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親餵母乳」逼死寶媽!她餵孩子到2歲,道出種種錯誤觀念如何將生育變成惡夢!

2021-01-18 奶牛聽

♫奶牛聽:張然聹《襯衫反穿》葉蓓、許巍《流浪途中愛上你》/喜馬拉雅、荔枝電臺可同步收聽


產後憂鬱症的始作俑者是什麼?是母乳政策、母嬰同室、假性單親、缺乏奧援,還是外界壓力?為什麼許多人的答案會是母乳呢?


其實不久前,一支由奶粉商拍攝的「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在網絡上引起許多共鳴與迴響,但細看內容,處處是錯誤的哺乳觀念,導致「母乳最累」的結果。


一位朋友告訴我:「我3胎都在月子中心,但完全不同的過程……」


第一胎,她什麼都不懂,在月子中心夜裡寶寶不在身邊,從徒手擠奶到使用擠奶器,不斷衝奶量,結果月子做完,家裡冰箱滿滿的母奶棒冰。安心之餘,寶寶一天卻有一兩餐必須喝冷藏或冷凍奶,才能儲存更多「新棒冰」。


第二胎,奶來得很快,有了第一胎經驗,即使在月子中心也餐餐親喂,但初生寶寶食量不及脹奶速度,只好餵完後再擠一些出來,讓自己稍微舒服一點。結果奶量更多,回到家後冷凍庫依舊爆炸,沒想到寶寶完全不喝冷凍奶,只好全捐出去。


生第三胎前,她知道了全親餵的好處,雖然在月子中心希望半夜能補眠,還是擠奶,但先跟護理師溝通好,等寶寶起床想喝奶時才喂,也不強迫喝的量,所以半夜擠奶時只要擠出寶寶喝的量即可。回家後立刻拋開奶瓶全親喂,並且想喝就喝。餵母奶至今9個多月,比前兩胎都長也更愉快。


這位母親3次不同的哺乳經驗,說明了月子中心的協助母乳措施,能夠影響女性哺乳的方式與感受。


許多媽媽認為護理師或醫師對母乳的概念一定是正確的,會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然而,他們不一定接受過母乳的相關知識與訓練,不適當的哺乳建議,導致「餵奶的辛苦」被「擠奶的辛苦」所取代。寶寶的體重、擠乳量、衝高奶量、規律餵奶等迷思,讓許多媽媽產後還未復原的身體吃盡苦頭。


醫院護士和月子中心護理師叫我一定要排空……

初乳擠了半天就只有幾cc,我是不是沒奶?

我3小時擠奶一次,再花30分鐘洗擠奶器跟消毒,根本沒時間休息。


這大概是許多餵母奶媽媽的心聲吧!


我在家裡親餵孩子,沒有廣告中半夜3點的「擠奶鬧鐘」,寶寶不在嬰兒室,而是躺在我身邊同眠。我並不覺得睡得比較少,雖然睡眠一直中斷,但漸漸的,我感覺到己與寶寶睡眠變得同步,有時他醒來要喝奶前,我就已經醒了,靜靜地等著他用新生兒特有的、彷如幼貓般的哭聲呼喚我。


後來我才從擔任哺乳顧問的朋友那知道,母嬰同睡,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相互影響的,媽媽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奶量較充足;對寶寶來說,能夠增加母乳的時間與次數,淺眠時間變得多,深眠時間縮少,也能減少發生呼吸中止的風險。


在我出生的年代,是配方奶廣告最熱烈的時期,大幾歲的姊姊喝了一陣子母奶,輪到80年代出生的哥哥與我,媽媽已經深切相信,配方奶的營養比母乳更多、更豐富。這當然也與當時經濟起飛的時代背景有關,雙薪家庭開始出現,女性有了就職能力,待在家裡哺育幼兒不再是唯一的人生選擇。


我一直記得,媽媽常把只餵我一個月母乳這件事掛在嘴上,那對連續育兒四年又同時工作的她來說,應該是種解脫。

2011年,某地的數據調查表明,產後第一個月總母乳哺育率為87.5%,純母乳哺育率為61.8%%。我生產後堅持嘗試純母乳,媽媽沒有太多意見,其他長輩頂多碎念幾句:「如果喝奶粉就不會這麼黏媽媽了」,「6個月後(一年後)母乳還有營養嗎」,充耳不聞並不難。


我也贊同,母乳對孩子是最好的食物,但並非唯一的食物。餵母乳是一段磨人的生命經驗,餵配方奶更非罪不可赦。只是從何時開始,選擇配方奶竟成了強化媽媽無法以母乳餵飽孩子的挫折。我們是不是該先好好討論,到底哪些錯誤訊息與誤導信息,讓哺乳變成一場災難?


是不是該從醫院生產、住進月子中心開始說起?


在醫院生產,若非選擇母嬰同室,媽媽住在產後病房、寶寶住在嬰兒室,寶寶哭了被送到病房,或是媽媽拖著疼痛的身體走到嬰兒室(或坐著輪椅)。政府大力推動母乳政策後,護理人員開始鼓吹餵母乳、母嬰同室,但產後初乳哪有來得那麼快呢?量不多也擠不出來,「怎麼沒有奶?」「多餵就有奶」,成了最殘酷的鼓勵。


事實是,懷孕時就已經有初乳。生產後剛開始初乳量不多,嬰兒胃容量也只有約5CC,嬰兒正確含乳時,多吸吮(剛開始一天要哺餵10到12次),是足夠嬰兒所需的,所以親子同室不分離,媽媽隨時可哺喂。可是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以為是和用哺餵配方奶的方式一樣,每4小時才餵一次,夜間要休息,這樣如何能滿足嬰兒的需求?就一直認為媽媽沒有奶,給媽媽帶來許多壓力。


那麼媽媽在生產前好幾個月,就用心預約好的月子中心呢?為了讓身體好好休息,愈來愈多月子中心鼓勵媽媽以電動擠乳器擠乳,省去親餵的時間與辛勞。這往往導致2種狀況,一種是過度催奶,供過於求,離開月子中心時,冰箱也塞滿了奶,媽媽很滿意,但不繼續擠出不行;另一個循環是刺激不足,泌乳量開始減少,媽媽漸漸相信自己沒奶,最後回到家親自育兒時又忙,很快轉成全配方奶。


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同時也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醫師,她曾撰文指出,醫學上將「乳汁不足」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醫學上有診斷與處置方式,屬於少數,多數人「乳汁不足」是後者,寶寶不一定沒喝飽,母親身體也持續泌乳中,但因為缺乏足夠哺育知識與支持,讓媽媽對自己的泌乳能力沒信心。


最常見的幾個原因包括,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生理性脫水可接受程度不一(出生後第3到5天體重會比剛出生時減少5–10%,約7到10天恢復出生時體重),要求媽媽補配方奶增加體重;第二就是新生兒有黃疸問題必須短暫住院,媽媽只能選擇擠乳瓶餵或是改配方奶。餵母乳或配方奶看似由媽媽決定,其實各種醫療處置無形中已限縮選擇的空間。

離開醫院和月子中心後,媽媽遇到的是家庭與社會問題。多數女性都是職業婦女的狀態下,帶著寶寶回到家後,除了把握最後一個月親密相處的時光,也開始焦慮之後怎麼辦?


若要交給保母或長輩照顧,勢必要開始擠乳衝奶量,塞滿冷凍庫才覺得安心,也要讓寶寶及早適應瓶喂,有時甚至是長輩直接開口要求:「不要讓我們不好帶小孩。」


另一種我察覺到的焦慮是,女性亟欲重建生產前的生活秩序與質量。愈來愈多媽媽傾心於「規律育兒」,希望孩子固定吃、吃得好,不用哄放在小床就可自行入睡。好多育兒書寫著,別讓孩子控制你的生活,要讓新生兒適應家庭原本作息,而非全家為了寶寶改變作息。


對於這樣的論點我不置可否,因為新生兒的生理需求、情緒表達異於多數人,非常明顯,也許有些孩子適用,但不是每個孩子睡前用配方奶「催到飽」,半夜就沒有任何安撫需求。


還有幾位同齡朋友堅持,絕對不親喂,因為太浪費時間,一掛奶就要耗費半小時,讓電動擠乳器咻咻地運作,不但知道奶量多少,也可以交由家人瓶喂。這個選擇聽起來真的很聰明,餵母奶的白天或夜裡,我除了把臉書動態牆看了又看、追完一堆在線漫畫外,真的什麼事也做不了。


親餵、擠乳、配方奶,到底該怎麼選擇,實在無法被評斷。可以確定的是,不需要製作成本高昂的廣告提醒女性哺乳有多辛苦,我們的產前教育根本缺乏正確的哺乳知識,只是一直交代湯湯水水,卻沒說明餵奶會花上3、40分鐘也很正常,讓即便是全職媽媽也選擇母乳瓶喂。


我們需要的是,婦產科醫護人員與月子中心護理師協助增進母乳知識,讓整個家庭(不只是產婦)在產前教育即能做好準備,產後也能得到正確的協助。


我非常幸運,寶寶一出生就很會吸吮,母乳之路十分順暢。在家坐月子的第1個月,全親餵母乳也能加速子宮收縮,減少很多產後不適;第2個月後,考慮到偶爾會交由家人照顧,我開始一天有一餐練習瓶餵(母乳擠出),冰箱也開始固定出現一罐預備母乳,但不超過兩罐,一來是我沒能力多擠,二來覺得有新鮮的奶,何必吃冷凍品呢?


但寶寶3個月後開始抗拒瓶喂,讓偶爾必須外出工作的我煩惱不已。直到滿4個月可以吃副食品時,立刻搭配米麩,減少瓶餵母乳的壓力,外出時我就用手在廁所擠掉脹奶,也不必帶著擠乳器和保冷袋。


只有餵過母乳的媽媽才懂,乳房變成食物源而非性感源的生命轉折。當幾個月大的寶寶看著我走來走去時,我就感覺到他好像是看著會走動的鹹酥雞。還有奶水多比胸部大更重要的真理(手比愛心)。


有趣的是,原本就豐滿的女生比較會為罩杯激升而苦惱,原本就小胸的人卻不會因此變大,奇怪哩!這時我還不知道斷奶後胸部會又扁又沒彈性,上帝你可以再不公平一點。


我一直沒有急著斷奶,寶寶1歲、2歲,親餵母乳的頻率少了,但哺乳時間沒有縮短,我知道寶寶對母乳的需求不再是飽食,而是享受那份無可取代的親暱感。


現在兒子3歲半了,偶爾還是會央求我:「喝一口奶奶好嗎?」我會像1、2年前那樣,將他橫抱在懷裡,讓他吸吮乳房幾下,他總是說:「好溫暖喔!」我想不只是肌膚接觸的溫度,他的心裡也一樣暖洋洋吧。

陳鈺萍醫師在《坐月子機構化所產生的「數字迷思」》文章裡提到,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2至3天,開始有生理性黃疸。形成黃疸的「膽紅素」,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代謝過程的產物,經肝臟處理後,隨著寶寶的糞便排出。


膽紅素在寶寶身體裡遊走,也會沉積在皮膚底下。遊走的膽紅素會與身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結合,將其帶出體外;而沉積在皮膚底下的,是寶寶天然的「防曬乳」,幫助尚未成熟的皮膚抵抗紫外線的傷害。


以配方奶為嬰幼兒餵食典範的年代,寶寶不太容易有黃疸,大家不去探究為何喝配方奶較不容易有黃疸,是不是餵食配方奶的寶寶,缺少了什麼「正常」該有的身體代謝功能。反而用餵了配方奶重新導向的「不黃」身體為標準,「正常」的生理性黃疸開始被視為「不正常」。


而依著這「不黃」身體立下的照光標準,寶寶黃疸數值較高,醫療上的常規是要照光讓其恢復「正常」,另一個常被提出的建議,就是改餵配方奶。


當然醫學上還是有病理性黃疸,需要積極治療的情況。但通常寶寶能出院隨著媽媽住進月子中心,幾乎都是生理性黃疸,或是餵食不足的黃疸,黃疸數值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否則醫院「不會放人」。


文│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小區賣菜。育有一兒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相關焦點

  • 母乳餵養的錯誤觀念,讓你越餵越離譜!
    生完孩子後,寶媽們要對寶寶進行母乳餵養,但是許多寶媽心中都有些錯誤觀念,都有哪些呢?帶著疑問,一起來看看吧。產後要帶小孩、恢復身材、適應生活,已經夠累了。餵奶這麼辛苦,還要被人說東說西、勸東勸西、誤導東誤導西;你以為是在對媽媽好,其實你是在把她推入產後抑鬱的深淵。請別再給建議或幹涉,尊重小孩的母親。
  • 母乳餵養的錯誤觀念,讓你越餵越離譜
    大家都知道能母乳餵養是最好,但是有正確母乳觀念的人到底有多少?今天就要來跟大家分享關於母乳,常見的五大錯誤觀念要破除。身為產後才發現母乳餵養需要做功課的新手媽媽,一路走來才發現好多好心人給你建議、教育,但事實上,有正確觀念的人很少。
  • 淺談母乳親餵
    我點頭笑笑算是回應了,但心裡有個聲音會說:「這位群眾,我不僅是母乳,我還是母乳親喂。」我用奶瓶餵母乳不是一樣嗎?只要孩子喝的是母乳不就行了嗎?這裡的區別到底在哪呢?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很小眾的話題。現如今實現母乳餵養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母乳親餵就像奢侈品一樣可遇不可求了。這次我們就來聊聊「母乳親餵」跟「母乳瓶餵」到底有哪些差異吧。
  • 為什麼要母乳餵養 母乳親餵好還是瓶餵優!
    4.母奶哺餵增強0~1歲寶寶的安全感喝母奶不僅對寶寶身體健康有益,對於他們的心理及情感需求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及幫助。黃資裡顧問指出,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對寶寶而言十分重要。此外更有統計指出親餵的寶寶長大後,他們總是比一般的孩子來得較有自信,這則是與嬰幼兒階段的口欲期發展有無被滿足有較大關係。母乳親餵好還是瓶餵好在開始進行母乳哺育前,媽咪可能會處於親餵與瓶餵間的拔河拉鋸,猶豫不定到底哪一種方法才是進行母乳哺育最好的方式。
  • 母乳餵養不想親餵,可以用奶瓶餵孩子嗎?看過區別,答案一目了然
    如今很多媽媽都會堅持母乳餵養,畢竟母乳餵養的好處眾所周知。但有時候媽媽們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有時她們自己都不確定奶水量有多少,或者餵奶時媽媽總是被寶寶咬到,又或者覺得直接餵養很髒等,這些直接導致了她們想要用奶瓶代替親喂。
  • 專家沒說明白母乳親餵的黑暗時期|產後抑鬱差點要了「為娘老命」
    還沒懷孕時候,自己就很明白將來懷孕生子要採用親餵方式,加上看了許多專家文章,親餵對親子之間的好處全都是完美的,直到我生完孩子後的才知道專家沒說的事...。親餵好處除了母乳有不可替代的營養以及免疫力、抵抗力之外,對於寶寶的看口腔發展也有極大好處,更別說我與寶寶親密的關係與連接。可是當母乳親餵到長牙以後就開始不一樣了啊...常常當下覺得奶頭不是自己的。
  • 專業指導:親餵如何轉瓶餵
    媽媽親餵母乳是最好的育嬰方式,可是,當媽媽回到職場便無法再親餵寶寶,寶寶就得用奶瓶喝奶。然而,習慣了媽媽親餵的寶寶對奶瓶通常很抗拒,該如何讓寶寶接受奶瓶?其實,如果有重回職場的計劃,媽媽就必須掌握從親餵轉為瓶餵的技巧,才能避免寶寶不吃的困擾。
  • 吸出母乳瓶餵,與親餵區別在哪裡?
    「白天和夜裡還好,一到傍晚奶就不夠,吃完還鬧著要吃,所以平時只能吸出來存著,一次給她瓶餵夠了才能安靜下來」。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有些情況下真的有必要吸出來瓶餵嗎? 首先我不推薦媽媽們這樣做! 為什麼?
  • 吸出母乳瓶喂,與親餵區別在哪裡?
    「白天和夜裡還好,一到傍晚奶就不夠,吃完還鬧著要吃,所以平時只能吸出來存著,一次給她瓶餵夠了才能安靜下來」。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有些情況下真的有必要吸出來瓶餵嗎?首先我不推薦媽媽們這樣做!一、因為親餵的時候,寶寶不但吃到乳汁,還有媽媽乳房表面以及乳腺管當中正常存在的細菌。通過一次次吃奶,這些細菌逐漸定植在寶寶腸道,形成了寶寶腸道健康的微生態,進而發揮其「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的作用。
  • 同樣是母乳,母乳親餵和用奶瓶餵有什麼區別?
    產假眼看就要到期了,小雅即將回到單位上班,可家裡最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寶寶的餵養問題了,婆婆說:「反正都是母乳,你先把奶水擠出來,我用奶瓶餵寶寶也一樣。」雖說母乳是一樣的,可小雅卻總覺得母乳親餵和用奶瓶餵存在一定差異,那麼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母乳餵養丨母乳親餵和「擠」出來餵是一回事麼?
    母乳親餵是個親密、省事、環保、健康的人際關係。回答題目:絕對不是一回事兒。1. 母乳本身千千萬萬的好雖然有成分裡獨立的優勢,但更多的好處是與親餵這種狀態黏附在一起密不可分的。2.一旦脫離了親餵之狀態,採用奶瓶或奶嘴,過度餵養就成為了趨勢。你想呀,打有了奶瓶這個刻度標記起,街坊鄰居之間聊的天裡就有了眼睜睜的比較,別人餵150ml你只餵下了60ml,家人能四平八穩地放過你麼?!就算是同樣的60ml母乳,從乳房上悉悉索索墨跡個大半個鐘和奶瓶咕咚咕咚10分鐘不到,身體接收的速率也不同。
  • 母乳餵養丨母乳親餵和「擠」出來餵是一回事麼?
    母乳本身千千萬萬的好雖然有成分裡獨立的優勢,但更多的好處是與親餵這種狀態黏附在一起密不可分的。2. 一旦脫離了親餵之狀態,採用奶瓶或奶嘴,過度餵養就成為了趨勢。非親餵的形式總體來說很難像親餵那樣頻繁呼喚乳房工作,媽媽奶量不可避免遞減。6. 寶寶在親餵時對乳房的排空效率一般在6成以上,而擠奶獲得的奶量總是少於親喂,奶量也會越擠越少。7. 奶嘴與寶寶口腔的契合深淺程度不如媽媽的乳房,質感也不同。
  • 阿滋媽母乳親餵和擠出來餵是一回事麼?
    1  母乳本身千千萬萬的好雖然有成分裡獨立的優勢,但更多的好處是與親餵這種狀態黏附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傑克紐曼大爺指導過的這位「媽媽」深諳此道:這是一位女兒身變性成為男士後以GAY的身份結婚的加拿大「媽媽」(轉折略複雜……),兩位成年男性成立家庭後決定領養一個孩子,為了跟孩子有更親密的聯結,這位變性後的男士希望利用自己曾經的女兒身採用「親餵」的形式哺育孩子。
  • 親餵瓶餵哪個好?親餵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而如果瓶餵要改成親喂,千萬不能強迫寶寶吸吮乳房,要在寶寶有尋乳、吸手指、舔嘴唇等飢餓線索時,嘗試先從增加肌膚接觸開始,然後把配方奶或母乳滴幾滴在乳頭上,誘發寶寶含乳,如果寶寶抗拒則不要硬逼他吃,以免造成反效果。
  • 無法親餵寶寶?不妨試試母乳瓶餵
    寫在前面母乳親餵應該是每個寶媽都希望的哺乳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更好,更快的建立寶寶與媽媽的情感聯繫。然而親餵帶來的RT疼痛,對很多媽媽來說,是無法忍受的。這種痛有時候甚至比生寶寶還要痛上不知多少倍。小野媽媽曾天真的認為親餵這件事非常簡單,現實卻各種打臉。後來經歷各種疼痛,掙扎,思想鬥爭以及家人開導,最終選擇母乳瓶喂。
  • 母乳餵養不想親餵,可以用奶瓶餵寶寶嗎?看過區別,答案顯而易見
    瓶餵就是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放到奶瓶中,用奶瓶餵寶寶。 2)親餵和瓶餵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提到:母親給予孩子的哺乳質量,會決定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與安全感,決定其自我價值感。
  • 母乳親餵好,還是瓶餵好呢?
    我已經親餵了2年半,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你也許會有兩個疑問:(1)用吸奶器定時將母乳吸出是否與嬰兒吸出一樣能夠刺激乳房繼續分泌乳汁?如果刺激正確,是可以刺激乳房繼續分泌乳汁的。親餵就是母嬰之間的愛的形式。(2)關於「乳頭混淆」,既然同樣是喝母乳,如果產生乳頭混淆,我就一直吸出來瓶餵不就可以了嗎?畢竟最終寶寶都是要喝奶瓶的。這裡就要解釋一下瓶餵可能產生的問題:A.寶寶很可能被過度餵養。很多人瓶餵奶瓶的方式並不正確,不是寶寶自主進食,而是接近於灌寶寶吃奶瓶。
  • 母乳親餵和用奶瓶餵的區別在哪裡?看完後就明白了!
    閨蜜莉莉的產假就要到期了,她即將回到單位上班,最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寶寶的餵養問題,思前想後她決定辭職,等娃1歲左右斷奶的時候再回到工作崗位上,但是婆婆說:「反正都是母乳,你先把奶水擠出來,我用奶瓶餵寶寶也一樣。」
  • 100%瓶餵→100%親餵,她們只用了一周時間
    我看了媽媽發來的寶寶親餵視頻,很欣喜地發現,雖然這22天媽媽親餵寶寶的次數相當少(一天只有1-2次,每次只有幾分鐘),但是寶寶仍然可以在媽媽乳房上有效地吃到母乳。所以,我第一次給媽媽的方案是:嘗試增加2次親喂,減少2次吸奶,再觀察寶寶的排洩量是否有明顯變化。
  • 親餵和瓶餵 該如何自然過渡?
    一方面,媽媽很想響應堅持母乳餵養的號召,讓寶寶可以喝母乳到1歲。但是另一方面又因為回歸職場,上班路途遙遠,無法按時給寶寶哺乳。所以,大部分媽媽會選擇成為「背奶族」,讓寶寶使用奶瓶喝預先儲存的母乳。但是,另一個問題接踵而來。寶寶之前已經習慣了媽媽親餵母乳,霎時間改成奶瓶餵養不適應,很多寶寶會抗拒奶瓶,不願意用奶瓶喝奶,瓶餵母乳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