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抑鬱症大學生的心理諮詢

2020-09-10 心理測評FM

  一、求助者資料

  1、求助者資料

  (1)人口學資料:常XX,男,22歲,某大學三年級學生,漢族。

  (2)家庭狀況:父親常XX,46歲,高中文化,農民。母親李XX,48歲,初中文化,農民。父母雙雙進城作小本生意,在城市沒有住房,家庭經濟狀況很一般。兄妹二人,求助者排行老二。

  (3)學習記錄: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在班內拔尖。高中進入縣重點高中,學習成績不再名列前矛,在班內排名中等偏上。

  (4)社會交際:僅限於親戚同學。親戚節假日偶有走動,與同學和睦相處,對學校活動能主動參加。

  (5)興趣愛好:看書,打籃球。

  (6)自我描述:相貌帥氣,性格內向靦腆,是個乖學生,從不惹是生非。小時候性格活潑,愛動愛玩。認為是這些心理問題使自己變得內向了。

  (7)其他特點:想像力、表達力良好。

  2、個人成長史

  求助者是足月順產生育,自小因長相漂亮,學習成績好,行為乖巧,常常受人誇獎,有一定優越感。在學校遵紀守規,認真響應教師指導,是名好學生。自小學到縣重點高中都是是憑自己努力考上去的,沒有讓父母操過心,很為此自豪。家庭雖不很富裕,也是衣食無憂。家庭從無任何重大變故,雖說父母常外出打工,和姐姐一起接受叔叔的照顧,叔叔嬸嬸對自己很好,自覺內心沒有什麼缺失陰影。

  3、精神狀態

  感知覺正常,注意力正常,記憶力良好,思維完整,語言表達清晰流暢。情緒表現與內心體驗一致,(臉色赤紅,低頭不敢看諮詢師,明顯緊張)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對穩定性。

  4、身體狀況

  從1998年下半年至今,先是頭痛,後來頭昏,胃痛。一見人就臉紅。

  5、社會功能

  不敢與人交往,人際交往受到很大影響,學習沒有效率,社會功能受到影響,內心十分痛苦。

  6、求助者問題自述:

  情緒焦慮抑鬱,苦悶煩躁,感覺很痛苦。頭痛胃痛,

  從初三起,不敢面對女性,一見女性就臉紅,控制不住去想女性的隱私部位,感覺對方不注意自己時才敢偷看,覺得自己已經和她發生過性關係了,可又明明知道自己什麼都沒作,就是控制不住就那樣想,最難堪的是對母親和姐姐也是這樣想。覺得自己是個極其骯髒、道德敗壞的人,簡直禽獸不如,心裡恨得把自己殺了無數次。可一見女性還是那樣,到後來一提到女性就那樣想,平常看書吃飯寫作業都控制不住去想,每天上床睡覺時也想,有很強的性衝動,常常忍不住偷偷手淫,過後更覺得自己骯髒無恥,無臉見人,覺得別人一定能看出自己的行為與想法。

  一開始只怕女性,後來連男性也怕見。可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啥也沒作,強迫自己好好學習,初中升高中還算順利考上了,覺得很僥倖。進入高中,學習壓力很大,第一學期成績就不理想。後來無論多麼用功學,成績就是上不去。這時候就想是自己這種心理問題影響了學習效率,痛苦得不得了,又不能和人說。內心感到又孤獨又苦悶,很多次想到死,又怕死了別人說閒話,怕對不起父母。到高二時又開始頭痛了,我知道是我腦子想事想的。過一段,胃也痛起來,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一想到胃癌,有時高興,有時悲哀。高興的是,如果是胃癌死了,別人不說我是個骯髒的壞傢伙,不丟人了。悲哀的是我還小著呢,我還什麼事都沒作。這時不知怎的脾氣也變壞了,常常在家發火。也不多說話,一發火就想毀東西。家裡人帶我到醫院去看,作了一堆檢查,醫生說我沒病。後來去了精神病院,大夫說我是精神病,要住院。我又怕又氣。死活不住院,藥也不吃,我說我沒病。為了不去精神病院,我老實起來了,強忍著不再亂發火。但頭痛得歷害,胃也脹痛得歷害,就又想是不是要死了。想到死,覺得很可怕。

  父母就我一個兒子,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身上,我還什麼都沒作,還沒有真正報答他們、孝敬他們,就死了。感覺很對不住父母。就想,我怎麼會生病要死了呢,上天太不公平,這時就恨命運,恨上天。我覺得我不是個一般的人,上天不應該這樣對我。

  6、心理障礙產生時間:一九九七年求助者初中三年級下學期。

  7、心理障礙持續時間:七年。

  8、心理諮詢師第一印象

  衣著整齊,低頭不敢面對諮詢師。一直眨眼,滿面通紅,舉止局促不安,神態委靡,但言語表達清晰流暢。思維判斷正常,自知力完整。

  二、諮詢記錄

  1、第一次諮詢(用時一個半小時)

  諮詢目標:

  收集資料,了解求助者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初步制定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方案和目標。建立良好諮詢關係。

  諮詢記錄:

  心理諮詢師(以下簡稱師):

  求助者(以下簡稱求):

  初步設定諮詢治療方案:

  根據求

  心理作業:

  思考自己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和演進泛化過程。並把此次諮詢的感受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儘可能多的去寫,可以參看有關的心理學書籍。下次諮詢時帶來給我看。

  2、第二次諮詢(用時一個半小時)

  上次諮詢效果:

  求助者換了一套衣服,衣著整齊,眼睛能正視看諮詢師,停留時間很短,並且不停眨眼,臉上赤紅,舉止拘束。作業完成得相當認真,寫了大約有五千多字的心理感受。對自己的問題結合著心理諮詢師對他的分析判斷反省領悟得很到位。

  求助者描述:十分認同諮詢師幫他所作的心理問題根源分析,對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很有信心。焦慮抑鬱的情緒感覺好多了。頭痛的情況有明顯減輕。胃脹痛的感覺也輕了不少。到第三天就急切地想過來進行下一次諮詢治療。

  與上次時間間隔:一周

  本次諮詢目標:

  從自然界、生物、社會、文化、心理幾個方面對求助者進行系統性教育,完善性心理認知,緩解面對女性的緊張心理,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諮詢治療方案:

  諮詢記錄:

  分析判斷:

  心理作業:

  回學校至少要和十名女性、二十名男性打招呼,說話。如果實在不知道或張不開口,就看著對方微笑點點頭。如果能突破二十名女性的話,你好得更快更徹底。記住數目和對方對的反應,下次來時向我要詳細檢查。哪怕對方對你的致意不反應,或是反應很讓人不舒服,你都要作。事先,你先預設最壞的結果。如果你和對方很友好的打招呼,對方會把你怎麼樣。

  3、第三次諮詢(用時一個半小時)

  上次諮詢效果:

  求助者此次穿的是第一次諮詢時的衣服,但感覺比那時整潔得體。頭髮噴了啫喱水,整個人看上去精神透亮起來。進門就叫老師,不等問就把上次諮詢的效果說出來。

  求助者描述:效果非常好。可以用立竿見影這個詞語。回校後見到女性緊張消釋大半,見到女性還有些緊張,心理還會想和她們發生了性關係,但一會就不想了。敢用正眼去打量身邊的女性了。本周和班內、班外熟悉的女性打招呼說話的人數為二十三人。總共說了六十一次。她們的反應大都自然親切,跟我一起互動,也有三四個帶理不理的,比較少,因為心裡有準備,所以也沒感覺什麼不正常,過後想想,我覺得她們心裡上好象有什麼事似的,沒有情緒理我。男生更多,肯定超過了三十名,沒有計數。

  與上次諮詢時間間隔:一周

  諮詢目標:認識自信和自卑,端正自我客觀判斷與完整接納。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諮詢治療方案:

  諮詢記錄:

  分析判斷:

  心理作業:

  組織一個周日同學自行車旅行社。大家一起開心地玩兩天。把旅遊的地點,旅遊和形式內容設計得簡潔明快,符合大學生的生性特點。只管多方發出信息,看看結果就知道交友組織人員是維是易。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一無能力。

  4、第四次諮詢(用時一個半小時)

  上次諮詢效果:

  求助者喜氣盈盈地走進諮詢室。眨眼的次數趨於正常。臉上微紅。求助者說:「老師,你看我眨眼的毛病好多了吧。我們寢室的同學都覺得我非常奇怪,這一段我象換了個人似的。他們都在問我怎麼眼錯不見地就變了,由一個沉默寡言地人變成了一個陽光開朗的魅力無比的人了。我知道他們在耍笑我,但我還是很高興。謝謝你,韓老師。非常感謝你!我想擁抱你一下。」我站起來,接受他的擁抱。諮詢室裡另外兩名助理都一一接受了他的擁抱。最後,他又抱住我,把我高高地抱起來兩秒鐘,笑著說:「韓老師,你好沉啊,估計你比我媽輕些。」說到這,臉上大紅起來。他自己扭身去倒了杯水,坐在沙發上。

  求助者向我匯報他組織的小小旅行團。一共邀請了七個人,其中有三個女生,他們一起逛了新鄭黃帝陵,後來走了兩個人,他們五個人一起打撲克玩了好長時間,還一塊作飯吃。他說他從來沒有這樣開心過。大家都誇他很有組織能力。他高興得很。我說,來,大家擁抱一下,祝賀你!

  與上次諮詢時間間隔:一周

  諮詢目標:重構自我概念,消解自我無用認識,建立新的有效行為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諮詢記錄:

  分析判斷:

  心理作業:

  走出校園去接觸社會,不管什麼工作,利用節假日找份工作幹,為明年畢業走向社會作準備。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看看自己能幹什麼事。

  5、第五次諮詢(用時一個小時)

  上次諮詢效果:

  求助者穿了一件紅色帶白條的新上衣,整個人活力四射,洋溢著濃烈的青春朝氣。他告訴我這是他周六周日打工掙來的錢買的。他心中有一種獲得解放新生的感覺。

  求助者周六周日為一影樓作宣傳員。影樓經營者給出這樣的酬金,拉一位單身人士進店觀看給報酬五角,拉一對情侶進店觀看給報酬二元。第一周他第一天共得酬金四十八元錢第二天得酬金四十五元;第二周的第一天得酬金三十九元,第二天得酬金五十三元。他是所有宣傳員中得酬金最多的人。他想不到他是如此地能幹,說:「我覺得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我很歷害。」

  與上次時間間隔:兩周

  諮詢目標:消解以自我為中心的完美理念,給求助者洗腦,全面建立自然享受主義人生理念。諮詢記錄:

  分析判斷:

  心理作業:

  作自己的人生規劃。你將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還有那些潛力沒挖出來,沒有發現。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哪些理想能直接實現,哪些理想能間接實現。二十年以後達到什麼目標,十年後過到什麼目標,五年後達到什麼目標,兩年後達到什麼目標,現在當怎麼樣行動。

  三、諮詢效果評估與總結

  第六次諮詢(用時一個小時)

  諮詢效果:

  求助者走進諮詢室和我說了一件事,前一段,他在追外語系的一個漂亮女孩。那個女孩起先對他也有意。兩個人一起玩了兩次。在和女孩交住的時候,他心裡還是緊張,不過能自我控制。有時會想和她發生了性關係,作別的事情時就忘了。不會象原來那樣不停地想,想得頭痛。而且想和她發生了性關係時不再伴隨著罪惡感。自己告訴自己那沒什麼,只是想想,這是一個男性正常的生理性刺激聯想。三天前,女孩和他說,另外一個男孩更適合她,告訴他,我們只能是朋友,不是戀人。這是他的初戀。他很傷感。但想起我和他說的,他是一個普通的人,任何失敗與挫折都有可能來到他身上,別人即可以接受他也可以拒絕他。但是快樂與幸福是方方面面的,只要去用心體驗,去尋求把握,只要還活著,只要心理健康,他就可以另覓一份快樂與收穫,享受生活。所以儘管傷感,他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他找了一份兼職工作,學習也很用心。他如今過得很充實。

  我從求助者臉上看到一層失落傷感。但他的眼中的確是堅定自若的神色。

  與上次諮詢時間間隔:一個月

  諮詢目標:

  討論求助者的人生規劃,搜檢未解決心理問題,把影響正常學習生活的心理困惑一一擺出來給予探討解決。統整人生價值觀,從各個層面(宇宙體系、自然界體系、生物體系、動物層面、人類社會層面、個體生存層面等)縱橫分析解釋,塑造對生命體系的整體認知觀。建立自然享受主義理念。並以此來指導現在及將來的生活、學習、工作、戀愛、婚姻、性及子女教育。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以享受的心態、享受的目標、原則及範圍,去創造並享有真實存在的尊嚴、幸福、快樂的人生。

  後記:隨訪三年。求助者說其間有些時間因為某些不順心的事情或環境還有抑鬱情緒,但都持續時間不長,都被自己調整好了。沒有再產生過自殺傾向。

相關焦點

  • 更年期婦女 心理諮詢案例
    核心提示:<P>更年期婦女不僅要承受月經紊亂、盜汗嚴重、頭暈心悸等諸多身體不適,並且還要面對下崗、退休、子女教育、夫妻矛盾以及其他方面的壓力,這些負面因素都使得更年期婦女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下面這則更年期婦女心理諮詢案例,就講述了一位更年期抑鬱症婦女的心路歷程。
  • 高校心理諮詢,能否解救被抑鬱症裝在套子裡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約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不久前,網紅李雪琴向媒體透露,自己在北大讀書期間罹患抑鬱症,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治療時,雖然她曾殷切地懇請心理老師為她保守秘密,但老師最終還是將她的情況告知了學校,致使她對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徹底失去信任。這個故事,再次引起了公眾對於大學生抑鬱群體和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廣泛關注。
  • 大學生體檢將篩查抑鬱症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 大學生抑鬱症數據有問題
    像研究房地產的專家對於房產混亂的數據感到頭痛一樣,一些心理諮詢專家對於該行業的數據也頭痛不已。比如,今年9月,北京市有關部門披露,大學生的精神衛生問題十分嚴重,抑鬱症現患率相當高。  對此,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唐登華表示,這個數據如果不是媒體誤報的話,就是調查出了問題,「不可能有那麼多,如果說有20%的大學生有抑鬱情緒還是有可能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李佔江也表示,這可能是將抑鬱情緒、抑鬱障礙和抑鬱症混為一談的結果。
  • 大學生已成"抑鬱症" 高發人群?
    北青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京一所著名重點大學有40人被確診為抑鬱症,約佔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智識高、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已然成為抑鬱症高發人群。調查抑鬱症學生佔到諮詢中心來訪量的兩成「你好,這裡是李家傑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嗎」一段固定的開場白,電話接通的那一刻,聽筒那頭遲疑了好幾秒,緩緩地吐出:「你好,我想諮詢下抑鬱症相關的問題,已失眠3個月了……」當了三年接線的學生志願者小卿遇到這樣聲稱自己抑鬱症的來電者,依然會緊張到手心冒汗。
  • 心理諮詢案例,驚恐障礙:急性焦慮症
    在相關診療機構的診斷中,若符合抑鬱症的標準,就診斷為抑鬱症。急性焦慮症案例一份今年6月份,我們有一位男性病人,37歲,因公務出差到四川雅安,乘坐動車快到成都時之後在同事建議下接受了心理諮詢檢查,確診為急性焦慮症。
  • 心理諮詢幫抑鬱症患者擺脫病魔
    今年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7日,記者採訪了商丘市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孫萍,聽她聊如何通過心理諮詢幫助抑鬱症患者擺脫病魔困擾的那些事。孫萍說,國家衛健委號召民眾更多關注心理健康、重視精神衛生問題。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舉辦心理諮詢專家督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舉辦心理諮詢專家督導。10月28日下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舉辦心理諮詢專家督導,邀請淮陰師範學院教授、註冊系統註冊督導師於玲玲進行案例督導。中心專兼職教師參加此次督導活動。中心專職教師梁瀟老師報告了諮詢案例
  • 寫給正在接受心理諮詢的抑鬱症來訪者
    正在接受心理諮詢的抑鬱症:你好!不知道你此時此刻是處於充滿希望的躁點,還是處於充滿絕望的鬱點,亦或是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平穩的平臺期。無論你處於哪個狀態,請相信,從我一個曾經的抑鬱症患者以及我對抑鬱症患者的諮詢經驗來看,抑鬱症的療愈,的確不是直線的,但肯定是向上的,不是直線向上,是螺旋向上的,看上去反反覆覆,但每一次反覆都已經不再單純的重合,重複。
  • 河南公布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案例
    各高等學校:為了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化和規範化,展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優秀成果,根據《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廳關於徵集全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案例的通知》(教思政(2014)656號)精神,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案例評選活動。
  • 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攀升
    「迷茫」是大一大三的高頻詞7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刊發《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大一和大三高發》 引發讀者廣泛關注。有31.2萬網民參與了中國青年報微博發起的「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你覺得自己有抑鬱傾向嗎」的網絡投票。
  • 打通高校心理諮詢與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據《光明日報》報導,高校校園內個別學生患有抑鬱症,但是不願求助專業機構,抗抑鬱「靠自己」的情況不在少數。今年5月,有媒體在社交網絡上發起一項名為「當你覺得心理壓力大時,會怎樣緩解」的小調查,兩天時間裡共有2.3萬人參與,其中1.1萬人選擇「硬撐著,正常生活」,僅有543人選擇了「求助於專業機構」。
  • 沒用過「心理諮詢」?心理學:「心理諮詢」能解決你的困擾!
    比如恐高症、抑鬱症、強迫症、自卑、無安全感……等,這些與人的內心狀況有關的,都可以通過「心理諮詢服務」得到改善。以「抑鬱症」為例。心理諮詢師先了解個體的基本狀況,然後找到產生抑鬱的誘因,接著合理使用「心理治療技術」(例如藥物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等)化解抑鬱症狀。這樣,抑鬱症就被治好了!
  • 困在抑鬱症裡的大學生們
    這是許多抑鬱症大學生與疾病對抗的縮影。對患病學生而言,尤需來自家庭和學校的「支持」。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明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並重點關注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
  • 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高校抑鬱症怎麼「篩」如何查
    在當今社會,抑鬱症已成為不容小覷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在大學生群體中,抑鬱症也呈現發病率逐年攀升的趨勢。   國家衛健委官網日前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   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 大學生患抑鬱症,因厭世刺死滴滴司機判處死緩,或因無人心理幹預
    出現此種心理,極其危險。生活工作壓力巨大,促使抑鬱症患者高發,所以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尤為重要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而患上抑鬱症。那麼大學生抑鬱症的原因是什麼呢?第一,很多大學生由於學業壓力過大,從而導致抑鬱症。大學除了平時的課程之外,還需要學生們考各種各樣的證書,很多大學生還面臨著考研的壓力。所以在種種的壓力之下,大學生的心理就出現了問題。第二,人際交往壓力。大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要面對著人際交往。大學相當於半個社會,所以需要我們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2019年7月18日,貴州醫科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王藝明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同年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針對大學生抑鬱症的調查,在超過30萬人次的投票中,超兩成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鬱傾向。大學生抑鬱群體越發引起社會關注。
  • 海灣高校心理諮詢案例督導活動在我校舉行
    近日,由上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示範中心——上海師範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共同主辦、我校承辦的「聚焦海灣 加強交流——海灣高校心理諮詢案例督導」活動在線上舉行,來自我校及上海師範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商學院、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9所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專兼職諮詢師、心理輔導員等近40人參加。
  • 大學生"鬱悶"兩字常掛嘴邊 心理老師:求助心理諮詢
    「鬱悶」,成為如今大學生最常掛在口邊的詞彙之一。近日,上海某高校在校內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的「鬱悶指數」最高,高達33%的人表示自己經常處於鬱悶狀態。   選擇多煩惱也多   大學生為何鬱悶?  復旦大學學生小郭則認為,社會劇變才是大學生鬱悶的根本原因。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轉變成大眾化,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相反在媒體的關注下,各種問題集中爆發。再加上工作難找,大學生們很容易就產生深深的失落感,由此產生的強烈鬱悶情緒。令人擔心的是,根據這項調查,即使是面對就業難的情況,很少有大學生選擇調整自我心態,更多還是希望通過提高技能、提高職業素養來謀求一份好工作。
  • 抑鬱症患者接受心理諮詢後當天自殺,心理諮詢師需要負責麼?
    抑鬱症患者被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抑鬱症患者,前面必然存在著一步,那就是被心理醫生確診。在我國,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是完完全全要分開的,心理諮詢師不負責確診抑鬱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抑鬱症的表現,心理諮詢師也不能說這個人是抑鬱症,最多建議其去心理醫院治療,而且也必須這樣建議,自己是不能開藥、診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