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靈通漫遊未來》:今日網課模式,葉永烈六十年前就知道了

2020-08-28 再學二十年

我們每天都是到學校去上課。因為老師如果坐在電視臺裡,學生看得見老師,但是老師看不見學生,沒法知道學生聽課用心不用心,聽得懂聽不懂,有沒有什麼問題。現在只有在晚上複習功課的時候,老師才到電視臺去。我們在複習的時候,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把電視機的電鈕旋到老師講課的頻道,用半導體電視電話機打電話給老師。老師馬上給我們解答疑問。

這是《小靈通漫遊未來》中描寫網絡授課相關的一段內容。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在1961年完成,1978年出版的科學幻想小說,其中就講到了網課應該如何上。

白天上課,晚上複習。在複習的時候,有不懂的地方,通過電視電話請老師答疑。

無疑,在寫這本科幻小說的時候,葉老就認為網課是輔助學校教育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取代。

老師不能得到學生反饋

學生看得見老師,老師看不到學生。

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你想他正經八百地坐在教室中,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真的很困難,年齡在那放著呢。正處在好玩好動的年紀,誰上課沒扣過手、玩過鉛筆、橡皮?這還是當老師面的時候。

上網課,老師看不見學生,家長又不能在那死死盯著,學生做些小動作、思想開小差也就不足為奇了。能聽懂還好,聽不懂就只能幹坐著。

這樣的網課,老師就像在唱獨角戲,自說自話、自問自答。得不到學生反饋,也沒有什麼教學激情。

網課更適合為學生答疑解惑

老師一對多為學生答疑,這在現在網絡培訓中經常用到。

現在不是流行網絡籤到嘛,在建立籤到群時所進行的培訓,就是採用這種老師一對多的形式。有問題馬上問老師,老師按照提問順序為我們一一解答。有一種隨叫隨到的感覺。

這些天在頭條進行的寫作培訓,在答疑時也是這種方式,效果相當好。

對於學生來講,複習做題時,有個老師能夠幫助解決學習問題,就相當於請了個家庭教師一樣,家長再也不會為輔導學生作業而頭疼了。

網課需要進一步發展

傳道授業解惑,缺一不可。

網絡技術發展,網際網路+的形式應用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教育也不能落後。如何把傳道授業解惑,通過網絡傳輸給每個學生,應該是網絡教育發展的方向。

讓更多老一輩教育思想和經驗融入到網絡教育中來,也能更快地完善這種新教育方式。

新的教育形式出現,肯定會存在缺失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儘快適應、儘快發展,讓網課成為我們教授和學習知識的一個「利器」。

相關焦點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1976年春,時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科幻小說《石油蛋白》,1981年,葉永烈任導演的電影《紅綠燈下》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1983年之後,葉永烈開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創作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1984年,出版《小靈通再遊未來》,之後又出版了《小靈通三遊未來》。
  • 永遠的「小靈通之父」
    疫情擋不住春天的腳步,在這個明媚的春天裡,5月15日,我敬仰的作家葉永烈先生在上海逝世。他曾是一代人心中科幻夢的啟蒙者,永遠的「小靈通之父」。  感謝葉永烈先生,那一整套《十萬個為什麼》和黑封面插圖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讓我的童年插上幻想的翅膀。
  • 小靈通漫遊未來:五十年前的科幻作品,把今天「預言」得這麼準嗎?
    南洋富商 鳳凰網讀書5月15日上午,我國著名科幻、科普作家葉永烈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1960年,葉永烈僅20歲,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一名學生,卻已經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1961年,他又創作了兒童科幻繪本《小靈通漫遊未來》。
  • 《小靈通漫遊未來》常考知識點梳理及在線閱讀訓練題
    知識清單1、《小靈通漫遊未來》是葉永烈寫作的中篇科學幻想小說。2、這部作品描述了小記者小靈通漫遊未來市的種種見聞和感受,展示了科學技術某些方面的發展遠景。4、作者以未來市作為預示著中國幸福未來的象徵,而在最後一章中通過小靈通的來信闡明:未來市在中國並不存在
  • 葉永烈12年前專訪:作家就是作家,前面不要加定語
    我要是上中文系,就寫不了《十萬個為什麼》,也寫不了《小靈通漫遊未來》。化學是一種實驗性很強的科學,事實是最高法庭,我現在寫紀實文學,追尋的也是事實真相,我會在寫作中自覺進行科學的推演。我還會加注這是幾月幾號的談話,這樣做紀實文學的作家並不多。新京報:如果你後來一直從事化學研究,你認為自己會做出成就嗎?
  • 葉永烈:點亮青少年想像力的人
    在這一時期,葉永烈雖然選擇從事科幻創作,但對於這種特殊的文體似乎並沒有十分明確的主動認識,只是找到了一種將科技知識進行淺顯講解的「輸出」方式,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代表作是《小靈通漫遊未來》。《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於1978年,成書時間在1961年。
  • 葉永烈:我的科幻電影夢
    葉永烈:我的科幻電影夢 2019-07-30 15:07:53這要從我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改編電影說起。  《小靈通漫遊未來》在1978年出版,印了300萬冊,風行全國。我的老朋友、資深電影人王雲縵從北京出差上海時找我,以為《小靈通漫遊未來》是改編電影的極佳原著,商議改編之事。我答應了。不過,在電影廠工作多年的我擔心,依照中國當時的電影技術水平,恐怕拍不了這部需要大量特技的電影。  王雲縵是個熱心人。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祖籍樂清,小時候我們看著他的作品...
    記者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今晨(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1940年7月生,浙江溫州人,祖籍樂清七裡港。很多讀者以為葉永烈是上海或是北京人,沒想到他是溫州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是樂清人。 葉永烈生活的溫州尚留永嘉書香餘味。在那個落後閉塞的海邊小城裡,葉永烈五歲便上小學,此後連連跳級,待到要北上求學時也不過十六七歲。在此之前,他最遠去過一百公裡外的雁蕩山。
  • 追憶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他曾是我國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
    著作「超」身的高產作家葉永烈走了。他的名字,密切關聯著在科普、科幻領域分別創下了暢銷與影響力奇蹟的《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他一生執著筆耕,又充滿童心。他的辭世讓科幻界感嘆「痛失良師益友」。
  • 葉永烈:我願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
    《小靈通漫遊未來》常常有人問我,你怎麼會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你小時候讀什麼科幻小說?我小時候讀的科幻小說,跟你們現在讀的科幻小說全然不同。我在21歲寫作《小靈通漫遊未來》之前,既沒有讀過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硬科幻小說」,也沒有讀過英國作家威爾斯的「軟科幻小說」,更沒有讀過美國作家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科幻小說」。使我對科幻小說發生興趣的是兩篇蘇聯科幻小說,儘管這兩篇科幻小說都沒有「名氣」。其中的一篇叫《射擊場的秘密》,記得我當時是從《中國青年》雜誌上讀到的。《射擊場的秘密》是驚險樣式的科幻小說。
  • 讀「小靈通」長大的「70後」「80後」們,這波「回憶殺」笑裡帶著淚
    《十萬個為什麼》 圖源:網絡他也是那篇發表於1978年的「鼻祖級」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的作者。後來,1996年,UT斯達康公司得到葉永烈先生的無償授權,用「小靈通」命名了一類無線市話產品——又一款「70後」「80後」的「老父親老母親」們無法向孩子描述的「古董」,卻也是那個年代「夢想成真」的一個奇蹟。
  •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去世,享年79歲
    葉永烈,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 年 8 月 30 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
  • 告別作家葉永烈:從40分作文到十萬個為什麼,一生跨界,探問不止▸...
    葉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一出,文藝界人士紛紛哀悼。很多網友也表示痛心,感慨說是看著葉老先生的書長大的。葉永烈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其中《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等像燈塔照亮了一代代青少年通向未來的成長求索之路。小編多年前曾專訪過葉老先生,談及他的成長經歷與創作感悟。特重刊,以誌哀悼和懷念!
  • 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 座談會在京滬連線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褚君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普大獎「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等四十餘位深耕科普科幻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科普作家、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傳媒從業者深切緬懷葉永烈先生,回顧研討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深刻思考其對新時代科普科幻事業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意義。
  • 葉永烈去世那個告訴我們「為什麼」答案的人走了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中,900多個問題葉永烈寫了300多個,可以說是第一版寫作量最大的作者。當時,一個「為什麼」稿費5元,葉永烈一共拿了一千多元的「巨款」!《十萬個為什麼》不僅帶給葉永烈「財富」,也讓他從普通大學生變成了科普作家。葉永烈曾說:「在寫《十萬個為什麼》之前,我到處投稿,但是命中率很低」。《十萬個為什麼》出版後,他再也不用主動投稿了,約稿不斷。
  • 葉永烈的小家巨變:40年,從拿第一筆稿酬到攜妻子週遊全球
    1977年2月26日人民出版社寄給葉永烈的稿費通知。2014年,葉永烈特意在此通知上寫了一段「補記」。方毅批示給我分了一套房子1979年6月,我所在的上海科教電影廠通知我,上海市政府特意分配了一套4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兩居室新房子給我,以改善我的居住條件。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
  • 著名「紅色作家」葉永烈去世,著有《「四人幫」興亡》等
    5月15日9時30分,著名作家葉永烈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葉永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
  •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出「一卡車」私人檔案
    73歲的作家葉永烈有一個特別的房間——頂樓遊泳池改建而成的書房。在這個書房裡,除了普通的書櫥,還有一箱箱裝滿手稿的鐵皮櫃,裝滿採訪錄音磁帶的塑料箱……半個世紀的寫作,葉永烈累積了數量驚人的寫作素材、參考文獻、名人信件、採訪筆記和錄音等,所有這些葉永烈私人檔案即將整體由上海圖書館收藏,檔案數量近一卡車。
  • 葉永烈家訓:有細心、耐心和精心,就沒有成不了的事
    但每當有人問葉永烈,父親留給他最大的財富是什麼,他都說:「是細心、耐心和精心。」事實也證明,有這「三心」高照,就沒有成不了的事情。葉永烈小時候特別粗心大意,剛才還看的書,轉眼就找不著了;寫作業,常常翻遍書包和抽屜也找不到作業本。
  • 憶葉永烈———梁實秋韓菁清夫人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葉永烈先生伉儷來上海圖書館 滬上桂花仿佛是一夜之間盛放的。去年此時,上海圖書館年度展覽——館藏名家手稿展——正進入最後的籌備階段,葉永烈先生正處病重期間,但堅持與我保持著聯繫,是中響應速度最快、提供建議和意見最具體的一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