特別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越是想表現得好一些,就越容易緊張與出錯,而出錯的經歷又強化了這種緊張和害怕,使以後的社交活動更加緊張,社交恐懼慢慢就形成了。
自卑與社交恐懼是難兄難弟,常常是形影不離,社交恐懼的背後往往是深層的心理自卑在作怪,自卑的人往往害怕開展社交活動,兩者相互影響,使這兩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在臨床上往往以藥物治療或放鬆脫敏,來緩解社會恐懼症的焦慮、恐懼情緒,對本症的深層心理根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本病治療很難徹底,多呈慢性化發展,據DSM-IV報告,約有80%的社交恐懼症患者未能得到規範的系統治療。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根椐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如下矯正方案供社交恐懼症患者參考:
做到這一步,就可以緩解20-30%的病情。知道、認識、領悟不是同一個意思,是認知的三個不同層次。知道是了解過程,認識是學習和反思過程,領悟是內化過程。只有將知識內化,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那種走馬觀花、一覽無餘的學習,是很難起到真正的效果。
內向自卑、敏感多疑、膽怯害羞等個性特徵,是社交恐懼症的發病基礎。過往曾經發生的社交挫折,在患者記憶中留下了恐懼痕跡。生活中再次遇到類似刺激情境,如遇到害怕的人和事,就會激活已經儲存的恐懼記憶和情緒反應,並迅速泛化,使患者恐懼性的身心反應,很快達到高峰水平,產生逃離恐懼對象的強烈衝動,以緩解焦慮和緊張。
當患者被迫不斷參加社交活動,與恐懼的環境和人接觸後,恐懼反應一次一次被強化,最後形成了自動化反應的條件反射,只要一接觸恐懼情境,恐懼反應就會出現。
當患者真正認識了社交恐懼症的真實面目後,就可以採取針對性的認知矯正。
對自己而言,你早已不是童年那個無知、無助、無力的孩子,因兒童認知能力的限制,早期形成的自我認識和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是片面的,有偏差的,現在有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和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加上關心支持你的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強大的法律保障,你現在的安全感,與當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你可以更加真實地認識自己和體驗自己,你完全有資格,為自己的自由和夢想而熱情奔放地活著,無論別人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你怎樣評價,都不能改變你本來的樣子,你已無需過度依賴外部評價,而看人臉色,委曲求全,你是自由的,你是可以自在的,你就是與眾不同的你,你已無需活在別人的目光裡,你可以自由行進在自己的路上。
你身上不缺優勢和長處,只是需要你去用心發現。人總是有不足的,自己的短板是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去接納它,並儘可能去完善它,儘管如此,你的短板還是很能與別人的強項相比。
用心去發揮自己的長項,將強項做得更強,同樣可以彌補短板之短,你原來的短處反而為你的豐滿形象增添色彩。
人性的欲望,本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我們應該正視它,而不是迴避它,只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範圍內,完全是正常的,迴避、壓制欲望,只會引起強烈的反彈。對曾經接受的性教育中的錯誤成分,需要及時摒棄,進行知識更新。
在這個世界上,被人拒絕、否定、輕視,總是無法避免的。外部打擊,既是一種挫折,也是一種考驗和歷練,與其恐懼與害怕,不如勇敢面對,在實踐中去提升和修補,不為成為最好的自己折騰,只為更好地成為自己努力,當你內心真正強大起來,就可以自由放飛夢想,想唱就唱,想哭就哭,想到哪裡就到哪裡!
躲在自己舒適的家裡,是治不好自己的社交恐懼症的,因此,需要勇敢地跨出自己的舒適區,到最讓你害怕、恐懼的地方去實踐吧!
也許起初的時候,你會感到強烈的不舒服,讓社交恐懼來得再猛烈些吧!你會緊張,你會害怕,你會心慌,你會冒汗,這些都是暫時的,請堅持住,很快就會過去!
這一切都是有極限的,請挺住,來一次成功的抗擊恐懼體驗吧!好了,最痛苦的時刻終於過去了,過了恐懼的高峰,各種恐懼反應正在走下坡,你痛苦的感覺就會下降,再下降,越來越輕,越來越輕!最後你才發現曾經的恐懼、害怕和擔心,不過是過眼浮雲而已,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歷練,你會發現,自己的社交恐懼症已經不藥而愈!
心有所懼,行有所止。心懷敬畏,保持適度恐懼,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當你掌握了社交恐懼的應對策略,並積極實踐後,當你接納了自己的短板和欲望,你就會變得心理強大,就可以坦然去面對別人審視的眼神、挑剔的目光,就有了更多的勇氣和信心,去面對生活中需要接觸的人和事,再也不用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想到哪裡就到哪去,盡情綻放人生的精彩!
百度健康醫典《社交恐懼症》詞條,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院長、精神疾病診療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陳晉東主任醫師編寫。
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一個有溫度的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從事精神障礙診治和心理治療工作30年,如果你還有疑問,可以給我留言。關注@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