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媽說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去年三月份,我國曾專門進行過3-6歲兒童的教育改革的研究,有些幼兒園在這個期間段,把7歲以後才教的內容,放到了這一時期的學習內容中,讓小朋友們學習。而且還要分配一些要完成的事情,每天過得就像小學生那樣。
關於小寶貝
這樣真的好嗎?如今的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小孩比別的小孩優秀,幼兒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學齡前兒童在每個國家的年齡界定都不一樣,在我國,是指7歲以前的,也就是3-6歲的小朋友。這個期間的兒童的身體發展是很迅速的,可以學習語言和會產生自我意識。
而且是他們的成長是一點一點進行的,說話是先學會簡單的單個詞語,才能說一整句的句子;先學會站立,才會去學會走路。他們的對各種事情的認識,也會有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試著結交朋友,發展自己的同伴。這個時期的兒童,成長初期仍然是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因為他們在幼兒園裡,經常很多自己的事情還是讓老師幫忙做的。
幼兒園通過進行各種遊戲或者老師的表演,來使他們的大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玩遊戲的時候,他們的腦子會轉得越來越快,享受到其中帶來的快樂和收穫。
別讓好心辦了壞事,才後悔
有些幼兒園變成了這種情況,早早地學習了7歲以後才學的各科知識,這樣一來,雖然看似是好的,小朋友的知識量增多了,但是有想過以後嗎?小孩在上了小學之後,如果發現學習的內容都是之前學過的,就覺得提不起興趣了,也可能會引發不喜歡上學的感受。在這個時期,我認為幼兒園的教育是要分人的,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的注意力,還無法和小學時相比較,所學習的任何東西需要的一個短時間內。
識字是可以的,可以讓他們在學習中簡單的學習,有的小孩程度好學得快,可以給予高一點的要求;有些小孩學得慢接受能力差,就要求定得低一點。這個時期要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育,不能夠把適合小學生的某種模式帶到他們身上。
前幾天某網站還發布了一條新聞說,5歲小女孩因被媽媽要求寫字,就生氣出了門,一個人走到了車流擁擠的馬路上,最後是交警發現並找來了她的媽媽。我想小女孩會離家出走,一定是被媽媽的高要求嚇的,可能是要求她寫很多字什麼的吧。但是也差點成了一個悲劇,假如小女孩遇到的是壞人,可能媽媽就要後悔一輩子了,所以一定不要強迫幼兒園的小孩能夠像小學生一樣學習哦!
每一個階段都有每個年齡段該學習的內容,這些內容不是隨便定的,是教育部門認真研究過後定出來的。在這個時期,可以培養兒童其他各方面的品質,比如道德品質,道德品質的好壞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發展;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使他們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頭腦;注重小孩的身心健康,這個時期他們如果有了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有時會說不清楚,家長要多關注他們的行為和心理變化,告訴小孩發生什麼事情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
在我看來,無論家長還是學校,一定在了解小朋友心理特點的前提下,進行教育,使他們得到更好的成長,有一個開心有趣的童年。(作者:ryh18)
圖片來源網絡,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