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出生時的哭聲像在說:苦啊苦啊。
在被剪掉臍帶的那一瞬間,要開始依靠自己呼吸,甚至還要靠自己排乾淨肺部的液體,從此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言語、眼神、行為都有可能成為內在小孩受傷的原因。
每一次與父母吵架,子女都是輸的那一方,父母可以挖苦、責備、甚至打罵孩子,但是孩子卻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
由於不能發洩這些接收的來自於外界的暴力,於是他們病了。
一路走來,年齡越大經歷的事情越多,可能傷害也越大,如何療愈自己?
《與自己和解》作者一行禪師,生於1926年的越南中部。1942年,只有十六歲的他出家當了一名禪宗和尚。越美戰爭爆發後,他是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主席,他和他的很多出家同修,放棄了與世無爭的寺院清修生活,積極地投身到救助戰爭受害者的活動中去。與此同時,他們公開表達了他們渴和平的願望。
在潛意識和意識之間,存在一個「末那識」,它引導我們追求快樂而逃避痛苦。
末那識使我們誤以為「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痛苦是因為掩埋在末那識之內的歧視與妄想。
末那識有6個特徵:追求愉悅、逃避痛苦、忽視追求愉悅的危險、忽視痛苦的好處、忽視中道、執念於注意到想到的東西。
整本書,作者主觀書寫時,都沒有用「我」這個字眼,通篇都使用「我們」,無分別心,無量心,無我。我們都是一體的。
作者舉了「左手右手」的例子,說我們的右手會做都很多,卻從來不會嫌棄左手,兩隻手之間無比較,無優越感、自卑感。當需要共同做事,比如一隻手拿著釘子,一隻手拿著錘子,需要共同釘釘子時候,卻可以配合,當自己不夠專注,右手的錘子不小心砸到了左手,會扔下錘子,照顧敲到的左手,猶如照顧自己。
當別人受傷時,或痛苦時,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規勸別人時,想想左右手的關係,就很容易理解他人了。
那如何擺脫痛苦,與自己和解,作者說要保持正念,這也是整本書的精髓所在。
修習正念,是作者貫穿整本書的觀點。正念行走,正念靜坐,正念呼吸、正念放下。行禪,坐禪,日常生活煮飯,洗碗都是為了讓我們深觀自己。
正念,就是回到當下,回到此時此地。呼吸就是呼吸,空氣從鼻孔入了,從鼻孔出了。行走就是行走,感覺自己的腿在向前邁,感覺自己的身體。
身心合一的過當下每一刻。當下這一刻,沒問題,那就是沒問題。沒有對過往回憶,沒有對未來的擔憂。
正念是療愈內在小孩的良藥,滋養正念能量,時刻保持覺察,以便負面情緒來時,可以有能力去接觸到潛意識裡的正念種子,去擁抱痛苦,轉化痛苦,保持正念的呼吸,正念的行走。在保持正念的同時,作者還給出7項練習,讓我們回歸健康身心。
練習一 移除心的對象
心的對象就是指一些過去的經歷,或者是一些人,一些場景一走這些返回自己的身體和感受,覺察內在的理能量,這時候我們就是要溫柔地擁抱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不適感,從而得到療愈。
這就好比練習騎車子,一開始的時候不會,等會了就是突然之間的感受 。
練習二 呼吸練習
通過呼吸練習,主要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外在和心相連,認識到自己的呼吸保持專注,釋放自己的的緊張感。
通過感受,識別自己,並給予自己幫助,從而得到喜悅,學會「放下」,保持正念與釋放緊張都是幸福的來源。
我們不應該掩蓋痛苦,而應該照顧她,忽略或是壓抑痛苦,都是對自己實施暴力,我們應該能夠識別自己的痛苦,並溫柔地擁抱他,如同擁抱嬰兒一般。
作者提到,當我們與心愛的人吵架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對方或者自己去世的場景,如同馬航失聯的時候,有許多的親人就這樣不辭而別了,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到底有多遠,也不知道不幸和明天到底哪一個先來,每當想到這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善待彼此?
練習三 寫一封來自內在小孩的信
這一項練習結合了寫一封信和聆聽內在小孩要告訴你的話,可以問內在的小孩,你覺得現在怎怎麼樣?以成人的態度來對待內心,曾經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痛苦記憶。
練習四 觸地法
所謂觸地就是頂禮或跪拜,接觸大地,我們會放下自己是單獨孤立的觀念,時刻提醒自己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這個時候我們要懷著感激、慈悲、理解之情,禮敬的人物包括歷代祖先和父母雙方血緣家庭,我們內心的老師和祖師們,開創國土的歷代祖先。
練習五 寫一張和平便條
當有人令我們困擾或者憤怒,我們要在24小時內告訴對方,如果我們覺得心煩意亂,不能夠以愛語跟他對話,我們可以在24小時的期限內給他一張和平便條,便條上寫下,我們選擇一個日子,以冷靜與開放的態度一起分析和探討對方說的話或者做的事。
練習六 重新開始,找回內心的平靜
這個練習包括四個部分,灌溉心中的花朵,道歉,表達受傷害的信息,說出困難並尋求幫助。
練習七 釋放內心的情緒
哭泣與釋放具有很大的療愈效果,當我們感受到痛苦時,我們不應該壓抑,而是試圖廉潔並保持心情的平和,以觀察者的身份,保持自身不被困擾,要知道真正的療愈來自真正的理解解。
海靈格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意思是說解決問題或者追隨幸福,需要我們面對可能會有的失敗和失去,而這種想像出來的恐懼感,反而比現在承受苦難和不幸要難,我們人類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來源於,我們未能如願掌控本不由自己控制的東西。比如生老病死、颳風下雨、天災人禍,我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來怨天尤人,卻不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維,反而處於焦慮狀態,抱怨不休。
如果可以,希望正在閱讀的你,能夠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夠改變的,並擁有區分它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