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來回飛旋在木板上,板花飛濺,用紅綠黑黃四色套印,再用工筆繪彩、勾金,一幅精美的佛山木版年畫,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馮炳棠手下,躍然眼前。佛山市木版年畫有著「萬年紅」的美譽,富麗堂皇、形象精細、飽滿、線條粗獷有力,極富嶺南特色。
令人惆悵的是,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佛山木版年畫,在歲月的大浪淘沙之後,如今只剩下馮氏世家年畫一家還在支撐,正在尋找鮮活的出路,力圖復興歷史的鼎盛時光,它的處境引人關注。當下的狀況,猶如馮氏年畫作坊位於佛山市禪城老城區的破舊位置一樣,孤寂落寞。
佛山木版年畫,只是廣東民間工藝十年的一個縮影,徘徊在尋找市場化出路的瓶頸路口。
潮繡市場供不應求
廣東民間工藝的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廣州三雕(牙雕、玉雕、木雕)、兩繡(廣繡、潮繡)、肇慶端硯、潮州木雕、石灣陶塑、潮州瓷塑與佛山剪紙等工藝,號稱「廣東十大民間工藝」。各自的發展態勢,迥異紛呈。
廣東民間工藝的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鼎力扶持,主要通過舉辦展覽的形式,向國內外推廣。
2011年9月8日上午舉辦的「廣東民間工藝精品暨文化創意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省首次大規模組織的文化專題晉京展。此次展覽,匯集了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潮州、肇慶、陽江等10個市的150位民間工藝大師,近400件精品。
「中國硯都」肇慶推出的是10位端硯大師的力作,最大一件端硯《光輝歷程》長寬達1米,重量達100多公斤;陽江國之瑰寶工藝館選送的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圖》、《十二柱大龍床》是首次赴京向世人展示,其中《十二柱大龍床》長3.18米,寬2.88米,高2.9米,床梁、床柱上刻有99條騰龍,十分震撼……
這些展品既是廣東民間工藝美術創作實力和當代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嶺南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一次對話交流,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展覽中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潮繡,就得到潮州市特別重視。市政府計劃將潮繡和潮州木雕等具有潮州特色的工藝美術精品,帶到全國各大城市參加巡展、拍賣,「走出去」宣傳。也重視潮州傳統民間工藝的繼承,培養更多工藝美術人才,將工藝美術與市場相結合形成文化產業,給民間工藝輸入新鮮血液。
上世紀80年代中末期,潮繡大量走出國門,私人繡莊開始湧現,市場發展迅速。一開始,潮繡繡品用於臺布、枕套等日用品或庵寺、廟宇桌裙等祭祀用品,價格低廉,轉型為高級禮品繡並在繡法上不斷創新後,慢慢獲得了市場和收藏界的極大認可。除了高級定製和藏品外,目前潮繡在旅遊禮品領域供不應求。
潮繡近年來收藏十分火爆,作品年升值幅度已達到20%,其中部分經典作品甚至一件難求。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康惠芳就是潮繡藝人群體中的佼佼者,穿針引線四十餘載,目睹了潮繡從戲劇服裝到出訪國禮的巨大變遷。與市場大熱的極大反差是,人才斷層嚴重,產量有限阻礙產業規模的形成,從製作到銷售「小眾化」,難以擴大。
潮州美術工藝品協會會長謝金英介紹,全市工藝美術產品的產業規模早在2009年就已經達到了186.8億元,約佔地方工業總產值的20.2%;就業人數達到12.62萬人,是地方重要的支柱產業。然而,在這些工藝門類中極具代表性和市場活力的潮繡,實際上產值和所佔比例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潮繡的真實產值,使得康惠芳擔心「潮繡技藝後繼無人」。她說,潮繡是一門費時又費神的手工藝,學習這門藝術不僅要求年輕人具備一定的天賦,還必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過,令她欣慰和興奮的是,潮州市政府愈發重視傳統工藝人才的培養,依託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辦起了傳統工藝美術專業中專班。2010年下半年她也與學校方面達成共識,無償為愛好潮繡的學生們提供實習鍛鍊的平臺。康惠芳剖白心跡:「只要學生們願意學,我願意將自己畢生所學技術都傳授給他們,讓潮繡工藝大放異彩。」
佛山年畫一脈四代
潮繡的市場化發展良好,與之鮮明對比的佛山木版年畫,卻只剩下馮氏一家艱難傳承,唏噓感嘆。
佛山禪城區舊城,穿過充斥水果檔、士多的喧鬧的普君市場,背後的普君南路(古稱「細巷」)老街幽深曲折。窄窄的老街路邊,一幢200多年歷史的老屋門面掛著一塊褪色的「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木版年畫作坊」牌匾,毫不起眼,一不留意就擦肩而過。老屋面積三四十平方米,牆上掛的年畫全是色彩豔麗的「秦叔寶」、「尉遲恭」、「福祿壽全」、「金錢童子」。
這條老街就是曾經赫赫有名的「佛山年畫一條街」,往日的盛景猶可追。佛山木版年畫始於明代永樂年間,與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坊的楊家埠、蘇州的桃花塢年畫並稱「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在清末民初盛極一時,除了銷往周邊地區外,還遠銷東南亞、日本、歐美的華人社區落戶。清末民初,最高年產量達到800萬套,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家家點染,戶戶丹青」。
年過古稀的馮炳棠,馮氏年畫的第三代傳人。2004年,他創作的木版年畫作品《梅花童子》獲得中國山花獎銀獎,他本人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證書,「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改革開放後,馮炳棠獨立掌握木版年畫開紙、雕版、套印、描金、開相、寫花、填丹等整套製作工藝,如今是廣東省全面掌握傳統佛山木版年畫工藝的唯一傳人。
當下他的兒子馮錦強,正致力於佛山木版年畫的研究和傳承。2010年,馮錦強成立了「佛山木版年畫學生聯合會」,帶領團隊為木版年畫的發展而努力。
馮氏木版年畫的名氣打響,第二代傳人馮均因為門神畫得傳神而有了「門神均」的美譽,其作品一畫難求。「最好的那段時期,門神的眼睛印到額頭上都有人買。」馮炳棠回憶起父親馮均時,陷入片刻的遐想中。
度過抗日戰爭的困苦,馮家的年畫生意在1949年後漸漸恢復。十年「文革」浩劫襲來,年畫被視作封建迷信的象徵,當時整條細巷風聲鶴唳,人們停止生產、燒掉年畫、銷毀雕版,馮家的生意又一次中斷了。
馮均無奈痛心地劈了雕版當柴燒,一套雕版的製作耗時兩個月,多年的心血全部化為灰燼。「父親還是捨不得,把自己最寶貴的6套雕版放在了柴火堆的最底下,心想要燒也是最後才燒。一年後,風聲沒那麼緊了,這六套雕版也有幸保存了下來。」
「文革」結束後,人們排斥封建迷信的思想沒有改變,馮家仍然不敢重操舊業,直到上世紀80年代馮家因病致貧,第三代馮炳棠重新做起木版年畫行當。父親馮均於1989年臨終前,將馮炳棠喚到跟前叮囑:「我們一家幾代都做年畫,現在廣東只聽說有我們一家在做,兒啊,答應我,一定要把年畫做下去!」
第四代傳人馮錦強,1998年放棄生意幫父親馮炳棠打理年畫,接過擔子研究佛山年畫的市場出路。時代變化了,人們的審美也變了,家裡的木門換成鐵門,木版年畫少人問津。後來,借2006年廣東省運動會的機會,馮錦強將木版年畫由消費品變成收藏品。佛山年畫在省運會上標上「收藏品」、「精品」等字樣,將價格提到最高達萬元。附加值提高,且代表佛山的地方文化,顧客逐漸多了,到2008年9月份,每個月有幾個客人,「一個月能掙兩三萬」。
在馮氏家族中,第四代馮錦強更著重於年畫的市場開拓,他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各種文化類推廣活動和展覽會。現在,他已在華材職業技術學校和佛科大組織了佛山木版年畫學生聯合會,免費教會員學習木版年畫的製作。一方面是為推廣,一方面是為這一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目前會員已有200多人。
近幾年來,馮錦強想方設法欲拓展佛山年畫的市場,在佛山梁園旅遊景區開設銷售點,遊客只需交十元就可動手製作年畫帶走收藏。請年畫從兩扇門上走下來,創新包裝成具有特色的商品外,涵蓋佛山木版年畫檯曆、茶葉、茶具、相框、紙巾盒、鑰匙扣、服裝、口袋書、明信片、限量版書籤等。除了有形的產品外,還有無形的體驗遊,讓遊客親自參與年畫和禮品的製作,很多日韓還有香港的遊客過來。還有與企業合作,比如與房地產企業合作,在開市的樓盤中舉辦佛山木版年畫活動,既能夠擴大年畫的宣傳力度,又能增加樓盤文化內涵。2010年廣州亞運會,用木版年畫設計卡通形象的火炬手。
馮錦強身為佛山木版年畫的第四代傳人,表露了傳承使命:「這是祖業,雖然目前掙不了錢,可是我有義務去做,不能放棄。」
廣東民間工藝出路
佛山年畫和潮繡等廣東民間工藝都面臨傳承人才短缺的共同難題,但面對的市場化道路的困難又各不相同。廣東民間工藝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廣東珠三角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多數傳統藝人中,子承父業的同時,兒子自己開公司補貼民間工藝主業,以幫助渡過艱辛的推廣復興期,或者是為老一輩藝人對外交流展示提供資金支持,是普遍性的現象。對於這樣持續的補貼,馮錦強相信:「佛山木版年畫的市場很大!它不單單是一張紙,是可以賺錢的項目。在傳統文化重新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不可能賺快錢,必須認識到這是多贏且長遠的事情。」
「佛山木版年畫要真正自己走路」,馮錦強設想,眼下要踏實策劃好今後幾年的推廣活動方案,尋找贊助資源和合作機會。他和團隊多年來一直強調,「這一代在擔負著佛山木版年畫的普及、創新、推廣和復興」,佛山木版年畫不能滿足於收藏的層面,而要多條腿走路面向市場,最終以開設專賣店的形式實現佛山年畫品牌重返市場、回到現代人的生活。
10月28日下午,馮錦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他目前正向佛山市文化局與禪城區文化局打報告申請,政府在開發普君南一帶時考慮發展「佛山年畫主題公園」,做大佛山年畫。他透露,「海內外的馮氏宗族的得力子弟,贊成我好好地傳承發展佛山木版年畫,和佛山本地企業紛紛注資,一同做強佛山的年畫。」馮錦強呼籲,佛山年畫當前處於發展的瓶頸口,卻是佛山的一張文化名片,佛山市政府部門應從政策上扶持佛山年畫,擦亮這塊文化招牌,和北方的年畫媲美爭豔。
在廣州,民間工藝業界同樣認為,民間工藝的推廣,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時任廣州文化局黨委書記的周素勤2004年曾建議,廣州市政府可以考慮給民間工藝者減免稅費,也可以選擇集中採購方式來拓展民間工藝品的銷售渠道,政府每年定額撥款採購民間藝術精品交由博物館收藏。
當今社會任何事物就怕「養在深閨人不知」,推廣力度和合適的發展環境,對廣東民間工藝的發展至關重要。廣東有業界專家提議,鼓勵民間工藝企業出國參展,鼓勵民間工藝與著名商場、貿易中心合作,推銷民間藝術產品和表演等;實施民間藝術品牌帶動戰略,多渠道打通民間工藝的市場化道路。
2012年7月5日至7日,韓國麗水世博會,由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康惠芳擔綱設計、繡制的潮繡《木棉》、《荔枝》,作為中國館禮品贈送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和客人,贏得世界的眼光注視。這是潮繡走出國門登上世界性的舞臺,一次影響不錯的對外營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