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孩子專注力這個事兒,如果除去基因等先天因素的話,家長要背一大半的鍋。
在2014年的一份專業報告中,家長們最期待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盡責」與「努力」這兩個特點。但值得一提的數據是:擁有大學學歷的家長普遍更在意孩子是否擁有「持久性」這一優勢,它就直接表現為長期的堅持與短期的專注。
很多家長提到過:「我覺得我們家孩子專注力不行,怎麼辦?他幹什麼都靜不下心,他做事總不認真,他學東西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事實上,對於很多家庭而言,想改善孩子的專注力,恐怕不應該從買書買課開始,而應該先拿家長自己開刀。
因為一個不夠專注的孩子身邊,往往有一個總是打擾他的大人:
孩子正在專注地看繪本,突然有大人端著個碗出現在他的旁邊:「來寶寶,吃點東西。」
孩子正在塗鴉畫畫,突然有大人路過,冷不丁來了一句:「寶寶你在幹什麼呢?」
孩子正在玩一套大人可能不太願意讓他繼續玩的玩具,大人會直接選擇以其他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寶寶你看你看,這個更好玩更有趣呢!」
也就是說,當孩子在探索某些地方,或者在做一些我們不大願意讓他們做的事情的時候,有的家長會選擇不由分說的直接把孩子抱走,帶到新的環境中去。
這些場景其實都是對孩子「專注」的打斷,且孩子在承受這種「被打斷」的時候,通常都無力而被動。
也許有的家長不以為然:孩子是在玩遊戲玩玩具,又不是學習,打擾一下還能怎樣?又沒耽誤他幹正事。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
專注力是通用的。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專注力得到了負面影響,會導致他做另一件事的時候,專注力也好不到哪裡去,即使這兩件事可能在形式上相去甚遠,但在「保持專注」這個層級上,它們調用的是同一個能力。今天你打擾了你家孩子玩玩具,明天你就可能要因為「我家孩子看書看不進去」這類問題而感到困擾。
「專注」是一種認知活動,而非情緒體驗,所以對「打擾」的承受能力更弱。如果孩子在表達情緒,比如因為想要立刻買某個玩具而嚎啕大哭,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其情緒在很多時候是可行的。然而「專注」是一個持續的認知活動,一旦轉移注意力,往往就意味著被迫中斷。它會直接影響一個孩子對注意力的保持能力,從幹擾中恢復專注的能力,以及在專注過程中是否有積極的主觀體驗。
專注力直接和一個心理學中的研究熱點相關:工作記憶。我們的孩子看似在做無足輕重的事兒:玩玩玩具,翻翻書,做些小小的塗鴉,可是放到宏觀的角度,他們在進行認知活動,調用著記憶模塊,就像電腦上開著很多的窗口,當我們影響到孩子的記憶容量和耐力,專注力也就受波及了。
《發現你的生物鐘優勢》中提到,在專注進程中頻繁被幹擾,會有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學習能力受阻。在幹擾消失的一瞬間,人不可能立刻恢復到滿負荷運轉的認知狀態。幹擾持續的時間可能很短,但是人因為幹擾付出的認知成本會很長。同樣是學習一個小時,如果有一分鐘的幹擾,可能就要多付出超過10分鐘的時間成本。
導致缺乏長期堅持的能力。玩積木、下象棋、講故事,這些都是短期專注。但人的絕大多數長期成就都離不開長期專注——比如寫一本書、運營一家企業、撫養一個孩子。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我們需要讓培養他保持長期的聯結與關注。
缺少極致體驗的機會。專注力就像持續的燃料一樣,推動我們提高認知,享受體驗。如果不夠專注,是不可能體驗到一件事物真正的快樂的。
成癮與物質依賴風險增加。「來吃點」,「親一口」,「更好玩的玩具」都可能成為家長重新定向孩子專注力的目標。孩子小的時候,這些幹擾是無傷大雅的零食與玩具,但在青春期過後,他們會追求一些更刺激的東西,容易犯錯誤。
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關注我們,還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