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力學如何被量子力學顛覆?人們只能計算未來發生事件的概率

2020-12-15 無名狂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愛因斯坦發表他的引力理論之後不久,20世紀初的理論物理世界就被玻爾(Bohr)、海森堡(Heisenberg)、薛丁格(Schrdinger)等科學家再一次永遠地改變了。從牛頓一直到那個改變之前,我們都認為物理理論屬於決定論。也就是說,如果你知道某一時刻宇宙中所有物體的位置和速度,那麼你就可以準確無誤地預測將來。這樣的物理學現在被稱為經典理論(classical theories)。

愛因斯坦的理論就是經典理論的一個例子。玻爾、海森堡和薛丁格他們領導的革命卻創造了另一種理論——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新的量子理論以概率為基礎,其結論是:人們只能計算未來發生某種事件的概率,但無法準確地知道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 量子力學的成就是驚人的。它極其精確地描述了光的本質,以及所有已知物質的基本構成單元。再後來,劍橋大學的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教授利用這些新想法建立了量子化的電磁學理論。

他的理論又能導出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也就是對所有已知粒子和粒子間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論表述。現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懷疑是否能用量子力學描述大自然。2012年被稱為皇冠上的明珠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被理論預言的一種粒子,能賦予其他粒子質量,是標準模型中的重要內容)被發現了,這標誌著標準模型的預言已經全部得到了驗證。量子力學是現代化學和材料學的基礎,它讓我們造出計算機中的半導體、DVD放映機和電視機中的雷射和發光二極體。

量子力學是毋庸置疑的,它描述了大自然如何運作,尤其是當我們試圖描述微觀世界的時候。 雖然量子力學在各個物理學領域中無所不在,但如何利用它來研究引力還是個謎。電磁力可以相對直接地量子化,宇宙中的物質也都可以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可引力的量子理論仍舊難以捉摸。這可能是近50年來物理學上最大的未解之謎。把其他物理領域中百戰百勝的邏輯應用到引力上卻屢戰屢敗,所以當今引力的最優表述依然使用了愛因斯坦的經典理論。

這就有些尷尬了。比如有些問題人們需要同時用量子力學和引力來處理。舉個例子——黑洞的中心。我們已經討論過黑洞是巨型恆星經過毀滅性坍縮形成的——恆星裡的物質被引力壓縮到密度極大。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坍縮會一直持續到所有物質都被壓縮成一個點。現在有了量子理論,在很小的尺度和很高的能量下,量子力學效應會非常顯著。因此上述黑洞同時需要引力和量子力學來描述其中的物理狀態。但普適的引力理論還不存在,所以到現在人們還是無法了解恆星坍縮之後的核心是什麼樣的。人們當然不滿足於此。

如果我們希望能夠描述自然存在的一切,那麼我們就需要一個適用於引力的量子理論。 量子理論和引力不相容的原因有很多,而且比較複雜。第一,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在處理力的方法上有概念性差別。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引力是時空彎曲的結果,並不存在什麼外力把物體拉到一起,有質量物體相互靠近僅僅是時空彎曲導致的。例如地球並不是被太陽拉著,它實際上是沿彎曲時空中的最短路徑在自由下落。但其他的力並非如此。

比如電場力就是帶電粒子的電場產生的,電場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但卻不是時間和空間本身。時間和空間僅僅是電場力「表演」的「舞臺」。量子力學中,處理大部分問題時都把時間和空間僅當成獨立於其他物體的存在——一個被動的角色。這樣處理引力就違反了愛因斯坦所規定的一切。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中的概率與經典概率在本質上有何區別?
    也就是我們為了驗證理論預測的正確性,對粒子的位置進行測量,假定在相同的物理條件下可以重複大量次數的測量,我們會發現任何位置上測量得到的粒子出現的概率(大量測量中此處測量到粒子的次數除以總測量次數)是符合量子力學的計算預測的。這時我們不禁會有一個問題,量子力學中的概率與生活經驗中的經典概率有什麼樣本質上的不同呢?
  •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
    波函數已經在初始時間通過觀測決定了以後,人們就能夠從量子力學計算出以後任何時間的波函數,並能由此決定一次測量給出受測量的某一特殊值的概率。當對系統的某種性質做新測量時,波函數才能和實在聯繫起來,而測量結果還是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敘述的。
  • 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到底誰更厲害?
    這種現象在我們宏觀世界非常不可思議,宏觀世界我們是用經典力學來解釋。那麼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到底誰更厲害呢?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量子力學的適用範圍是微觀世界,而經典力學是宏觀世界,所以要比較誰更厲害其實很難,就好像一個「短跑選手」和一個「長跑選手」比賽誰更厲害,這是不科學的。不過我們其實量子力學更厲害,為什麼呢?
  • 量子力學與上帝的骰子
    他們對量子力學的解釋被稱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哥本哈根學派的辯據,是基於計算的概率論。在量子世界裡,結果經常不是明確的,而只是一種概率。我們舉例來說明,例如「量子隧穿效應」。但哥本哈根學派說,電子通過絕緣層是存在概率的。經過計算,可以得出概率的數值。這就是「量子隧穿」。如果放到宏觀世界,人能不能穿牆?按照量子隧穿,宏觀物體也能發生隧穿效應。人也可能穿過牆壁,但要求組成這個人的所有微觀粒子都同時穿過牆壁,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從概率上說,人可以穿牆。
  • 量子力學
    如果算符的譜是分立的,則可觀測值只能獲得這些分立的特徵值。在量子力學的形式中,系統在給定時間的狀態由復波函數描述,也稱為復向量空間中的態向量。 這個抽象的數學對象允許計算具體實驗結果的概率。例如,它允許計算在特定時間在原子核周圍的特定區域找到電子的概率。與經典力學相反,人們永遠無法以任意精度同時預測共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
  • 即使做出了量子計算機,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是巨大的「黑箱」
    普朗克把這一份一份的能量稱為「能量子」,也被人們稱為「量子」。這在當時是一個顛覆性的概念,因為在經典物理學裡,人們一直認為能量的傳輸是連續的,不存在最小單位。由於這個假說太過於「叛逆」,簡直顛覆了整個經典物理學,所以在該假設提出之後的10餘年裡,普朗克一直試圖尋找各種方法來解釋輻射能量的不連續性現象,但最終歸於失敗。
  • 量子力學是介於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理論
    糾纏的粒子有驚人的特性,所以它被量子力學拒之門外。這些特性無法被廣義上的量子力學描述,所以一般認為這些特性還不是量子力學的一部分。量子力學不主張非慣性系下的第二宇宙速度,很難用經典理論和量子理論解釋成薛丁格方程,超弦理論和弦論尚未形成其自洽體系量子力學本身有一些體系設定是與經典力學有衝突的。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 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普朗克把這一份一份的能量稱為「能量子」,也被人們稱為「量子」。 這在當時是一個顛覆性的概念,因為在經典物理學裡,人們一直認為能量的傳輸是連續的,不存在最小單位。由於這個假說太過於「叛逆」,簡直顛覆了整個經典物理學,所以在該假設提出之後的10餘年裡,普朗克一直試圖尋找各種方法來解釋輻射能量的不連續性現象,但最終歸於失敗。
  • 拿什麼拯救你量子力學-淺談量子貝葉斯
    反之,實驗的結論一次又一次地證實了量子力學計算結果的正確性。溫伯格今年1月份的文章中提出的質疑,仍然是量子理論的詮釋問題,不是計算問題。但他對現有理論的未來擔憂,質疑量子力學中「測量的本質」。溫伯格認為對量子力學有兩類主要的詮釋:與「多世界」對應的「現實主義」詮釋,以及與哥本哈根表述一脈相承的「工具主義」詮釋。兩者都不能令人滿意。
  •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
    量子力學的實在論可以從四個方面考察:一是圍繞量子力學理論實在性的爭論;二是量子力學形式體系的實在性;三是量子力學所描述的世界特性;四是量子力學對實在論理論的推進與發展。對量子力學是否具有實在性的爭論主要發生在量子力學理論誕生之初,尤以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最令人稱道。
  • 量子力學的發展史----浦劍的介紹
    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力學是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1]。該理論形成於20世紀初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組成成分的認識。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雲,它們不只存在一個位置,也不會從點A通過一條單一路逕到達點B[1]。
  • 顛覆世界的「量子力學曼哈頓計劃」
    其後,他在量子力學上的成績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肯定,其將光的波粒二象性觀念進行了擴充,包括運動粒子。   1925年,海森伯提出矩陣力學,徹底廢除了牛頓力學中的經典元素。1926年,玻恩提出量子力學應該被理解為沒有任何因果聯繫的概率。1927年底,海森伯和玻恩在索爾維會議中宣布由愛因斯坦和玻爾掀起的量子力學革命結束。
  • 人們堅持的客觀實在論受到嚴重挑戰!
    可能許多人已經感受到了量子力學對於人類認知的重大顛覆,但還是不明白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究竟意味著什麼,所以接下來你要知道的是:它可能還會再顛覆一次你的三觀。我們先簡要回顧當時的量子論是如何衝擊經典物理學的以伽利略和牛頓他們的經典物理學依賴於微積分,認為一切的自然過程都是連續不斷的。但是量子力學發現能量的傳輸是有一個最小單位的,這個單位就是量子,很多自然過程都是不連續的。這種非連續性的概念讓經典物理學的大廈是搖搖欲墜。
  • 物理大師的困惑:概率從何而來?
    量子力學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了的最為精確的理論,它是我們理解原子、原子核、電磁性、以及半導體、超導,等微觀現象的理論基礎。那麼,量子論到底怎麼啦?既然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科技產品中隨處可見其應用,但為何又爭議不斷,眾說紛紜呢?原來,人們對量子論的分歧不在計算結果,而是在於不同的詮釋。如果不管這點,只要我們遵循一個原則:「閉上嘴,用心計算!」
  • 因果律會被量子力學殺死嗎?
    因果法則有一個基本假設:時間箭頭永遠向前,未來事件不能影響過去事件。一旦發生時間旅行事件,因果律必定會被擾亂。     1943年,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René Barjavel)在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中提出一個假設:假如你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外祖母殺死,會出現怎樣的情形?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 放心吧,上帝依然擲骰子
    量子躍遷再次成為流行語,並掀起一場關於量子力學是隨機性還是連續性的爭論。   量子力學作為理解原子尺度世界的理論,其中有一個核心概念極為激進大膽又反直覺,甚至成為了流行語,那就是「量子躍遷」。量子力學的先驅們大都相信:量子躍遷是「隨機的、瞬時的」 。   一項新的實驗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 量子力學的三大階段性
    按照「經典直觀邏輯」,愛因斯坦的推理無懈可擊。以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詮釋沒有跟隨經典力學的思路談論糾纏態兩個粒子分開之後如何運動,而是用薛丁格方程來討論波函數的演化。兩個粒子的波函數定義在六維空間(如果考慮到自旋,維數可能更高)裡。量子力學討論波函數在六維空間中的演化,完全不討論粒子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正文內容【摘自《見微知著》】:量子力學,它是如此反直覺,以至於只能用數學的語言才能準確地描述它。量子力學中詭異、甚至反直覺的要素,因何而產生。在量子力學領域,物理學家已經習慣用「概率」來描述現象,但概率難道不是體現了我們對研究對象了解得還不完全嗎?
  • 如何解釋量子力學?或許我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這裡簡單總結了8種量子力學的詮釋,它們有些可能更為「主流」,另外一些則更「小眾」;一些說法有待未來通過實驗驗證,而其他的也許一直只能是一種猜想或假說。 你最支持哪種?
  • 篤信量子力學大半輩子的他,最近忽然開始懷疑:量子力學到底怎麼了?
    」直到1964年,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還在康奈爾大學的一個講座上說道:「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這一步邁得太大,以至於物理學家把量子力學之前的所有物理學內容都統稱為與「量子物理學」相對的「經典物理學」。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量子力學的奇異性本身並不會帶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