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需更多「媽媽的教育」

2020-12-11 西部文明播報

9月4日,教育部發布了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全國共有12位教師當選,其中包括鹹陽市旬邑縣教師丁海燕。丁海燕是旬邑縣一名普通回族教師,中共黨員。她紮根貧困山區30餘年,恪守清貧,傾盡半生心血開蒙啟智、教書育人,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大山深處,點亮孩子們不一樣的明天。

在學生們眼中,丁海燕是老師,更像媽媽。她從教30多年,幾乎一直吃住在學校。每天從一睜眼忙到熄燈,滿眼滿心都是學生的事兒。從1999年以來,她所任教的村子有40餘名學生考入大專及本科院校,成為全縣走出大學生最多的村子。毫無疑問,這是愛的教育、愛的力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名著《愛的教育》翻譯者夏丏尊先生,積極推行愛的教育,不僅因材施教、誨人不倦,關心學生的學業,也關愛學生的生活。只要聽說哪位同學病了,夏先生總會將親自熬好的湯藥餵給他吃。每逢周日,他早早候在學校門口,叮囑外出學生「早些回來,勿可吃酒」「銅鈿少用些」……對學生的愛像媽媽一樣事無巨細,學生笑說他管得太多,但從內心感激他。故而,愛的教育,也被稱為「媽媽的教育」。

鄉村教育需要更多「媽媽的教育」。與繁華的城市相比,一些鄉村尤其是山區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比如丁海燕所任教的山區,冬天特別寒冷,有年齡小的孩子怕冷,出現逃學的現象,加上不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孩子缺乏親情關愛。丁海燕就像媽媽,對學生們無微不至地關愛著、激勵著。「今天很冷,你們怕不怕?」「我們擠在一起取暖。」「要是誰鞋溼了,老師給你們烤乾;要是誰手凍疼了,老師就給你們焐暖和……」她把教師對於學生的真誠之愛,送到了每個孩子的心頭。

「丁媽媽」用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積極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生動詮釋了「媽媽的教育」。儘管工資微薄,病痛纏身,但在丁海燕看來,和學生在一起是最快樂的事。往前看是希望,往後看是美好的回憶。「為了讓這些孩子不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在貧困中掙扎,我一定要做好深山裡的紅燭,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正是這種篤定的信仰,讓丁海燕像媽媽一樣選擇堅守,在大山深處彈奏出了愛的樂章。

像丁海燕這樣的鄉村教師還有很多:只有一隻手臂、卻身兼老師和保育員,把34年青春芳華獻給山裡的女教師杜秀蘭;同樣當選為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她們都是深山裡的紅燭,是孩子們的「燃燈者」。多一些這樣的「燃燈者」,多一些「媽媽的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助力鄉村振興就多一些動力和希望。(陝西日報 付彪)

來源:鹹陽文明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鄉村教育需要更多「燃燈者」
    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一個工人家庭,17歲到雲南支邊,隨後考入麗江師範學校,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孩子;她沒有自己的孩子,卻被數百個孩子親切地叫媽媽;她克服種種困難到處募捐,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十年來家訪行程超過10萬公裡,幾十年的工作收入除了看病吃藥,至少捐出上百萬元給學校和貧困山區的孩子;她身患重症備嘗艱辛,卻帶病堅守崗位
  • 2020貴州最美鄉村教師︱張巧:鄉村孩子更需優質教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陸續推出最美鄉村教師系列報導,敬請關注。張巧在課堂上與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在哪裡都是教書育人,鄉村教育也是一種事業。」說這話的時候,張巧已經在鄉村教師的崗位上,堅守了28年。這個看起來纖弱的女子,骨子裡卻充滿韌勁。  作為一名鄉鎮中學擁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張巧幾度被上級單位領導邀請前往縣城裡的學校任教,但她卻一一婉拒。
  • 盤曉紅:讓更多鄉村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彬)她紮根基層,堅守鄉村教育32年,用自己的善良播下道德的種子,傳播美心教育的理念,讓更多的鄉村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讓留守兒童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她就是全國模範教師、藍山楠市中心小學副校長盤曉紅。楠市鎮中心小學是藍山縣學生人數最多的農村完全小學,有1276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佔了1/3以上。
  • 推動鄉村教育改革,馬雲呼籲鄉村教育從有到優
    希望未來每所鄉村學校,不但有足夠數量的語文、數學和外語老師,也要有足夠數量的音樂、美術和體育老師。六七十年以前,鄉村教育主要就是掃盲,這三四十年來鄉村教育重點解決的是讓孩子都「有學上」。在前兩屆選出的200名鄉村師範生裡,音體美專業老師只有30名,在馬雲看來,這遠遠不夠。在發言中,馬雲向藝術體育學生和專業人士發出呼籲,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一起推動鄉村教育的改善和提升。
  • 推動鄉村教育從有到優 馬雲呼籲更多藝術體育人士加入
    未來的鄉村教育,我覺得不僅僅要「有」,還要更「好」。」9月3日晚, 第二屆馬雲鄉村師範生啟航典禮線上舉行,馬雲通過視頻演講參會。馬雲表示, 要讓每個鄉村的孩子,都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公平的、有效的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希望未來每所鄉村學校,不但有足夠數量的語文、數學和外語老師,也要有足夠數量的音樂、美術和體育老師。
  • 推動鄉村教育從有到優,馬雲呼籲更多藝術體育人士加入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未來的鄉村教育,我覺得不僅僅要「有」,還要更「好」。」9月3日晚, 第二屆馬雲鄉村師範生啟航典禮線上舉行,馬雲通過視頻演講參會。馬雲表示, 要讓每個鄉村的孩子,都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公平的、有效的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 推動鄉村教育改革,馬雲呼籲鄉村教育要從有到優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譚萍 未來的鄉村教育,我覺得不僅僅要「有」,還要更「好」。」9月3日晚, 第二屆馬雲鄉村師範生啟航典禮線上舉行,馬雲通過視頻演講參會。馬雲表示, 要讓每個鄉村的孩子,都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公平的、有效的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希望未來每所鄉村學校,不但有足夠數量的語文、數學和外語老師,也要有足夠數量的音樂、美術和體育老師。
  • 《教育鄉村》:展示鄉村教育的優秀案例
    河青新聞網訊 《教育鄉村》收錄了十個鄉村教育的優秀案例,以事實說話探討農村教育改革。《教育鄉村》封面 供圖/河北人民出版社如今的農村教育改革,不再是學校設施、教育資源、教師待遇等「硬體」問題,如何使農村教育不脫離農村生活,能夠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以學生為中心才是核心所在
  • 如何解決鄉村教育困境?教育大咖支招「鄉村教師發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一個鄉村教師水平提高,至少幾十個孩子能直接受益,因此為鄉村教師投入多少資金都是合算的……」8月18日,眾多教育領域專家圍繞「鄉村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話題展開探討。通過親身觀察和體驗,他發現,自己所在鄉村的教師水平相對落後,很多學生是留守兒童,層次較低,學習硬體設施也較為落後。「希望社會多關注相對偏遠的地區,也希望有更多先進教育資源支援鄉村,更希望有更多優秀教師願意到鄉村做教育。」尹葆祺說。鄉村教師提升繞不開教育理念問題「鄉村教師是一個有較高同質性的群體。」
  • 35年鄉村教育詮釋「媽媽的愛」 她是孩子們口中的「老師媽媽」
    來源:我蘇網司萬平是鹽城阜寧縣的一名鄉村英語老師,16歲從教,三尺講臺一站就是35年。35年裡,她對教學認真負責,對學生悉心關愛,從「娃娃老師」變成了學生口中的「老師媽媽」。收集學生信息只為關愛不失誤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司萬平還積極參與教育科研,隨時記錄下教育教學的得失與反思,發表的論文曾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榮譽。每逢新生入學,司萬平會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紙,記錄下父母姓名、聯繫電話、個人愛好、家庭狀況等信息,並整理成冊。
  • 論教育:現在鄉村教育最缺什麼?
    現在,鄉村教育最缺的不是老師,因為現在的各種政策,開發方向都是向準鄉村的。現在,鄉村教育最缺的是一種為師的精神,一種無私奉獻,真正是為了教育事業努力的人。劉慈欣在他的《鄉村教師》裡就闡述了,一個真正的對教育無私奉獻的教師的形象。
  • 海南「童聲飛揚」鄉村音樂教育項目7年結碩果 讓更多鄉村孩子感受音樂魅力
    海南日報海口9月20日訊(記者 王黎剛)「嘿勒,撿螺去,撿螺嘿勒……」隨著10多名鄉村娃娃清亮歡快的歌聲響起,「童聲飛揚」鄉村音樂教育項目7周年成果匯報會暨2020-2021年度海南地區項目啟動儀式9月19日在海口拉開帷幕。
  • 鄉村教師李晶——帶動全家「築夢」鄉村教育
    「家裡人一開始不理解,為什麼非要去離家那麼遠的鄉村,我就是覺得那些孩子們需要我。」李晶說,自己家在吉林農村,父母省吃儉用培養她和妹妹,她是村裡第一個女大學生,自己用知識實現價值,也要把機會帶給別人。2011年,妹妹李雙從吉林師範大學畢業,在長春市內一所學校任教。李晶希望妹妹能和自己一起支援鄉村教育,卻遭到了堅定地拒絕。
  • 普惠教育在發展:更多優質啟蒙教育資源輸送到山區
    「築夢計劃」——助力優質均衡的啟蒙教育「築夢計劃」從8月1日已經正式啟動,參與者只需花費1元錢就可加入,洪恩教育——給留守兒童帶來「愛的教育」洪恩教育的「築夢計劃」,實際上不僅僅是簡單的輸送優質教輔資源這麼簡單,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實現「愛的教育」,讓偏遠山區的留守兒童開拓眼界的同時得到更多心靈的陪伴。 「數位化」伴學角的建立,讓鄉村小學在不增加師資力量的情況下,就能讓孩子們自己操作,在課餘獲得更多元的知識。
  • 馬雲呼籲鄉村教育從有到優,要讓鄉村孩子享有城裡的優質教育
    希望未來每所鄉村學校,不但有足夠數量的語文、數學和外語老師,也要有足夠數量的音樂、美術和體育老師。六七十年以前,鄉村教育主要就是掃盲,這三四十年來鄉村教育重點解決的是讓孩子都「有學上」。到了今天,鄉村教育從無到有,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 尊師重道 振興鄉村教育
    近日,廊坊市廣陽區九州鎮召開了2020年教師節暨優秀教師表彰大會,對全鎮教育戰線湧現出的會上,表彰了133名優秀教師,感謝他們以及九州鎮所有教育工作者們的無私奉獻。會議指出,教師們紮根鄉村、紮實工作,用自己的勤勞與汗水,點亮了鄉村的文明之光,滋潤了鄉村的教育沃土。教師們表示,今後安心從教,紮根鄉村,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把全部精力和滿腔真情獻給教育事業,切實將教育工作抓實抓細抓好,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不斷創造新業績。
  • 【代表風採】張愛華:鄉村教育的守望者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她立足崗位,用愛心傾注教育,用愛心溫暖孩子,守望著鄉村教育這一片藍天。因為在學校,像張老師和我的任課老師都非常地關心我,如果我有不會做的題,他們都很耐心地講解給我,讓我感受到了媽媽般的溫暖。在生活上,像張老師他們都會和我談心,有什麼愁事,他們就會給我一一的解開。」劉星感激地說。
  • 鄉村教師,鄉村教育
    我是貴州一所鄉村小學教師,從事鄉村小學教育是我一生所愛。從一所小學調到另一所小學,因為鄉村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上級領導要求撤班級和年級合併到中心小學,把三四年級合併到中心校後,剩下像我這樣的老師就只能換崗值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是鄉村老師的真實寫照,我選擇了這項服務我無怨無悔,只能隨波逐流,順勢而為。鄉村教師要學會隨遇而安,不要因為更換了工作環境就怨天尤人!
  • 如何振興鄉村教育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宏偉目標,其中包括兩個與教育有關的目標:一是強調優先發展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產業興旺、
  • 淺談鄉村教育
    簡說鄉村教育過去和現在以前鄉村學校、教師在家長、學生心裡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某些程度上可以說是絕對的權威。沒上學之前孩子之間的有爭議的時候會說:我爺爺說怎樣怎樣,我媽媽說怎樣怎樣,我爸爸說說怎樣怎樣;家長在孩子心中是絕對正確的,是一種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