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大師》:十三位藝術大師,十三種孤獨的寫法

2020-12-14 SZNEWS

孤獨沒有解藥

藝術永無歸途

心與眼是灼灼的暗火

毀滅、燃盡,

然後照亮——

當世人把目光聚焦在那些藝術天才的光彩與輝煌之際,本書卻選擇走進他們身後的陰影之中,通過解析百幅名畫,講述從文藝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丟勒,到印象派的雷諾瓦、西斯萊、梵谷、高更等藝術家們創作生涯中的艱辛歷程,探究那些被人們忽略的真實——他們的寂寞與孤獨。透過天衣無縫的畫卷和藝術傑作,與孤獨的大師來一場「同病者」之間的晤談。

《孤獨的大師》首次出版於2002年,本次增訂版今年由商務印書館成都分館出版。一本多年前出版的舊作,在新時期重新被發現被重視。本書作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侯軍認為,「我想,這本書的生命力之源,恰在於這種對孤獨、對寂寞、對痛苦、對失敗之於人生重要性的赤裸裸的揭示;而我所選擇的對象又是那些如雷貫耳耀眼輝煌的藝術大師們,其震撼力和感染力自然會深入而持久。」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筆,一直寫到21 世紀初。在此期間,身為記者的侯軍曾有若干次出國採訪的機會,無一例外地都選擇去了歐洲,「那些孤獨的大師們都在歐洲,我要去看望他們、親近他們、研究他們、破解他們……」

只有親臨大師們的故地,親炙大師們的原作,親見大師們生活的環境,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他們何以成為大師,也才能體悟到為何他們如此孤獨——侯軍說,這正是本書拋給所有讀書人的一個課題,或許每個人都會用各自的方式來解答,但是,誰又能說自己的解答是最完美的呢?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或許正是人生的不完美,方才成就了其完美的藝術。

《孤獨的大師》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在出訪歸來乘興而作、見諸報端的,譬如丟勒、羅丹、倫勃朗、透納、康斯太勃爾諸篇。而本次再版又增加了兩篇新作,一篇是《被遺忘的「四季詩人」:西斯萊》,另一篇是《一個罪犯與聖徒:卡拉瓦喬》。

《孤獨的大師》是一部獨特的心靈藝術史。孤獨是藝術的「催化劑」,也是藝術家的人生底色和創作常態,更是現代人在生活中常遭遇的一種情感體驗,本書通過講述這13位藝術大師的成長和藝術生涯故事,來詮釋孤獨與自由、毀滅與創造的張力,給困境中的人們提供力量與啟迪。每一篇故事深刻雋永、有識有料,人物逸文、藝術賞析、生命哲思匯於一爐,必將為讀者帶來充實而豐富的閱讀體驗。(作者:方寸)

前言/序言

"一本書初版十五年後得以再版,說明它還有一定的生命力。而讓其生命力得以延續的,則是廣大讀者和獨具慧眼的編者。

01

《孤獨的大師》首次出版於2002 年,大概面市不到半年就售罄了。我當時急需購買一些樣書分贈朋友,曾找到北京的工人出版社求購,結果得到的回答是:把庫房都翻遍了,一本也沒有了。最後,只得把出版社資料室的存檔樣書勻了幾本給我。我現在家裡存留的唯一一本,就是本加著印章的存檔樣書。

什麼人喜歡讀這本書呢?我們報社跑圖書報導的記者告訴我,從書城的銷售情況看,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青少年。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深圳羅湖區有個東曉小學,有一天他們找到報社,邀請我去參加一次主題班會,主題就是談《孤獨的大師》。事關孩子,再忙我也要去。那天,我一進教室就大吃一驚,全班同學人手一冊。我問班主任老師,是不是你讓大家都去買的?這位名叫劉紅的女老師一聽就發急了,說:「現在的孩子,您以為老師讓買他們就買嗎?我是發現他們寫的周記,總是提到這本《孤獨的大師》,我就去書城也買來一本。讀完之後,就跟同學們做交流,結果發現我們班上五十幾名同學,幾乎都讀過這本書——這才想到要組織這次特殊的班會。」

一疊厚厚的文稿,此刻就靜靜地擺放在我的書桌上。這是東曉小學五(2)班的同學們在那次主題班會上交流發言的稿子,是我懇請劉紅老師「轉贈」給我的,我已經珍藏了十多年,偶爾還會翻出來重讀幾篇。當時十一二歲的孩子們,現在該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大姑娘了,不知他們還記不記得當年寫下的這些稚嫩的文字?而我更關心的是,這本著力於寫孤獨、寫寂寞、寫磨難、寫失敗的書,對他們此後的人生走向,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我知道有幾位同事的孩子,是帶著這本書漂洋過海闖蕩世界去的。因為他們的父母見到我,總要講起孩子在異國他鄉戰勝孤獨、戰勝寂寞、戰勝失敗的故事,他們常常把這些「戰勝」歸功於這本書。我雖然將信將疑,卻也感到一絲欣慰。畢竟這本書揭示了一些簡單的道理,譬如:「失敗和挫折才是生活的常態,而成功只不過是擦肩而過的偶然罷了。」而中國的孩子恰恰很少接受這樣的人生提醒。反觀社會上到處充斥的是「勵志」、是「成才」、是「成功秘籍」、是「心靈雞湯」……卻很少有人告訴你「要做勝利者,必得先做犧牲」「要贏得人生的輝煌,必先經過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痛苦」……

我想,這本書的生命力之源,恰在於這種對孤獨、對寂寞、對痛苦、對失敗之於人生重要性的赤裸裸的揭示;而我所選擇的對象又是那些如雷貫耳耀眼輝煌的藝術大師們,其震撼力和感染力自然會深入而持久,尤其是面對複雜多變競爭環境的孩子們,他們的感受自然也會更加強烈吧!

還有一個值得玩味的情況發生在2017 年——這一年我連續被邀請到各地的大學去演講,對方選定的主題,竟不約而同地都是「孤獨的大師」——先是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人文學院,接著是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隨後又接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的邀請,年底又被請到哈工大(深圳)人文學院去給本科生講兩個月的通識課,主題依舊是「孤獨的大師」。

為什麼一本十多年前出版的舊作,會在新時期重新被發現被重視?為什麼這麼多著名院校(而且多是理工科大學)會如此青睞這些「孤獨的大師」?或許這本書中真有某些值得深思的東西,剛好為現代社會所需要?或許正是這些值得深思的東西,使這本沉寂已久的小書重獲新生?

我無法解答這些問題,卻也依舊是「感到一絲欣慰」。

02

常常有朋友問我,你並不是研究藝術史的專業人士,也無須靠這本書來收名定價,何以不惜花費八年光陰,來寫這些離現實生活十萬八千裡的外國畫家呢?我每每遇到這類問題,都只是淡然一笑,不置一詞。今天,借著《孤獨的大師》增訂再版的機會,我也道一道當初寫作這些文字的「初心」吧——

這組文字,最初醞釀於20 世紀90 年代初,成稿於20 世紀90 年代末。其間,我經歷了從故鄉天津隻身一人南下深圳的孤獨寂寞的歲月。環顧四周,像我這樣的「孤獨異鄉人」比比皆是,這是我此前從未體驗過的人生況味。那段時間,我在母報《天津日報》上開設了一個散文專欄,就叫《感受深圳》。我在這裡「品味寂寞」「感受孤獨」,不得不「收起你的輝煌」,不得不「接受平凡」(引號中的文字皆為我的散文標題)。這是我第一次真切品味到孤獨寂寞的「原味」。在那段時間裡,讀書成為我唯一的樂趣,尤其喜歡讀藝術史和藝術家傳記。以前讀這些書,並沒有「置身其間」的意念,而今再讀,自己也仿佛與他們一同櫛風沐雨、痛苦彷徨,為他們的遭遇而憤懣,為他們的無奈而哀傷,為他們的痛苦而流淚,為他們的不幸而嘆息。我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自省……驀然回首之際,卻發現不知不覺中,我自身那些原本強烈的孤寂、無助、憂鬱、不平等難以排解的痛感,竟然減輕了、淡化了、釋然了,甚至消失了。真沒想到,閱讀孤獨、感受寂寞、品味痛苦,在某種情況下竟然還有「療治心疾」的功能,我以為這正是「痛定思痛」「以痛治痛」的特殊功效。也就是在這種心境下,我萌生了刻意發掘藝術大師的孤獨和苦難的想法——不是嗎?我們平常所見到的藝術大師們,大都是以正面形象光彩照人,他們走在歷史的「星光大道」上,輝煌映襯著他們的成功和不朽。然而,很少有人去移步換景,把目光投射到其側面、背面乃至陰面,去搜尋去發現去展示他們在孤獨、痛苦、寂寞、不幸中的卓絕掙扎。而只有透過光鮮的表象透視到其背後的艱難困苦,我們才能真正領悟到他們藝術的真諦和人生的真相。我希望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去為他們重新塑像,同樣的,也希望用這些充滿苦澀和暗影的塑像,去慰藉那些如我一樣曾經沉浸於孤獨痛苦中的「天涯淪落人」。

於是,我開始尋覓塵封已久的史料,從別人不屑一顧的犄角旮旯裡發掘人物的吉光片羽。我發現,這竟是一個滿目珠璣的富礦,由此進入,如同沿著通幽曲徑探路而行,可以直抵那些藝術大師的心靈深處。於是,我一篇篇地寫了下去,就像一個探險家一步步走向人跡罕至的險峰,領略到旁人未曾見過的奇異風景……

03

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開筆,我攜著《孤獨的大師》一直走進了21 世紀。在此期間,我曾有若干次出國採訪的機會,我無一例外地都選擇去了歐洲。有朋友感到不解,出國的機會難得,你為何不多轉幾個地方,偏偏一次次地死盯著歐洲。我心裡暗想,那些孤獨的大師們都在歐洲,我要去看望他們、親近他們、研究他們、破解他們,去多少次都不嫌多,即便這樣,還總是「別時容易見時難」啊!

只有親臨大師們的故地,親炙大師們的原作,親見大師們生活的環境,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他們何以成為大師,也才能體悟到為何他們如此孤獨——我的好友南翔教授曾寫過一篇對《孤獨的大師》的書評,題目就叫《大師緣何孤獨?》。我覺得這也正是本書拋給所有讀書人的一個課題,或許每個人都會用各自的方式來解答,但是,誰又能說自己的解答是最完美的呢?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或許正是人生的不完美,方才成就了其完美的藝術。

這些文章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在出訪歸來乘興而作,見諸報端的。譬如丟勒、羅丹、倫勃朗、透納、康斯太勃爾諸篇。這些文章的見報,引起了一些關注,有些書刊開始把其中一些篇章編入各類選集,也有一些雜誌開始找我約稿。其中特別需要感謝的是北京《人物》雜誌。這家有名的雜誌對我的「孤獨的大師」系列,可說是珍愛有加,闢出寶貴的篇幅連載經年。主編楊曉周和編輯李京華為這些「孤獨的大師」付出大量的心血。也正是這家名刊的強力推介,引起了時任工人出版社編輯的崔自默先生的激賞,立即敦促我編輯成書。我對自默說,這個系列還沒寫完。他說,這麼大的選題,哪裡有個完?還是先出書吧,這並不妨礙你繼續寫下去。於是,《孤獨的大師》就這樣出版了,自默兄為其選配了上百幅精美的圖片,把這本在我看來還是半成品的小書打扮得漂漂亮亮。

這些慧眼識珠的編輯們,是《孤獨的大師》最早的知音,我對他們懷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04

本次增訂版,增加了兩篇新作,一篇是《被遺忘的「四季詩人」:西斯萊》,另一篇是《一個罪犯與聖徒:卡拉瓦喬》。此外,應編輯王虞兮的建議,我對丟勒一篇做了較大的增補和潤色,差不多是重寫了一遍。這顯然是必要的,因為原書收錄的那篇文章,只是我在德國紐倫堡參觀丟勒故居之後寫的一篇遊記,內容顯得過於單薄了。這次改寫,使這位文藝復興時期與達•芬奇齊名的德國藝術大師的形象更加豐滿也更加鮮明了。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讀書人心目中的聖殿,能在這家書館出書是無數寫書人的夢想,當然,也是我的夢想。感謝叢曉眉總編的青睞,使《孤獨的大師》(增訂版)能被納入商務印書館的「宏大書陣」——這是一個輝煌百年的「書陣」,是一個大師薈萃的「書陣」,是一個學風醇厚的「書陣」,是一個聲譽卓著的「書陣」。我深知,我能忝列這個「書陣」並不是我寫得有多麼好,而是因為這些「孤獨的大師」本身太精彩太耀眼了,說到底,我還是沾了他們的光。因此,在這篇前言的末尾,我要再次向這些陪伴我走過難忘歲月的「孤獨的大師」們,鞠躬致敬!

記於深圳寄荃齋

2018年10月22日

目錄

一、失敗的英雄——達•芬奇的榮耀與悲哀   001

二、「猶豫的手藝人」——丟勒   025 

三、「我的快樂是悲哀」——米開朗基羅的苦難人生   045

四、中天隕落——拉斐爾的悲劇人生   083

五、一個罪犯與聖徒——卡拉瓦喬   109

六、一身榮辱系斯樓——倫勃朗   137 

七、透視透納   151

八、淡淡哀愁中的田園——探訪康斯太勃爾   163

九、走近羅丹   175

十、選擇快樂——雷諾瓦的痛苦與抗爭   191

十一、被遺忘的「四季詩人」——西斯萊   207

十二、「野蠻人」——高更   229

十三、孤獨的恆星——梵谷   247

相關焦點

  • 第十三期古典油畫大師通用材料技法招生簡章
    第十三期古典油畫大師通用材料技法招生簡章古典油畫大師通用材料技法課程
  • 算命大師註定要孤獨
    對於命理這東西大多數人不懂,對於無知的人來說無非分為幾種,一種是敬畏,另一種是害怕自己的個人隱私被你發現,還有一種是認為迷信騙人。無論是那種人,都不會對一個很神奇的事物採取正常的親密態度。1,敬畏,即尊重又害怕,你應該看見過一些人對神明是敬重的,但他們卻不會和神明交朋友,只是在有事時去拜,無事時走人。
  • 文學作品的十三種體裁簡介
    冀派內畫大師王佔康xian's書法冀派內畫大師王佔康先生shu'f第一種: 神話是反映遠古時代,人們對自然現象,世界起源,社會生活,原始理解的一種文學樣式。第三種: 民間故事是指人民群眾口頭創作,口耳相傳,為群眾所喜聞樂道的一種語言藝術。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群眾集體的修改和加工。如歷代的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都屬於民間文學。
  • 他是一位孤獨的天才,最先進最大膽的藝術革新家
    再過一個半世紀, 當手法主義藝術家的名字 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淡忘時 整個西方藝術世界已對他讚美有加 盛譽他是最先進,最大膽的藝術革新家 將他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相提並論
  • 新增的十三位葡萄酒大師 除了趙鳳儀還有誰?
    9月5日,葡萄酒大師協會公布了獲得「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頭銜的13位新成員的名單,除了常駐中國的趙鳳儀(Fongyee Walker),還有哪些人獲得這一殊榮呢?  1.
  • 路易十三《過去·現在·未來:再造100年》溯源探秘之旅
    作為沉澱百年歷史底蘊的法國奢侈品牌,每一瓶路易十三都凝聚了歷代釀酒大師畢生的精湛技藝。它是一種芬芳,凝聚時間的芬芳。第72屆坎城電影節期間,路易十三特邀來自藝術、電影和表演等各個領域的品牌摯友,一同漫步在路易十三誕生之地——法國,展開一段以《過去·現在·未來:再造100年》為主題的時光之旅。
  • 萬象爭鳴 路易十三#再造100年#全新篇章進程分享
    正如路易十三首席釀酒大師悉心甄選生命之水並傳承給繼任者。這項由路易十三發起的藝術計劃,旨在從當代藝術出發,針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這一問題,建立更高的著眼點:從文化脈絡的繼承上來展開獨立的反思,從哲學意義上來警覺、揭示和關懷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困境。
  • 大師:誕生於風雲際會的時代,大師更需要薪火相傳的推送與繼承!
    「大師斷檔」「呼喚大師」,是當今不少關心中國畫發展人士的憂慮和呼聲。其實,大師不是靠呼喚出來的,大師的出現是與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歷代文化藝術大師都是在一定的特殊社會環境中產生,都與「天時、地利、人和」相關聯,很多時候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 Cereal 新刊|孤獨的本質
    《穀物11·孤獨的本質》來了solitude——孤獨——西班牙語「soledad 」,是路易斯·巴拉幹(1902—1988)建築的起點和終點。在1980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致辭中,這位墨西哥建築大師將「孤獨」作為他作品的標誌性風,與「光」「美」「歡樂」和「死亡」同列。「死亡」在墨西哥是與「 生存」交織在一起的。
  • 《百年孤獨》:堅持下去,總會有好事發生
    這部作品讓他被文學界譽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同時也為他奠定了一代文學宗師的地位。據說馬爾克斯從十八歲時就打算寫這部作品,但是由於當時創作這樣一部長篇巨著還缺乏經驗、勇氣以及寫作技巧,所以他只斷斷續續地寫出了幾段零星的章節。
  • 建築設計考研之建築大師中的藝術大師:阿爾瓦羅 · 西扎
    在西方藝術中,建築、雕刻、繪畫向來聯繫緊密,其中,雕塑與建築更是如同一對孿生兄弟——都在三維的空間內進行創作。不少偉大的建築師(如:勒 · 柯布西耶)早期正是受到雕塑╱繪畫藝術的啟蒙,逐漸邁進建築領域。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等10位專家「硬核」支援孤獨...
    【環球網教育報導】3月24日,聯合國將「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TheTransition to Adulthood)」定為2020年孤獨症日宣傳主題,呼籲關注孤獨症人士向成年期的過渡,幫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2020年4月2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也是北大醫療腦健康陪孤獨症家庭走過的第五個孤獨症日。
  • 「優秀中國藝術大師」推介活動,20位畫家「入圍」
    周健報導 首屆「中國網際網路藝術大會」的組織者,於7月份開始「優秀中國藝術大師」的推介活動,於8月份評定了50位中國當代畫家「入列」這一推介活動。近日經各方專家推薦,確定了其中的20位中國當代畫家,「晉級」到該活動的「入圍」階段。
  • 大師小匠:景泰藍嵌玉藝術創始人劉永森
    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特技工藝美術大師、首批「中國巨匠榜」導師、大師小匠天工院景泰藍藝術顧問。劉永森自1954年開始在北京學習景泰藍製作工藝,是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家金世權先生當代高徒、當代景泰藍嵌玉藝術創始人,當代研發、複製及發展明清宮廷景泰藍御用貢品傳承人。
  • 畢卡索等藝術大師罕見生活舊照曝光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6日報導,位於英國倫敦北部漢普斯特德的美術館「斑馬一號美術廊」(Zebra One Gallery)近日展銷藝術大師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和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 路易十三奏響 「時光之韻」 靈感創意演繹 「磬之禮頌」
    路易十三打造光影空間,藝術展現珍貴的蒂爾肯橡木桶音樂盛會之後,賓客還來到路易十三精心打造的光影空間,仿佛踏上時間之旅,來到路易十三的酒窖之中,在明滅變幻的藝術燈光表演中,與路易十三首席釀酒大師巴蒂斯特·盧瓦索現場連線
  • 《血十三》:數字符號「十三」無處不在,罪惡世界的罪與罰
    《血十三》:數字符號「十三」無處不在,罪惡世界的罪與罰文/院影電「十三」這個數字,屬於比較熱門的數字,電影也好,生活也罷,「十三」無處不在,它是個包羅萬象的數字,也是具有強烈象徵性意義的數字。如撲克「鋤大地」,麻將「十三張」等,而電影方面,則有各種經典的「十三」影視劇:米基洛克和傑森斯坦森主演的《十三13》、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港產文藝佳作《南海十三郎》、致敬七武士的日本群戲《十三刺客》、邵氏經典《十三太保》、《冷血十三鷹》、古惑仔片《慈雲山十三太保》、好萊塢明星雲集的《十三羅漢》、恐怖電視劇《十三號星期五》等等。而2018.6.15公映的《血十三》則帶來了懸疑重重的「十三」世界。
  • 讓孩子在繪本中與藝術大師相遇
    為兒童選擇藝術欣賞作品時,必須遵循高度的藝術性與兒童可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為社會公認的、有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同時,又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 上一次我給大家介紹了一位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的書,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三本(套)我們熟知的國際藝術大師的書。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內趣話古今迎國慶
    國慶期間,和文物古董來一場邂逅吧!專家免費鑑定古董真假9月30日上午,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內,備受市民和收藏愛好者關注的專家免費鑑寶活動首次舉行。活動邀請了廣東省文物鑑定站專家謝海山、何鋒、趙敏坐鎮指導,提供陶瓷、書畫、玉雜項三類藏品鑑別服務。據介紹,這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首次舉辦面向廣大市民的公益性鑑寶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持寶前來。
  • 堯十三資料作品介紹 堯十三北方女王的背後故事表達內涵意思
    北方女王是堯十三的一首歌,這首歌是他本人自己作詞和作曲的,很多人都說,這首歌就像是在訴說一個人和訴述一件故事,聽的多了,又像是在說自己,這也是這首歌的魅力所在。堯十三北方女王背後有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