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源自有個好原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劉的科幻小說就非常有影響,然而《流浪地球》電影對原小說的還原度不到三成,以大劉的寫作風格小說中肯定會有充滿爭議而黑暗的一面,當然兩個小時是不可能把劇情完全展現出來的,那麼我們來看看電影與原著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一、被低估的苦難
原著中住到地下的人類隨時都是處於生死之間的環境中,地球發動機產生的高溫會讓地下城下「開水雨」,主角的爺爺就是死於去「雨」中衝涼而被全身燙傷引起的感染,同時地下城隨時會有巖漿滲入,按照優先逃生規則年齡越大的人存活的機率越低,而那些不能進入地下城的人會不會發生《2012》中搶著登船的場面呢?
電影中只有少數人用通過抽籤的方式進入地下城,難道那些沒有中籤的人就這麼等死沒有為求生進行反抗嗎?那可是幾十億人規模的反抗!這種黑暗的苦難在電影中只能以細節的形式表達出來,「高尚」的品格在人性面臨生死抉擇時會顯得非常渺小,反倒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形象形成的反差顯得更加現實。
二、淡漠的親情
原著中主角得知父親死亡的消息表現得毫無波動,甚至得知妻子加代子的陣亡也沒有表達任何悲傷,唯一能做的就是「整天喝的爛醉」,而且加代子離開的原因竟然是在路上遇到「革命」隊伍,什麼也沒說就走上前接了一支槍就加入了隊列中,甚至沒有回頭與主角說句話就離開了。
大劉對末世的壓抑環境下的生離死別描述得非常明白,不會出現電影中韓朵朵那樣的悲痛,更不會出現劉培強這樣的捨身英雄,那只是為讓觀眾有代入感而特別修改的劇本,劇情是好看了只是遠遠脫離了原著所表達的,原著厲害的地方就是呈現了看起來無比荒誕卻更真實的人——這才是《流浪地球》的精髓。
三、精英階層和科研人員全被凍死
原著中地球漂流了四百年以後,有人觀測太陽發現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太陽氦閃」,於是這個「流浪地球」計劃被認為是聯合政府為了獨裁而撒下的大謊言,世界各地憤怒的人們發生叛亂最終攻進了發動機控制中心,把這裡面包括領導層、科研人員和支持者一共五千多人,都趕到冰凍的海面上全部凍死,然而讓人絕望的是,這五千多人剛剛凍死一個小時後,太陽氦閃爆發了……
影片為了體現全人類共同協力點燃木星的場面,只是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大話題,如果還有第二部的話可能才會描述那些並不和諧的場面,這在影片的最後計算機智能系統MOSS留下了伏筆: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求。——連智能AI都發現了人性的脆弱
大劉在《三體》中也描述過執劍人羅輯遭遇民眾的不信任評判,大劉在小說中針砭愚昧的風格並不適合搬上熒幕,所以《流浪地球》只拍到齊心協力逃離木星的前半部分就結束了,顯然後面的民眾叛亂和五千精英階層的死亡並不容易搬上熒幕,然而這些內容才是《流浪地球》的核心,就如同真正的流浪漢看到的人性與普通人體會到的完全不同。
《流浪地球》畢竟只是一部小說,把原著經過改編後以電視劇的形式把核心表達還原出來,依然會是一部科幻劇領域的巔峰之作,同時也期待更多這樣的優質作品上市。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