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經營與管理。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與天津市機器人產業總體情況
(一)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
當前,工業機器人作為製造業智能化革命的重要支撐,已進入大規模的應用階段,其在促進位造業升級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組織結構的深刻變革。
近幾年來,工業機器人產品和技術,正在成為發達國家實現製造業回流、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載體,產業規模逐年擴大,且增速較高。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自2013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之後,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度攀升。2014年,全國銷售工業機器人5.7萬多臺,增長54%。2015年銷量增至6.8萬臺,而2016年全年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已達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 。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始布局工業機器人產業。但總體來說,工業機器人領域在我國目前還屬於新興產業,大部分企業還處於成長初期,大多是通過工具機加工起家,核心零部件主要為外國企業壟斷。
(二)天津市機器人產業的總體情況
長期以來,天津市的經濟一直呈現第二、三產業並重發展的格局。因而,無論是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還是新興的服務機器人產品,在供給端(產品生產)、需求端(潛在市場)方面都擁有良好的資源,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較完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天津市已擁有10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整體產業規模約為25億元。共引進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近50個機器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以及愛智微、瑞思、天瑞博等40多家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初步形成了覆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產業基礎,以及武清區、經濟開發區等產業聚集地。
天津市機器人企業主要分布於市內六區和濱海新區(經濟開發區),從事領域主要集中在工業機器人後端集成部分,即本體、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部分。
天津市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特點
(一)工業機器人為企業主流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天津從事機器人行業相關領域的企業供有108家,其中代表性企業主要有,納恩博科技、鼎奇主軸、辰星自動化、瑞思、天瑞博科技等。產品領域涉及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無人機三大類。工業機器人包括,機器人本體及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等,主要以機械手、系統集成、AGV等為主;服務機器人主要包括,物流運輸業應用的搬運、碼垛堆放機器人產品,以及醫療服務機器人和無人機產品等。工業機器人作為天津產業發展的主流,為天津市的優勢領域。其中,醫療領域服務領域和特種機器人領域為新興發展領域。
從產業鏈環節來看,在108家企業中,從事機器人本體生產的企業有57家、從事關鍵零部件生產製造的企業有25家、提供系統集成服務的企業有20家、從事傳感器製造的企業有4家。
(二)產業園區聚集作用不明顯
目前,天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武清開發區、濱海機器人產業園區為代表的幾個機器人產業聚集區,但產業園區聚集作用並不明顯。
1.武清開發區
依託武清開發區汽車產業的發展,引進了鼎奇主軸、辰星自動化、納恩博科技、天瑞博科技等機器人科技成果轉換項目。
2.濱海機器人產業園區
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發展,2014年成立了濱海新區機器人與智能製造裝備應用服務聯盟,引進了一飛智控、深之藍等服務機器人企業。此外,河東帥超科技園也有少量從事電氣傳動的企業,轉型從事工業機器人的研發與製造。
總體而言,目前天津市尚未形成大規模的機器人產業聚集區,各區縣的機器人企業分布零散,周邊無上下遊配套企業,為集聚區的形成造成了較大的障礙。
(三)政府引導產業技術創新
1.注重引進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發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此外,天津還在武清汽車園引進了北京大學機器人實驗室、清華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3家創新機構,初步形成產業創新體系。但這些創新機構尚未顯現出對行業發展的平臺作用。
2.注重工業機器人服務體系建設
天津市非常注重工業機器人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了天津市興科百納生產力促進有限公司。以突破機器人共性核心技術,做大做強機器人產業為宗旨,天津市科委作為指導單位於2014年5月,在武清成立了天津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6年,成立了機器人產業協會,目前已有近100家會員單位,包括科研院所及企業等。此外,天津市濱海新區智能製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也在促進工業機器人領域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給予重大支持
進入「十二五」後半期,天津市開始加大力度對機器人發展給予重大支持。2014年開始,天津市科委設立了機器人重大專項基金,大力推動機器人的研發和產業發展。該專項基金旨在打造一批亮點企業、領先團隊和「殺手鐧」產品,形成核心零部件、測控技術、執行機構和集成技術全產業鏈。2015年、2016年,天津市科委又提出「智能製造」重大專項任務,將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作為一項關鍵內容。
2017年,天津市科委發布了天津市網際網路跨界融合創新示範工程項目。其中,網際網路先進位造分類旨在提升現有裝備製造產業與網際網路技術的融合程度、擴大跨界融合方向,推動雲計算、物聯網、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此外,將重點建設武清汽車產業園和開發區泰達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園兩個產業聚集區,力爭通過兩年時間,使區域聚集度達到70%以上,將園區打造成國家級產業集群。
4.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
天津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發的高校和院所主要有,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天津工業自動化儀表所等。天津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高校和研究機構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工程化研發機構也開始不斷完善。但總體來說,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仍處於初創階段,創新鏈還不甚完整,還有很大的完善發展空間。
天津市機器人企業專利分析
(一)與其他先進省市相比仍有差距
國內工業機器人專利申請排名第一的是江蘇省,緊隨隨後的是廣東、上海等地,而天津僅排名第十。從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天津等省市的工業機器人專利申請情況來看,2005年以前,各省市工業機器人專利申請很少。2009年以後,工業機器人產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是與其他先進省市相比,天津市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專利申請一直未達到高速發展狀態。其原因主要是機器人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較少,科技創新較弱於其他省市。
天津市工業機器人專利申請量遠低於其他幾個省市,對重點發展的領域也未有明顯的分布。相比而言,上海在程序控制系統、安全裝置(G05B19)等方面有較好的專利布局,而非集中於程序控制機械手(B25J9)領域,目前該領域多為企業集成商。
(二)天津市專利區域分布情況
天津市工業機器人專利分布不均,沒有特別聚集的區域。例如,南開區的工業機器人專利數量,多得益於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兩所高校,但其對該區域或周邊區域的輻射作用沒有突出的表現。對於擁有工業機器人企業數量最多的濱海新區而言,其企業專利數量比僅為1.8。說明企業的發展規模小、創新能力弱,無法與其他高新技術企業相比。
進一步研究發現,天津排名前十位的企業申請人專利,更多的是集中在機器人技術的外圍,企業的技術突破往往是軟體方面,如算法的突破,而在核心零部件上突破很難。具體表現在控制系統、玻璃清洗、焊接等領域。此外,天津高校技術研發領域與天津企業技術研發領域並不完全相同,存在差異化發展的現象,給校企合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缺乏統籌規劃布局,產業集群發展不夠
目前,天津全市沒有形成專門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而是納入智能製造、或是裝備製造領域的規劃中,各區縣產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特色也不夠鮮明,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本地配套率偏低。
2.存在核心技術「瓶頸」,產業鏈高端市場佔有率不高
針對目前仍然存在的核心技術「瓶頸」,以及產業鏈高端市場佔有率不高這兩個問題,天津市亟需在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獲得突破,加快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技術和核心能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打造面向國內外高端市場的智能製造裝備領域優勢企業集群。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基地水平不高
主要表現在,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和積極性普遍偏低,產業長期被鎖定在國際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缺乏配套成熟和擁有國際化高新技術的研發基地,而且技術研發與經濟發展脫節,技術成果轉化率還不高。
(二)建議
1.強化技術服務與機構引進,實現特色化發展
要充分利用雙自聯動建設的政策優勢和制度優勢,藉助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駐津新型研發機構在機器人領域的先行優勢,創新技術轉移、技術服務方式,加速天津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的步伐。藉助上述機構的國內外影響力和國內國際合作網絡,引進一批天津優勢機器人產業配套企業,提升天津本土機器人企業的綜合發展能級。
2.實施政府專項資助
對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及關鍵技術開發、關鍵零部件進口替代、系統集成等關鍵環節,進行重點支持。在現有由市級財政安排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科技小巨人工程專項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以及企業自主創新資金等專項資金基礎上,向機器人產業傾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推動風險投資和民間資本投向機器人產業,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3.建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鼓勵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已有的研發和產業優勢;搭建專業的機器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支持申報國家和天津市的重大專項項目。
4.多方入手,完善產業環境配套
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及自貿區優勢,結合全市整體規劃布局,對來津發展的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高層次機器人領域創新人才給予優先支持;鼓勵成立產學研用合作的「聯合實驗室」,實現機器人領域人才的雙向輸入與輸出;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內部眾創空間發展,形成「園中園」的專業化發展格局;積極推動天津機器人產業聯盟建設,加強聯盟建設的經費支持,推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業務合作。
來源:《經營與管理》雜誌第10期,有刪節。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經營與管理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