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
甲、示念佛方法
72.你作的發願文,文義雖然宏大。卻必須是真實從內心而發,這才名為願。否則內心與口說相違,如何名為願呢?現世的願,雖然沒有妨礙。想要生福慧的子孫,必須從大積陰德,廣行方便當中去求。【書一】十七
73.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就是用口說出自己的信願。然而回向只適宜在早晚課完畢後,以及平日裡念佛、誦經完畢後去做。念佛應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心中只要具有願生的念頭,就是長時回向了。如果依照儀軌誦念回向,當然不能常常這樣。很多大乘經,經經都讓諸眾生直接成就佛道。只可憐的是人們不誠心念誦,致使不能得到佛經的全體利益。【書一】四二
74.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所有一絲一毫的善舉,以及誦經、禮拜等等種種善根,全部以此功德回嚮往生。如是能這樣,則一切行門都是淨土法門的助行。好像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一樣,這些助行方式廣大淵深,又有誰能全部做到呢。然而必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就會如火加油,如苗得雨一樣。既能和一切眾生深結法緣,使自己的大乘勝行迅速成就。如果不知道這種意義,就是凡夫、二乘自利的見解,雖然修持妙行,但是感應到的果報就很卑微低劣了。【書一】五二
75.念佛發願,應當在朝暮念佛完後(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然後發願),或者用《小淨土文》。如果身心有閒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是古今最好的發願文。必須知道讀文發願,就是讓我們依文發願。不是僅僅讀文一遍,就算是發願啊。【書一】六八
76.每天功課回向,應當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如果這堂功課為這個,那堂功課為那個,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必須有普回向的願望,才能和三種回向相契合。三種回向是什麼呢?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真如。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菩提。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志,人各有業(業,謂職業)。只要隨緣隨分就可以,不必和一切人都相同。【書二】六
【三、示修持方法】原文:
甲、示念佛方法
72.發願文, 文雖宏大, 然須真實從心而發, 方名為願。否則心口相違, 何名為願?現世之願, 雖亦無妨。欲生福慧子孫, 須從大積陰德、廣行方便中求。【書一】十七
73.念佛, 回向, 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 只宜早夜課畢, 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 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 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 固不得常常如是。諸大乘經, 經經皆令諸眾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誠心念誦, 致不得其全益耳。【書一】四二
74.日用之中,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 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 皆悉以此功德, 回嚮往生。如是, 則一切行門, 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 聚眾流而成海, 廣大淵深, 其誰能窮。然鬚髮菩提心, 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 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 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 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雖修妙行, 感果卑劣矣。【書一】五二
75.發願, 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 亦先念佛, 後發願), 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 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 為古今冠。須知發願讀文, 乃令依文發願耳。非以讀文一遍, 即為發願也。【書一】六八
76.每日功課回向, 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 彼功課為彼, 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 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 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 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 同生淨土。人各有志, 人各有業(業, 謂職業)。但隨緣隨分即可, 不必與一切人皆同也。【書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