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沒有解藥
藝術永無歸途
心與眼是灼灼的暗火
毀滅、燃盡,
然後照亮——
當世人把目光聚焦在那些藝術天才的光彩與輝煌之際,本書卻選擇走進他們身後的陰影之中,通過解析百幅名畫,講述從文藝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丟勒,到印象派的雷諾瓦、西斯萊、梵谷、高更等藝術家們創作生涯中的艱辛歷程,探究那些被人們忽略的真實——他們的寂寞與孤獨。透過天衣無縫的畫卷和藝術傑作,與孤獨的大師來一場「同病者」之間的晤談。
《孤獨的大師》首次出版於2002年,本次增訂版今年由商務印書館成都分館出版。一本多年前出版的舊作,在新時期重新被發現被重視。本書作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侯軍認為,「我想,這本書的生命力之源,恰在於這種對孤獨、對寂寞、對痛苦、對失敗之於人生重要性的赤裸裸的揭示;而我所選擇的對象又是那些如雷貫耳耀眼輝煌的藝術大師們,其震撼力和感染力自然會深入而持久。」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筆,一直寫到21 世紀初。在此期間,身為記者的侯軍曾有若干次出國採訪的機會,無一例外地都選擇去了歐洲,「那些孤獨的大師們都在歐洲,我要去看望他們、親近他們、研究他們、破解他們……」
只有親臨大師們的故地,親炙大師們的原作,親見大師們生活的環境,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他們何以成為大師,也才能體悟到為何他們如此孤獨——侯軍說,這正是本書拋給所有讀書人的一個課題,或許每個人都會用各自的方式來解答,但是,誰又能說自己的解答是最完美的呢?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或許正是人生的不完美,方才成就了其完美的藝術。
《孤獨的大師》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在出訪歸來乘興而作、見諸報端的,譬如丟勒、羅丹、倫勃朗、透納、康斯太勃爾諸篇。而本次再版又增加了兩篇新作,一篇是《被遺忘的「四季詩人」:西斯萊》,另一篇是《一個罪犯與聖徒:卡拉瓦喬》。
《孤獨的大師》是一部獨特的心靈藝術史。孤獨是藝術的「催化劑」,也是藝術家的人生底色和創作常態,更是現代人在生活中常遭遇的一種情感體驗,本書通過講述這13位藝術大師的成長和藝術生涯故事,來詮釋孤獨與自由、毀滅與創造的張力,給困境中的人們提供力量與啟迪。每一篇故事深刻雋永、有識有料,人物逸文、藝術賞析、生命哲思匯於一爐,必將為讀者帶來充實而豐富的閱讀體驗。(作者:方寸)
前言/序言
"一本書初版十五年後得以再版,說明它還有一定的生命力。而讓其生命力得以延續的,則是廣大讀者和獨具慧眼的編者。
01
《孤獨的大師》首次出版於2002 年,大概面市不到半年就售罄了。我當時急需購買一些樣書分贈朋友,曾找到北京的工人出版社求購,結果得到的回答是:把庫房都翻遍了,一本也沒有了。最後,只得把出版社資料室的存檔樣書勻了幾本給我。我現在家裡存留的唯一一本,就是本加著印章的存檔樣書。
什麼人喜歡讀這本書呢?我們報社跑圖書報導的記者告訴我,從書城的銷售情況看,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青少年。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深圳羅湖區有個東曉小學,有一天他們找到報社,邀請我去參加一次主題班會,主題就是談《孤獨的大師》。事關孩子,再忙我也要去。那天,我一進教室就大吃一驚,全班同學人手一冊。我問班主任老師,是不是你讓大家都去買的?這位名叫劉紅的女老師一聽就發急了,說:「現在的孩子,您以為老師讓買他們就買嗎?我是發現他們寫的周記,總是提到這本《孤獨的大師》,我就去書城也買來一本。讀完之後,就跟同學們做交流,結果發現我們班上五十幾名同學,幾乎都讀過這本書——這才想到要組織這次特殊的班會。」
一疊厚厚的文稿,此刻就靜靜地擺放在我的書桌上。這是東曉小學五(2)班的同學們在那次主題班會上交流發言的稿子,是我懇請劉紅老師「轉贈」給我的,我已經珍藏了十多年,偶爾還會翻出來重讀幾篇。當時十一二歲的孩子們,現在該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大姑娘了,不知他們還記不記得當年寫下的這些稚嫩的文字?而我更關心的是,這本著力於寫孤獨、寫寂寞、寫磨難、寫失敗的書,對他們此後的人生走向,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我知道有幾位同事的孩子,是帶著這本書漂洋過海闖蕩世界去的。因為他們的父母見到我,總要講起孩子在異國他鄉戰勝孤獨、戰勝寂寞、戰勝失敗的故事,他們常常把這些「戰勝」歸功於這本書。我雖然將信將疑,卻也感到一絲欣慰。畢竟這本書揭示了一些簡單的道理,譬如:「失敗和挫折才是生活的常態,而成功只不過是擦肩而過的偶然罷了。」而中國的孩子恰恰很少接受這樣的人生提醒。反觀社會上到處充斥的是「勵志」、是「成才」、是「成功秘籍」、是「心靈雞湯」……卻很少有人告訴你「要做勝利者,必得先做犧牲」「要贏得人生的輝煌,必先經過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痛苦」……
我想,這本書的生命力之源,恰在於這種對孤獨、對寂寞、對痛苦、對失敗之於人生重要性的赤裸裸的揭示;而我所選擇的對象又是那些如雷貫耳耀眼輝煌的藝術大師們,其震撼力和感染力自然會深入而持久,尤其是面對複雜多變競爭環境的孩子們,他們的感受自然也會更加強烈吧!
還有一個值得玩味的情況發生在2017 年——這一年我連續被邀請到各地的大學去演講,對方選定的主題,竟不約而同地都是「孤獨的大師」——先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人文學院,接著是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隨後又接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的邀請,年底又被請到哈工大(深圳)人文學院去給本科生講兩個月的通識課,主題依舊是「孤獨的大師」。
為什麼一本十多年前出版的舊作,會在新時期重新被發現被重視?為什麼這麼多著名院校(而且多是理工科大學)會如此青睞這些「孤獨的大師」?或許這本書中真有某些值得深思的東西,剛好為現代社會所需要?或許正是這些值得深思的東西,使這本沉寂已久的小書重獲新生?
我無法解答這些問題,卻也依舊是「感到一絲欣慰」。
02
常常有朋友問我,你並不是研究藝術史的專業人士,也無須靠這本書來收名定價,何以不惜花費八年光陰,來寫這些離現實生活十萬八千裡的外國畫家呢?我每每遇到這類問題,都只是淡然一笑,不置一詞。今天,借著《孤獨的大師》增訂再版的機會,我也道一道當初寫作這些文字的「初心」吧——
這組文字,最初醞釀於20 世紀90 年代初,成稿於20 世紀90 年代末。其間,我經歷了從故鄉天津隻身一人南下深圳的孤獨寂寞的歲月。環顧四周,像我這樣的「孤獨異鄉人」比比皆是,這是我此前從未體驗過的人生況味。那段時間,我在母報《天津日報》上開設了一個散文專欄,就叫《感受深圳》。我在這裡「品味寂寞」「感受孤獨」,不得不「收起你的輝煌」,不得不「接受平凡」(引號中的文字皆為我的散文標題)。這是我第一次真切品味到孤獨寂寞的「原味」。在那段時間裡,讀書成為我唯一的樂趣,尤其喜歡讀藝術史和藝術家傳記。以前讀這些書,並沒有「置身其間」的意念,而今再讀,自己也仿佛與他們一同櫛風沐雨、痛苦彷徨,為他們的遭遇而憤懣,為他們的無奈而哀傷,為他們的痛苦而流淚,為他們的不幸而嘆息。我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自省……驀然回首之際,卻發現不知不覺中,我自身那些原本強烈的孤寂、無助、憂鬱、不平等難以排解的痛感,竟然減輕了、淡化了、釋然了,甚至消失了。真沒想到,閱讀孤獨、感受寂寞、品味痛苦,在某種情況下竟然還有「療治心疾」的功能,我以為這正是「痛定思痛」「以痛治痛」的特殊功效。也就是在這種心境下,我萌生了刻意發掘藝術大師的孤獨和苦難的想法——不是嗎?我們平常所見到的藝術大師們,大都是以正面形象光彩照人,他們走在歷史的「星光大道」上,輝煌映襯著他們的成功和不朽。然而,很少有人去移步換景,把目光投射到其側面、背面乃至陰面,去搜尋去發現去展示他們在孤獨、痛苦、寂寞、不幸中的卓絕掙扎。而只有透過光鮮的表象透視到其背後的艱難困苦,我們才能真正領悟到他們藝術的真諦和人生的真相。我希望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去為他們重新塑像,同樣的,也希望用這些充滿苦澀和暗影的塑像,去慰藉那些如我一樣曾經沉浸於孤獨痛苦中的「天涯淪落人」。
於是,我開始尋覓塵封已久的史料,從別人不屑一顧的犄角旮旯裡發掘人物的吉光片羽。我發現,這竟是一個滿目珠璣的富礦,由此進入,如同沿著通幽曲徑探路而行,可以直抵那些藝術大師的心靈深處。於是,我一篇篇地寫了下去,就像一個探險家一步步走向人跡罕至的險峰,領略到旁人未曾見過的奇異風景……
03
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開筆,我攜著《孤獨的大師》一直走進了21 世紀。在此期間,我曾有若干次出國採訪的機會,我無一例外地都選擇去了歐洲。有朋友感到不解,出國的機會難得,你為何不多轉幾個地方,偏偏一次次地死盯著歐洲。我心裡暗想,那些孤獨的大師們都在歐洲,我要去看望他們、親近他們、研究他們、破解他們,去多少次都不嫌多,即便這樣,還總是「別時容易見時難」啊!
只有親臨大師們的故地,親炙大師們的原作,親見大師們生活的環境,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他們何以成為大師,也才能體悟到為何他們如此孤獨——我的好友南翔教授曾寫過一篇對《孤獨的大師》的書評,題目就叫《大師緣何孤獨?》。我覺得這也正是本書拋給所有讀書人的一個課題,或許每個人都會用各自的方式來解答,但是,誰又能說自己的解答是最完美的呢?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或許正是人生的不完美,方才成就了其完美的藝術。
這些文章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在出訪歸來乘興而作,見諸報端的。譬如丟勒、羅丹、倫勃朗、透納、康斯太勃爾諸篇。這些文章的見報,引起了一些關注,有些書刊開始把其中一些篇章編入各類選集,也有一些雜誌開始找我約稿。其中特別需要感謝的是北京《人物》雜誌。這家有名的雜誌對我的「孤獨的大師」系列,可說是珍愛有加,闢出寶貴的篇幅連載經年。主編楊曉周和編輯李京華為這些「孤獨的大師」付出大量的心血。也正是這家名刊的強力推介,引起了時任工人出版社編輯的崔自默先生的激賞,立即敦促我編輯成書。我對自默說,這個系列還沒寫完。他說,這麼大的選題,哪裡有個完?還是先出書吧,這並不妨礙你繼續寫下去。於是,《孤獨的大師》就這樣出版了,自默兄為其選配了上百幅精美的圖片,把這本在我看來還是半成品的小書打扮得漂漂亮亮。
這些慧眼識珠的編輯們,是《孤獨的大師》最早的知音,我對他們懷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04
本次增訂版,增加了兩篇新作,一篇是《被遺忘的「四季詩人」:西斯萊》,另一篇是《一個罪犯與聖徒:卡拉瓦喬》。此外,應編輯王虞兮的建議,我對丟勒一篇做了較大的增補和潤色,差不多是重寫了一遍。這顯然是必要的,因為原書收錄的那篇文章,只是我在德國紐倫堡參觀丟勒故居之後寫的一篇遊記,內容顯得過於單薄了。這次改寫,使這位文藝復興時期與達•芬奇齊名的德國藝術大師的形象更加豐滿也更加鮮明了。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讀書人心目中的聖殿,能在這家書館出書是無數寫書人的夢想,當然,也是我的夢想。感謝叢曉眉總編的青睞,使《孤獨的大師》(增訂版)能被納入商務印書館的「宏大書陣」——這是一個輝煌百年的「書陣」,是一個大師薈萃的「書陣」,是一個學風醇厚的「書陣」,是一個聲譽卓著的「書陣」。我深知,我能忝列這個「書陣」並不是我寫得有多麼好,而是因為這些「孤獨的大師」本身太精彩太耀眼了,說到底,我還是沾了他們的光。因此,在這篇前言的末尾,我要再次向這些陪伴我走過難忘歲月的「孤獨的大師」們,鞠躬致敬!
記於深圳寄荃齋
2018年10月22日
目錄
一、失敗的英雄——達•芬奇的榮耀與悲哀 001
二、「猶豫的手藝人」——丟勒 025
三、「我的快樂是悲哀」——米開朗基羅的苦難人生 045
四、中天隕落——拉斐爾的悲劇人生 083
五、一個罪犯與聖徒——卡拉瓦喬 109
六、一身榮辱系斯樓——倫勃朗 137
七、透視透納 151
八、淡淡哀愁中的田園——探訪康斯太勃爾 163
九、走近羅丹 175
十、選擇快樂——雷諾瓦的痛苦與抗爭 191
十一、被遺忘的「四季詩人」——西斯萊 207
十二、「野蠻人」——高更 229
十三、孤獨的恆星——梵谷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