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教育部發布了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全國共有12位教師當選,其中包括鹹陽市旬邑縣教師丁海燕。丁海燕是旬邑縣一名普通回族教師,中共黨員。她紮根貧困山區30餘年,恪守清貧,傾盡半生心血開蒙啟智、教書育人,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大山深處,點亮孩子們不一樣的明天。
在學生們眼中,丁海燕是老師,更像媽媽。她從教30多年,幾乎一直吃住在學校。每天從一睜眼忙到熄燈,滿眼滿心都是學生的事兒。從1999年以來,她所任教的村子有40餘名學生考入大專及本科院校,成為全縣走出大學生最多的村子。毫無疑問,這是愛的教育、愛的力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名著《愛的教育》翻譯者夏丏尊先生,積極推行愛的教育,不僅因材施教、誨人不倦,關心學生的學業,也關愛學生的生活。只要聽說哪位同學病了,夏先生總會將親自熬好的湯藥餵給他吃。每逢周日,他早早候在學校門口,叮囑外出學生「早些回來,勿可吃酒」「銅鈿少用些」……對學生的愛像媽媽一樣事無巨細,學生笑說他管得太多,但從內心感激他。故而,愛的教育,也被稱為「媽媽的教育」。
鄉村教育需要更多「媽媽的教育」。與繁華的城市相比,一些鄉村尤其是山區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比如丁海燕所任教的山區,冬天特別寒冷,有年齡小的孩子怕冷,出現逃學的現象,加上不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孩子缺乏親情關愛。丁海燕就像媽媽,對學生們無微不至地關愛著、激勵著。「今天很冷,你們怕不怕?」「我們擠在一起取暖。」「要是誰鞋溼了,老師給你們烤乾;要是誰手凍疼了,老師就給你們焐暖和……」她把教師對於學生的真誠之愛,送到了每個孩子的心頭。
「丁媽媽」用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積極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生動詮釋了「媽媽的教育」。儘管工資微薄,病痛纏身,但在丁海燕看來,和學生在一起是最快樂的事。往前看是希望,往後看是美好的回憶。「為了讓這些孩子不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在貧困中掙扎,我一定要做好深山裡的紅燭,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正是這種篤定的信仰,讓丁海燕像媽媽一樣選擇堅守,在大山深處彈奏出了愛的樂章。
像丁海燕這樣的鄉村教師還有很多:只有一隻手臂、卻身兼老師和保育員,把34年青春芳華獻給山裡的女教師杜秀蘭;同樣當選為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她們都是深山裡的紅燭,是孩子們的「燃燈者」。多一些這樣的「燃燈者」,多一些「媽媽的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助力鄉村振興就多一些動力和希望。(陝西日報 付彪)
來源:鹹陽文明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