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陸遊很多人知道他對於國家與民族處境的憂慮,也知道他是位文學大家。但具體到他的文學天賦、文化才能與造詣、文學上的特點等等,很多人就不是那麼了解了。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傳承歷史不被割裂的重要組成部份。民族的歷史能得以承繼到如今,更多地得益於歷史上中華民族人才輩出,在文化藝術領域前赴後繼,繼承、發揚乃至於開創文化藝術的傳承,這樣才讓民族精神、文化風貌、藝術傳統等一代又一代地承繼了下來。民族歷史的發展才能得以發展。因此,像陸遊等等這樣的文化豪傑,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麼,陸遊是怎樣的人呢?他的文學造詣有多深?文化上有何特點?又有怎樣的文學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回顧那一段歷史,以便淺析其中的答案吧。
陸遊其人
公元1125年陸遊生于于一艘木船上,他祖籍是東京開封(即如今河南省開封市),是名門望族出身、其家族為江南有名的藏書世家。其高祖名叫陸軫,在大中祥符期間考中進士,官職最高做到了吏部郎中。他的祖父名叫陸佃,是著名文人王安石的學生,對經學研究很深,官職做到了尚書右丞。陸遊父親是陸宰,對詩文十分精通、品行上講究節操,在北宋末期科考後走進官途,擔任過京西路的轉運副使。
公元1125年十月,陸宰被命令到朝中去述職,與其夫人唐氏坐船從水路到京城,路上,在淮河船上生下了第三兒子,由此把他叫做陸遊。
陸遊生於兩宋交接期間,在偏安的南宋裡生長,此時民族矛盾嚴重、國家遭遇了不幸、而家庭漂泊流離,這些在他那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陸遊一生十分愛國,對朝廷多次進獻北伐金國的良策,且身體力行。但要麼不被採納,要麼實行到中途被廢止。對於未能北伐金國或北伐不成功,陸遊一直十分憂慮。應該說,他的一生多數時間都是在這種情懷當中度過的。因此,陸遊是位憂國憂民一生的愛國人士。同時,他更是一位在文學上造詣極深的文豪級人物。那麼,他在文化上的情況怎樣呢?
文學特點、成就及貢獻
陸遊在詩歌、詞作、散文等多方面獨具天賦,成就與貢獻很大,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方面的情況。
詩歌
詩歌是陸遊文化造詣中成就最大的內容,他自已說他「六十年間萬首詩」,流傳下來的詩歌多達九千三百多首。這些詩歌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一是46歲他進入蜀地以前,詩作偏向文字的形式;二是進入蜀地到他64歲罷官期間,他的詩歌創作達到成熟境界,詩風也隨之大變,從早期以「藻繪」為主演變成宏肆奔放的文風,這期間他的詩充滿戰鬥與愛國精神;三是到了晚年他回到故鄉後,在山陰這個地方創作的詩,風格趨於質樸沉實,有種清曠淡遠之田園風格,這種風格裡同時流露出人生的蒼涼之感。
①藝術風格上,他的詩歌兼備有現實主義的特點,同時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陸遊生性十分豪放,胸有壯志,詩歌中努力追求那種雄渾而豪健、鄙棄纖巧細弱的作品風味,因此獨具氣勢奔放而境界壯闊之詩風。
②語言上以平易曉暢為主,在詩歌的章法上又整飭謹嚴。
他並不贊成對辭藻刻意地雕琢或追求奇險,因此他的詩歌語言具有「清空一氣,明白如話」的特色。同時,他在用字句上,重視鍛鍊詞字,詩中的對偶,新奇而工整,且沒有雕章琢句之嫌。比如,他的七絕《長歌行》,其中筆力十分清壯頓挫,在結構中波瀾迭起,具有寓恢宏於雄放的氣勢,在明朗曉暢的語言與整飭的詞句當中,體現出個性風格,由此此詩後人將其推為他的壓卷巨作。
對於陸詩的地位及貢獻:南宋詩壇中,陸詩的地位十分重要。在南宋初期,國家危急,但人民士氣旺盛,詩壇體現了這一情境;但隨著南宋皇帝偏安思想的形成,文人們出現了消極的氣息,詩壇的風氣隨之趨於萎靡,其中吟風弄月的詩作日益明顯。
此時,針對這一情況,陸遊痛心疾首,為改變這一不好狀況,他極力提倡前代屈、杜、李、賈及本朝歐、蘇與南渡等愛國詩人的作風,高舉他們的旗幟,弘揚愛國主題的詩作,這對於南宋後期的詩歌具有重大積極的影響。直到宋代末期,在國破家亡時代的背景下,陸遊的愛國精神更是深入民心,其詩歌也得人民更多地吟唱。
在後世,陸詩影響同樣十分深遠。尤其清末以後,國勢傾危之時,人們通常會以陸陸詩的愛國情懷去鼓舞人民反抗外敵,形成新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陸遊中寫作山水景物與書齋生活之詩篇,描寫十分細膩生動而語言上也清新優美,因此很被明、清期間的詩人喜愛。
詞作
陸遊在文化內容上,精力主要用在詩歌的創作中,而對於作詞,心中是鄙視的,故而,陸遊所創作的詞作數量上不太多,流傳下來的作品有約一百四十多首。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他才氣超然,且有過身歷西北前線的經歷,因而,他也創造出稼軒詞裡面並不具備的的別樣的藝術境界。
陸遊詞作裡最主要的內容仍然是描寫他的愛國情懷,同時抒發出他壯志未酬的心中悲憤情節,詞作的特點主要在於他把理想深化為夢境,這樣就同現狀裡的悲涼,發出極為強烈的對比關係。比如他所作的《訴衷情·當年萬裡覓封侯》一詞裡,他回想當年後,心情不免有滿腹愴然之感。陸詞中,也有一些詠物詞作與愛情詞作,比如《卜算子·詠梅》一詞裡,其上闋寫景而下闋則盟志,表現了他身處逆境卻能矢志不渝高尚情操;而在《釵頭鳳·紅酥手》中,其詞在節奏上急促,而聲情卻悽緊,前後兩次出現感嘆,令人盪氣迴腸,而悽婉動人。
應該說陸遊是集豪放與婉約在一身的,他的詞作裡並不缺少清麗纏綿而真摯動人的情節,這同宋詞裡的那種婉約派相對接近;同時他有些詞作以抒發深沉人生之感受,或者寄寓高超之襟懷,或才寓意深刻,這又與蘇軾相對接近。而其中體現陸遊身世經歷與個性特色的,最主要的是其慷慨而雄渾、蕩漾愛國激情的詞,其風格同辛棄疾又很接近。總休上看,陸遊詞因為風格具有多樣性,沒能熔煉出獨特個性,因此具有集眾家之所長的感覺。
散文
對於散文,陸遊同樣造詣頗深,吸收眾家所長,在構思上十分精巧,文筆很是精純。其中對於記銘及序跋社類的題材,或是敘述生活中的經歷,或是抒發心中的思想感情,或是論述事實敘說詩詞,這些特點是陸遊散文的中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其重要的成就。在散文中,他如同詩歌一般,經常會表達他那愛國主義情懷。他也有一部份散記體現了其他的風格,這些散文描繪鄉居中生活的狀況,格調十分淡雅雋永。
陸遊所著的《入蜀記》為我國首部長篇遊記式散文,其內容豐富多彩,其中列舉眾多史事以議論、考據詳細且辯證、並有詩文評論以及小說故事等諸多內容十分豐富,其形式靈活多變,文章長短不一、文字十分精練;其中對過三峽這部分的描寫,對自然風光及名勝古蹟和歷史人物的描繪與品評,在字裡行間中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感,而文風富有趣味。他的另一散文,即《老學庵筆記》是部隨筆式散文,筆墨裡雖然簡練但內容卻十分豐富,所記錄的多數屬於軼事見聞,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屬於是南宋朝筆記中的精品。同時,他還善於書寫四六文,在他的文集裡有許多四六文精品,比如《祭雷池神文》中,其語言淺切卻是氣勢雄放,這跟他的詩作風格十分接近。
結語
陸遊為後世人們留傳下來許多精美作品,成為人們學習的材料。他的一生創作數量極多,根據汲古閣的刻本《陸放翁全集》所記錄,有《渭南文集》共50卷(這裡包含《入蜀記》6卷及詞2卷);有《家世舊聞》計8則;有《劍南詩稿》計85卷(這裡包含古近體詩共9138首);有《南唐書》計18卷;有《放翁遺稿》讓3卷;有《老學庵筆記》計10卷;有《齋居紀事》計36則。此外還有《續筆記》計2卷、有《緒訓》計1卷、有《高宗聖政草》計1卷、有《感知錄》計1卷、有《陸氏續集驗方》計2卷、有《清尊錄》計1卷,此外還有《放翁家訓》等多部作品。
對於陸遊,錢鍾書的評價很是中肯,他有兩點評論:①陸遊的一生中,充滿愛國情緒,這表現於他的全部作品當中。這在他人的詩集中是找不到的。②除了陸遊所作的那幾首,愛情詩在宋代數目很少,大多表現得都很淡薄,笨拙與套板。
筆者認為,陸遊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處於憂國憂民的狀態中度過,他懷有強烈的愛國心緒,其詩詞文章表現出的這一份情節,對當時的人們乃至於後世人們,都有很強烈的鼓舞作用。他的文學造詣很深,也是後世人們學習的榜樣。
參考資料:
汲古閣刻本《陸放翁全集》
清鹹豐六年蕭山王氏養和堂刻本《於越先賢像傳贊》
陸遊《陳阜卿先生為兩浙轉運司考試官》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趙翼《甌北詩話》
《宋史》
陸遊《三山杜門作歌》
陸遊《感興》
陸遊《謝張時可通判贈詩編》
段豔紅.《淺談陸遊詩歌的愛國主題》
《老學庵筆記》
《渭南文集》卷二二·《自贊》
陸遊《懷昔》
《嚴州府志》
陳衍《宋詩精華錄》
羅大經《鶴林玉露》
劉克莊《後村詩話》前集
註:本文插圖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