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世界上第一個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人,為什麼是一個阿拉伯人?
儘管世界上的語言很多,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好幾種、甚至十幾種語言,但是還沒有一種語言,取得過「法定」世界普通話的地位。不過,雖然「法定」世界普通話並不存在,但是有一種語言卻成為了事實上的「世界普通話」,那就是英語。英語能夠這樣流行,與美國、英國的國際地位是分不開的。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兩種聲音同時出現。一種聲音主張擁抱西方國家的文化和語言,主張把英語提升到一個「與漢語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種聲音則主張廢除英語教育,中國人用來學英語的時間,應該放在古文上,或者數學上,或者物理上,這樣中國就會出現很多「學以致用」的工程師。
對於那些「擁抱」英語的人來說,英語(任何一種外語都是如此),實在不是那麼容易學會的。很多中國人學了十幾年的英語,最後還是只會說「how are you」,甚至連英語新聞都看不懂。現在中國學生學外語的方法,在西方叫「語法翻譯法」,這是一種以母語為媒介,來學習第二語言的方法。
所以中國學生就很難想像,如果沒有語法書,沒有中文翻譯,沒有單詞表,怎麼可能學會英語呢?但是小編卻知道,在四川地區,有一個農民,連漢字都不認識,卻通過找外國人交流的方法,學會了基本的英語口語。他的英語口語水平,甚至超過了很多大學的在校學生。可見,學習英語,不一定要通過課堂。
在現代化設備出現之前,第一個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人是誰呢?這已經是很久遠的故事了,在遙遠的元代,泉州附近有很多經商的阿拉伯商人。當時阿拉伯人的腳步,遍布東亞、東南亞、南亞、中東和歐洲,他們通過經商來獲取利潤。回國後,他們把一些漢語書籍翻譯成了阿拉伯語,後來又翻譯成了英語。
應該說,阿拉伯人是一個很有語言天賦的民族,他們不通過書本,而是通過環境學會了漢語、英語等「外國語」。在中世紀,歐洲人所能得到的有關中國的資料,全是阿拉伯人翻譯的。到了近代,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辦新式學校,同樣很少教授語法,而是用接觸「原文」的方式,來學習英語,據說效果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