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三巨頭BAT之爭一直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眼下在大勢所趨的人工智慧領域,各家都已排兵布陣重磅投入,作為預判未來入口的智能語音,近一年更是已打成一片紅海!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如今這個得用戶者得天下、贏家通吃時代,誰能更快速、準確把握用戶心理,也就意味著誰將在競爭中更快獲取先機。而用戶之爭說到底,聚焦地是細節見分曉。
我們單看一家公司為自家智能音箱取的名字,就能秒辨它是否真的懂用戶?國內已命名的智能音箱,大概可歸為以下3類:
1、天貓精靈、海爾U+、叮咚。
從名字就能判斷出,這三個智能音箱分別出自哪家品牌。作為普通消費者,使用產品即是幫商家做宣傳。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把自己的品牌植入消費者生活,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在現在用戶為王的時代,教育用戶的成本其實相當高。
所以,以上阿里、海爾和京東,暫不論產品技術支撐做得如何,單從理解用戶心理方面而言,還有很多功課要補。
2、小雅和小度。
從命名和外形設計上來看,喜馬拉雅和百度在智能音箱上,比前三家用心了些,雖仍有品牌推廣嫌疑,但叫起來順口了不少,至少是符合我們日常用語習慣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家智能音箱在外形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小雅,大號保溫杯的熟悉感外形,加上類似外星人的三隻腳,熟悉+意外,很有驚喜感;而百度的小度,更是經過精心選材,四種亮色漸變的時尚外觀,特別參考了當下流行的宜家家居配色。
3、小愛和若琪。
不用說,這兩個名字,在這一批智能音箱裡,是最符合時下80、90後父母為自己孩子起名習慣的了。雖然目前小米和小而美創業團隊Rokid,並不是網際網路巨頭公司,但從取名這個小細節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才是最懂用戶心理的。
再往細說,「小愛」這個名字比「若琪」更有溫度,二次元少女的甜美形象,也更容易為年輕的消費者所歡迎。
無怪乎小米敢於以「網際網路第一手機」標榜自己,事實證明,它們也確實做到了,早在今年十月雷軍就帶著他的團隊完成了年度7000萬的手機銷量。接下來,小米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在網際網路手機領域取得的成功推廣到其他領域即可。
未來顛覆BAT三巨頭格局,我看好小米,只因智能音箱取名這一個小細節。你呢,看好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