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哪些新勢力發展的比較好,哪些快涼涼了?15萬左右的新能源車有什麼推薦?這周精彩答疑都在這兒了:
@小神童
從開始的PPT造車到現在,新能源車汽車發展也很久了,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新勢力都倒閉了,皆電有做過統計嗎?現在還有哪些新勢力發展的比較好,倒閉的又有多少?
相比前幾年新勢力的生氣勃勃,2020年過半之後,倖存者名單確實不多了。
現階段,新勢力能不能活下來,關鍵還是看資金輸血夠不夠。這裡的錢,一方面來自向外融資,另一方面來自車企賣車的回血。因此,像蔚來、小鵬、威馬這些拿到不少網際網路融資並且還有大規模交付的車企,現在前景都算比較好,後起之秀如理想,目前的交付量也頗為可觀。
除了上述幾個明星企業,其實哪吒、雲度、電咖、新特這些大家不太熟知的新勢力也活得不錯,它們有的主攻B端用戶、有的主攻線下市場,交出的銷量答卷也差強人意。當然,淘汰也有不少,這不,最近一批走向涼涼的新勢力就包括拜騰、博郡、前途還有賽麟,要麼欠薪停工,要麼是敗走國外,資金鍊一斷基本就告別遊戲了。
@且聽風吟
皆電大佬們好,我最近想買一臺15萬左右的新能源汽車,續航裡程最好是長一點,500公裡以上吧,顏值上也要過得去,請問有什麼車型可以選擇?你好,續航500km以上的電動車,補貼後15萬左右的,說實話可以選的車型不多,大概搜了一下,有廣汽新能源Aion S以及北汽新能源EU5兩款。
15萬預算左右,你能買到兩臺車的低配車型,也就是Aion S 炫630/魅630、EU5 R600智潮版。怎麼說呢,EU5 R600智潮版的配置會更高一點,主要體現在除了主/副駕駛座安全氣囊之外,還有前排側氣囊、前/後排頭部氣簾等等,反觀Aion S的兩款車,都只有基本的主/副駕駛座安全氣囊。因此從被動安全角度考慮,我會選EU5,另外對比完之後你會發現EU5的舒適性配置、科技配置更高一點。
但問題又來了,你是一個顏值黨,Aion S的外觀設計確實更加年輕,所以選哪臺呢?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吧。補貼後售價:Aion S 炫630:15.38萬;Aion S 魅630:15.98萬;EU5 R600智潮版:15.89萬
@小綿羊
電哥,最近想買一臺電動車,看中了C-HR這款車型,不知道電哥有什麼看法?如果同價位,又有什麼車型推
C-HR EV目前售價區間為22.58-24.98萬元,純電續航裡程為400km,電池容量為54.3kWh,它的定位是小型SUV。作為小型純電SUV,它的定價是相當的高,從性價比角度來看並不是最佳選擇。
另外,它的配置並不豐富、空間也是它最大的短板,因此如果你在意這兩點的話建議還是不要選擇它。按照你選擇C-HR EV的預算,完全可以選擇Aion V甚至是更高一級的Aion LX,它的質感和空間是完勝的。另外,在預算內還可以選擇昂西諾純電、威馬EX5和小鵬G3等車型,它們的續航裡程以及功能配置顯然要更加的豐富。
@連祥生
最近馬自達3給老婆開了,想換臺電動車,同級別有什麼好選呢?緊湊型電動車選擇還真不少,但價位稍微要比同級別的燃油車要貴一點,這裡我就按照合資與自主兩個方向各推薦一款吧。
合資品牌的話,個人比較推薦別克微藍VELITE 6,價格適中,工信部續航裡程也有個410km,能滿足日常代步的需求,另外還有安吉星等科技功能,配置也不會太差,應該能滿足你的基本需求。
如果是自主品牌的話可以留意一下廣汽新能源Aion S,400+km的續航裡程,駕駛質感方面也不會太差,而且乘坐空間和舒適性方面也有不錯表現,滿足家庭使用需求。
@昨日青空
從門外漢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車的瓶頸仍是電池,但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巨頭為什麼不在電池上下功夫!反而在發展新能源汽車?
你好,巨頭們其實在電池這塊兒還是很下功夫的,就特斯拉本身來說已經是在重拳出擊了,之前,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推特上宣布,暫定今年9月15日舉行「特斯拉電池日」活動,活動將包括參觀電池生產系統。此外還將同期召開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
本次電池日,最受關注就是特斯拉或將帶來一款全新的「百萬英裡」電池。有內部人士透露,這款電池將是特斯拉與寧德時代攜手研發。本月初,寧德時代表示,已經準備好製造一款壽命高達124萬英裡(約200萬公裡)的電池,或採用無鈷結構,這將是目前三元鋰電池壽命的3~5倍。目前還不確定這款電池是否就是將在特斯拉電池日公布的合作項目。
另外,特斯拉還將陸續推出磷酸鐵鋰電池版本,以降低成本,更不用說與LG、松下、寧德時代等大廠的深度合作了,其實巨頭對於動力電池這塊兒,一直都是在下大力氣的。
@Distan
最近理想ONE的銷量好像不錯,但是又不太了解這種增程式電動車的前景,請問一下電哥增程式電動車未來會被市場追捧嗎?值不值得入手
說到增程式混合動力,不少人跟咱們常見的插電混動「傻傻分不清」,雖然都要燒油、都可以充電,但看似相似、其實大有區別。首先是駕駛體驗,插電混動車在饋電的時候,只能靠發動機驅動時,行駛頓挫明顯、動力反饋遲鈍、油耗從6L飆到12L等等,此時增程式純電車一直都是使用電機驅動,內燃機只負責默默發電,所以在駕駛體驗的一致性上,增程式更有優勢。
其次,增程式對充電樁的依賴更小。很多人認為買插電混動車,就是因為沒有純電續航焦慮,可以當作燃油車開。
然而,有一點可能有點顛覆大家的認知——想要完全發揮插電混動車的行駛質感、經濟性等產品優勢,還是需要保證足夠的電量,原因就是上面說到車輛饋電後的表現。為了能讓插混車發揮插混車的特點,最好保證車輛一直有電。
然而,大部分插混車只有60-100KM的續航,基本每兩天就要充電(且只能慢充),而增程式在不用充電的情況下也能發揮產品優勢,徹底擺脫「裡程焦慮」。
當然,因為發動機不參與驅動,增程式結構也存在一些缺點,譬如說高速相對費油。因為增程式結構終究還是靠電機驅動,所以也要面對電動車存在的問題——速度越快、風阻越大、電耗越高,電耗越大對增程器或電池的需求也越高,自然就更費油。
(圖/文/攝:皆電 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