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嘗試過這樣的練習嗎?
伴隨著固定的音樂節拍,與素不相識的夥伴們圍成圓圈,僅僅使用最簡單的肢體語言,被韻律推動著,隨心所欲地舞動;或者是仰臥在地板上,用意識描繪自己的身體狀態,用輕柔、緩慢、不費力的動作,串起對於全身各個部位的覺察……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健身房操課,此類練習既不催人流汗,也不會產生延遲性肌肉酸痛之類的不適感,對於生活在高壓下的都市人群而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療愈體驗,讓身心得到短暫的釋放和逃離。
這就是身心練習,一種來自於新興的邊緣學科身心學(立足於心理學、神經科學、運動治療學的整合學科)的練習方式。它以體感訓練的方式,幫助練習者們找回自我感知和自我覺察的狀態,更好地生活在當下。這些練習有助於培養身體的智慧之外,往往也會帶來平和、健康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因此,在歐美國家,它也常常被貼上生活方式潮流的標籤。
近幾年,中國各地的健身房運營模式紛紛颳起「拆解」、「跨界」的旋風。在市場不斷吸收歐美健身服務行業的成功經驗的同時,功能化、分眾化的課程產品不可避免地成為香餑餑。於是,消費者有機會觸及各式各樣的「入侵物種」,比如,「動態冥想」、「引導想像」、「舞動治療」,又比如是,聽起來更加拗口的「菲等奎司療法」、「格式塔療法」、「完型療法」等等……
美國知名舞動治療教育者Nana Koch曾經說,「舞動治療就是運動中的心理治療」,這句話基本也可以用於解釋各種不同類型的身心練習。儘管學派名稱不同、技術手段不同,但這些課程的共性卻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是為了促成身心和一,即是說,為了促成性感的大腦和性感的身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價值而存在。
心理學的內核,冥想課的外殼
在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迎來尾聲之際,一家名叫「城市修行」(Practice in the city)的身心練習場館悄悄來到了上海巨鹿路。
這是一個長在老房子縫隙裡的魔幻空間。內部可用空間明顯不足,細碎,割裂,卻不妨礙設計師肆意揮灑想像,將之化為散發著永恆靜謐氣息的庇護所。封閉式階梯,樹形立柱,被日光、樹影、燈影點綴的洞窟式低矮空間,宛如一個裝滿夢境殘片的記憶迷宮,訪客需要匐著身子進入,才能窺探到場館全貌。
憑藉著魔幻與禪意混合的獨特風格,還有不同於傳統運動場館的差異化體驗,「城市修行」幾乎一開張,就成為火出圈的「魔都新晉網紅打卡地標」。而坐實「已出圈」的直接證據,不僅僅包括訂課系統裡顯示的滿員記錄,也包括移動端海量信息流「自願」送出的各種標籤熱詞。譬如,在大眾點評app上搜索「城市修行」,系統會積極顯示出「區域瑜伽熱門榜Top5」字樣;又如,練習者不知道在哪裡看了文章,特地來電詢問,課表上的「AoY冥想練習」是否類同於王陽明心學。
身心練習當然不應與瑜伽、心學混為一談。意料之中的是,不管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角落,身心練習及其理論基礎身心學,對於大眾而言無異於僻書隱學,它們難免要經歷一段與其他相似概念攀附糾纏的過程,才能真正為人所知。
對於項目的創建者,國內知名泛心理學媒體KnowYourself的運營團隊而言,外界是如何給身心練習「貼標籤」的,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或說他們更介意的是,大眾能否區分「心理保健」與「心理治療」在概念上的本質不同。
「KnowYourself啟動這一項目的初衷,是為了賦予現代人更多健康生活方式選項,幫助大家從亞健康心理狀態中走出,讓感受變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我們也期待採用線下場館和線上內容輸出等不同方式,逐漸改變受眾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從而能夠更坦然接納不同形式的練習,讓自己獲得更高的覺察能力和自我調適的能力。」 KnowYourself合伙人、商化中心負責人雷震宇解釋道。
在現階段,雷震宇擔心,國內受眾對於心理保健的接納度普遍沒有那麼高,還是會有人把心理保健跟疾病扯上關聯。他特意強調,「城市修行」的定位不是心理診所,也不是心理學校。
從概念到實體,這個以「引領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為目標打造的場館,經歷了一個紮實、完整的孵化期。2017年,廣州、上海兩地分別舉辦的「自我探索嘉年華」,讓運營團隊看到了線上媒體的流量轉化能力。兩場活動總共吸引了6000餘名參加者,其中,僅上海一地,就有5000人報名參加了工作坊。而這次活動的成功,又為2018年、2019年的「城市修行生活哲學派對」快閃活動的舉辦提供了契機,讓構建線下空間和真實社區的品牌願景逐步成形。
「從整個公司的戰略層面考慮,我們始終需要一個固定空間,讓產品回歸到人跟人之間的接觸中去。我們之前所做的一系列探索,更多是用於預判產品是否能服務於用戶,用戶是否覺得這個東西有價值。」 雷震宇補充道。
對於母品牌KnowYourself而言,「城市修行」在產品矩陣中的出現,絕不止於「錦上添花」。過去的幾年裡,品牌陸續推出了心理學出版物、面向專業、非專業人士的心理學線上課,還有各類與心理評測、冥想、身心練習掛鈎的自助工具,發展重心隨著產品矩陣的擴大,也逐漸由泛心理學社區營建,過渡到面向亞健康人群和一般用戶人群的身心健康產品的打造上。選擇將「城市修行」定位為生活方式品牌,是一番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如果細心瀏覽「城市修行」的課程菜單,可以發現其中包含大量目標導向型課程,是為那些無心理學基礎的小白用戶設計的。以原創課程「AoY冥想練習」為例,該系列課程延伸出20個子系列,具體到每一堂課,冥想主題各不相同,滿足練習者想要舒壓放鬆、高效工作、激發靈感、提升自信、靜心專注、與自我和解等不同訴求。
課程設計上的實用主義取向,正如「城市修行」外在表現出來的高顏值,都可以看作是品牌在「迎合」與「引領」市場之間的折衷考量。「這是一個身心健康需求旺盛,但不知道該走向何處、何以寄託的時代。消費主義橫行,如果我們想要讓那些擁有古樸內涵的東西被公眾關注,就必須創造機會,換一種包裝,邀請大家品嘗這樣的『菜』。」 雷震宇解釋說。
「當代心理治療的問題是過於嚴肅,城牆森嚴,而我們選擇的路徑更傾向於人本主義,也就是以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為先——哦,我可以睡得更好,我可以減壓,可以擁有更好的親密關係——當大眾有了練習基礎之後,才有機會去感受其中微妙的美感,之後會有意願嘗試那些非目標導向、非功利性的練習,了解背後的整套價值觀。」
「換句話說,現階段的用戶並不想知道什麼是舞動治療、書寫治療,什麼是格式塔、精神分析,他唯一想知道的是你能解決我的問題嗎。這就是我們做這個實體的思路。」
不只是運動,不只是治療
如果說KnowYourself團隊所做的嘗試,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種植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話,那麼對於上海老牌普拉提工作室葆沃Bodyworks而言,讓身心練習作為一種實證有效的康復運動選項被市場接納,無疑是更值得努力的方向。
葆沃普拉提由來自英國的手法治療師、運動教育專家Richard Brown和他的太太陳慧霞在2008年成立。他們的第一間工作室落腳於長寧區,成為當時上海浦西首間主打普拉提墊上及大器械練習的專業場館,可以想像的是,夫婦二人面對的市場環境,對於傳播普拉提和康復運動的文化而言,遠遠談不上理想。他們需要從零開始做認知普及,培養志趣相投的運動社群。
陳慧霞提到,直到2015年,因演員孫儷造訪並在微博上發布練習花絮並上了熱搜後,普拉提在市場上的「存在感」才強了起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漸漸有更多消費者能夠理解不同運動方式之間的區別,運動不限於減脂、塑形,也可以是以恢復關節活動度和脊柱功能為目的。而普拉提的「出圈」,對於工作室想要去做「結構+功能」概念,以及身心學較為完整的知識鏈的推廣這件事而言,提供了傳播上的捷徑。
早在2010年,葆沃已有把身心學三大流派之一的菲等奎司療法(Feldenkrais Method)引入中國的打算。工作室與《My Feldenkrais Book》一書作者、來自奧地利的菲等奎司療法認證培訓師Alfons Grabher合作,推出了一對一授課的「功能整合」課程,它們可以幫助練習者改善不同類型的軀體疼痛和功能障礙,整合身體原有的功能。
礙於當時的市場環境,雙方在身心練習課程上的合作僅止於此,一直到去年,工作室透過動作教育相關的師資培訓市場獲得積極反饋之後,才決定與澳大利亞菲等奎司協會長期合作,將該方法論的全系列課程引入中國,其中既包括為期四年的師資培訓認證課程,也包括以口語引導形式呈現的團課「動中覺知」,主打一對一手法操作的私人課程「功能整合」,以及不同主題的免費、付費線上課。
在海外,菲等奎司療法是備受學界認可的主流的身心學方法論之一,興起於1970年代的美國。該方法論最初作為一種神經康復技術被推廣開來,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幫助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如腦性麻痺、卒中偏癱、孤獨症,自閉症,以及各類肌肉骨骼筋膜疾病患者,從疾病、創傷中走出。在發展過程中,菲等奎司療法的代表性課程,意外地獲得了舞蹈、聲樂、表演、體操等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青睞,成為提升身體機能的工具。
「菲等奎司療法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身心醫學和當代物理治療技術的影響。如果我們只談菲等奎司療法,而不談練習形式和目的的話,很容易帶來誤解。正如身心學本來就是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其中容納了各種各樣的體感教學方式,包括用於語言、記憶力、邏輯思維、運動表現的練習,用於康復領域、協同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的練習等等。」陳慧霞解釋。
目前,該課程在上海的受眾人群主要為對自身健康狀態焦慮的辦公族。從線上課程點播率來看,那些針對於常見身體不適、因久坐造成的肌肉疲勞或不良姿勢代償的修複課程,都極受歡迎。比如說,主題課「關於我們的慣用手」,是通過練習指關節的小動作,幫助人們釋放長期抓握滑鼠帶來的緊張,並且通過簡化手的角色(雙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感覺、傳遞信息、工作等),來舒緩神經系統,繼而發展出對於身體的整體性覺察。
不少練習者都是從簡明易懂的課程開始「入坑」,當發現身體的不適感確實有所減輕之後,養成了每日一練的習慣。也有一些經歷較為特殊的個案,比如,一位家長為了幫助脊柱發育不完全的小孩能夠早日學會走路,以陪同練習的方式開始了「動中覺知」的學習;又比如,被頸椎疼痛折磨長達5年的格鬥愛好者,之前接受過各種類型的治療,包括骨科治療、物理治療、整脊,都沒能得到明顯改善,反而是在參加菲等奎司療法師資培訓的過程中,找到了解決個人身體問題的鑰匙。
「動作的探索,身體使用模式的探索,是與療愈、感受、思考、學習緊密相連的。如果僅僅把它看作是運動,或療愈手段,未免會顯得單薄。」有人在練習後寫下這樣的評價文字。
陳慧霞提到,工作室目前服務的用戶群體,較早兩年相比,有明顯的擴大化趨勢。「以前是舞者、教練、專業運動員,有海外生活經驗的高級知識分子居多,現在的用戶樣本較難定性。」讓她感到開心的是,慢性疾病患者和術後患者的身影開始變得常見,「有中風後無法正常行走的老年人是被子女帶過來做復健的,這讓我看到市場對於功能性課程的接納度在不斷提高。在歐美國家,有許多老年人是在關節置換手術之後,經過骨科醫院的醫生推薦,才開始規律的康復運動練習,因此形成很特別的銀髮族運動社群。相信這也是中國可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