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勝的歷史典故、專業詳盡的雙語解說、精美別致的工藝裝飾……近日,家住碑林區的市民趙先生發現家門口有一塊與眾不同的旅遊標識牌。這塊牌子不僅對地名作了詳細解釋,還根據解讀內容配上了一塊銅板浮雕,古色古香惟妙惟肖。
前兩天,趙先生特地撥打本報熱線,想給這塊牌子點個讚。「好看,還能給人增長知識,希望西安街頭這種展現文化底蘊的東西更多一些。」
標識牌上有地名詳解
趙先生今年40多歲,在西安市碑林區雞市拐住了20多年。「從開始住這到現在,我始終沒有搞清楚這個地名由何而來,背後有什麼典故。」近日,他卻意外地在街頭的一塊旅遊標識牌上看到了地名詳解,覺得這種方式很新奇,也很有意義。
昨天,記者趕到現場看到,這塊標識牌相當顯眼。左邊用大字標註著地名,右邊用中英雙語註解了地名的來歷。記者在此觀察不到10分鐘,便有四五位過路市民和遊客被這一標識牌所吸引,停下腳步看上面的解說。
「挺長見識的,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地名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故事。」山西運城來西安旅遊的劉先生稱讚道。記者則通過掃描標識牌上的二維碼得知,這樣的牌子在碑林區還不止一塊,竹笆市、端履門、東倉門、湘子廟街等老街老巷,均能看到它的身影。
記者隨後挑選了幾個地方走訪,發現標識牌的設計大致相同,均由地名、地名解讀、工藝裝飾等幾部分組成,但裝飾物會根據街巷特點有所變化,比如竹笆市以竹子為裝飾物,充滿著現代元素的德福巷以咖啡杯、酒杯、CD碟為裝飾物。
每一個標識牌所介紹的地名故事也十分有趣,在雞市拐的介紹裡說,明末清初,養雞者便集中在此賣雞,形成雞市。這附近是一塊高地,人們走到這裡順勢拐過這個高地,才能到雞市,「雞市拐」由此得名。臥龍巷得名於唐玄宗李隆基,取了一個「龍」字,又因此地當年是其登基前所居,故名「臥龍巷」。
昨天下午,記者就設置這些標識牌的初衷及過程聯繫了碑林區旅發委。該單位副局長萬江麗向記者介紹說,如今,國家大力倡導全域旅遊,倡導處處是景點。碑林區古街名巷較多,有這樣的資源和優勢,但大部分市民都對街巷的典故並不了解,碑林區旅發委便決定通過標識牌呈現來歷的方式,一為市民科普街巷故事,二來打造街頭景點。此外,文化旅遊相融合是當下的一個趨勢,希望能以標識牌為載體,講述碑林故事,傳承千年文化。這樣的標識牌還有提升旅遊公共服務功能的意義。
萬江麗說,標識牌在鬧市區公示,必須要有權威性,為此,他們查閱了大量的地方志及歷史、地理書籍,確保內容無誤,英文標註也是專門請了專業人士來翻譯。據她介紹,目前,碑林區已經設置了23塊這樣的標識牌,下一步,老字號、老店面可能也會被納入「解讀」範圍,但具體表現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