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業不集中精力,家長要了解集中精力的根源,查找孩子不集中精力的原因,強化大腦的注意品質,有目的地訓練注意力,從而促進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一、了解集中精力的根源,尋找發展提高的門戶。
家長要了解集中精力的根源。集中精力,可以叫專注力,也叫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可以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嬰兒時期以無意注意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內容的豐富,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有意注意。由於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這是正常的,只要教養得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各項機能不斷健全,大腦細胞的不斷生長,絕大多數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五大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溝通、控制、反饋和儲存的過程,體現在對客觀事物的關注能力問題上。因而,人的注意力被人們稱為心靈的門戶,也可以說是發展提高人集中精力的門戶。
二、查找不集中精力的原因,「診斷」大腦發育的狀況。
孩子的注意力的情況也是大腦生長發育狀況的體現。家長平時觀察一下孩子,看看是否表現有以下表現。
(一)動作表現。1、好動,手腳不停,坐不住;2、小動作多,左摸摸右看看,容易受到外界幹擾;3、做作業拖拉,一會要喝水、一會要吃東西,總是有各種藉口;4、不斷插嘴、幹擾大人的活動;5、平時走路急促,經常無目的亂闖亂跑,不聽勸阻。
(二)神情表現。1、無精打採,心不在焉;2、想入非非,老走神;3、對某一事物的觀察不持久,容易被忽略。
(三)做事表現。1、粗心,馬虎,差錯多,做事無效率。2、拖沓,磨磨蹭蹭;3、一心多用,有始無終,做事質量低,效率不高;4、學習上不專心聽講,易走神,健忘,厭學,作業、考試中經常因馬虎大意而出錯。
(四)疾病表現。1、情緒不穩定,易變化,不能與別人很好合作,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行為不顧忌後果;2、感覺統合失調症;3、嚴重的可能就是ADD--注意力失調症。
家長一般不要輕易就把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看成是什麼病,應該有信心、有恆心、有決心幫扶孩子訓練注意力,改善孩子的大腦對五官收集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溝通、控制、反饋和儲存的能力。
三、科學補充供給養料,強化大腦的注意品質。
注意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家長要使孩子的大腦生長發育得好,除了要做到保持科學供給充足的營養和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安排睡眠以外,還要不斷加強與訓練大腦對五官收集的信息進行優化處理的能力。大腦就像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具有高度的分析、運算、轉換、處理、控制、反饋和儲存的功能,這就表現在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問題,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幹擾;沒有注意,人們的各種智力因素,觀察、記憶、想像、和思維等將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因而,大腦的專注力某種角度就表現在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的四種品質上,這是衡量一個人注意力好壞的標誌,也是大腦發育的情況的體現。
(一)注意的廣度。
也就是注意的範圍有多大,它是指人們對於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間內清楚地覺察或認識的對象的數量。可以通過看或聽一串數字、字母、圖形後,再過幾秒讓孩子說出來,隨著孩子的成長及不斷地有意識訓練,注意廣度會不斷得到提高。
(二)注意的穩定性。
是指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比較穩定地把注意集中於某一特定的對象與活動的能力。也就是聽課質量;例如當孩子在聽課時大部分時間處在"溜號"狀態或者偶爾會出現"溜號"狀態。導致孩子知識斷點比較多,直接影響聽課質量。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個人在進行多種活動時能夠把注意力平均分配於活動當中。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逐漸培養有效注意力的能力。就如,孩子能夠一邊看書,一邊記錄書中的精彩語言;一邊聽歌,一邊吃飯,還要交談。這樣,通過不是很複雜的內容目標上加以持續的訓練。
(四)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指一個人能夠主動地、有目的地及時將注意從一個對象或者活動調整到另一個對象或者活動中去。注意力轉移的速度是思維靈活性的體現,也是大腦快速加工信息形成判斷的基本保證。例如,讓孩子看完一個有趣的片子後,再轉到完成作業的解題當中,這就能有效訓練孩子的注意轉移性。對孩子而言,學會轉移注意力和注意力集中對提高學習成績都有益處。
四、有目的地訓練注意力,促進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注意力是記憶力的基礎,記憶力是注意力的結果。沒有良好的注意力就沒有良好的記憶力,良好的記憶力是建立在良好的注意力基礎上的。那麼,要訓練孩子的注意力,不但要提孩子的注意的四種品質,還要提升對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五大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溝通、控制、反饋和儲存的過程的運轉與處理的速度,從而促進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一)聽覺練習,處理聲音。
家長可以通過語言指令,讓孩子完成一系列的指令任務,測練大腦對語音處理編碼的情況。比如:家長要帶孩子出門,特意對孩子說些「任務」。到臥室拿頂帽子,到大廳拿水壺,再到廚房拿個勺子,出門前穿好襪子。然後等著看孩子的處理情況,如果丟三落四,一片混亂,說明孩子對語音「翻譯」能力要不斷練習。家長可以先一項一項地練習,「去房間拿頂帽子」、「到大廳拿好水壺」、「去廚房拿個勺子」、「到門口穿好襪子」、「喝一口水」出發。如果能做好,那下一次就兩項兩項地訓練,一直做到五項左右,孩子的「語音翻譯」就算「成功」了。
(二)視覺訓練,空間信息。
就是家長通過讓孩子完成一系列的「指令」的過程中,故意在期間放些孩子特別感興趣或喜歡的東西或玩具,幹擾孩子要拿到的「物件」,提高孩子的空間信息的處理應對能力。比如:讓孩子拿帽子時,下面故意放些漂亮的圍巾,旁邊放輛滑板車、右邊放個足球,左邊放些孩子喜歡的「大白兔」糖果。這樣考考孩子能否把帽子給找出來。如果不能的話,就說明孩子的視覺信息的處理能力很容易被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給打斷,從而導致取物「失敗」。這就應該反覆訓練其視覺「幹擾」的應對處理能力,當能在三番五次的取物訓練中都能正確拿到時,孩子的精神集中力就該「畢業」了。
(三)觸覺訓練,撫摸感覺。
要求家長故意在把孩子的「水壺」放到喜歡玩的暖水中,旁邊再放些涼水,還有可玩的小玩偶,有條件的可以放些「色彩泥巴」,這些都是孩子喜歡觸摸戲耍的東西。如果孩子不能找到「水壺」,或者拖延的時間太長,說明孩子對於觸覺容易幹擾,令孩子失去了完成原定的任務,導致錯過「時機」。這就要家長多次地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能正常處理「浮想聯翩」的想法或「感覺」,從而達到按時完成任務,那麼,觸覺的訓練也就「卒業」了。
(四)嗅覺訓練,香氣四溢。
這就要求家長要提前準備好香氣四溢且孩子喜歡的食品或飲料放在勺子的旁邊。當孩子到廚房拿個勺子的時候,就會看到和聞到香氣,可能令孩子「口水橫流」。如果孩子會把這些食品帶出來或直接喝掉,而忘了帶勺子。說明孩子對嗅覺最容易「走神」,導致犯下錯誤。這樣,家長可以責令孩子把東西放回去,再把勺子帶出來。通過多次的訓練,孩子對於嗅覺的刺激幹擾就會淡化,也就是大腦對嗅覺的信息處理加工的控制正常化,嗅覺訓練也就「順利」完成了。
(五)味覺訓練,敏感知覺。
這其實是孩子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並產生的一種感覺,也就是辨別物體的味道的感知覺。家長可以在「水壺」中每次盛上不同味道的「飲料」,讓孩子體驗「酸」、「甜」、「苦」、「鹹」, 其他味道都由這四種混合而成。 辣是一種痛覺,不是味覺。看看孩子對於哪種味覺最為反感,還可能導致「不出門」的想法。這就更好讓家長在孩子特別喜歡的活動或運動的時候,添上這種味道的「飲料」,另一份家長自己的裝孩子最喜歡的,避免情緒「鬧僵」,如果孩子能妥協,說明孩子大腦對味覺的處理分析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家長就適可而止即可。因為孩子的味覺訓練已「奏效」了。
當然,家長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單一的項目訓練,也可以兩項或以上的項目訓練,通過長時間的鍛鍊,提高孩子的大腦對五大信息的綜合運轉與處理的速度,實現從內在的驅動力促進注意力的提升。
總之,要提高孩子做作業的集中精力的狀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需要家長、教師和孩子本身的努力,通過外在的和內在的反覆練習,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注意排除幹擾孩子學習的因素,提高學習注意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促進提升大腦的記憶力,做到真正勤奮學習、認真學習、刻苦學習,成為家長的「天之驕子」。
本文原創是@暖陽鴿說教 ,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教育#暢談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議,歡迎留言與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