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讀有著四十年心理研究經驗的著名作家瑪麗·安德森的《普通控制》。書中講到了這樣一個案例:十四歲的彼得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但是隨著課業的加重,他卻越來越焦慮了,他想掌控一切,想讓一切達到他理想中的樣子,卻常常事與願違。慢慢地,彼得變了,成績下降,但是他想掌控一切的心理卻沒有變化。
父母帶著彼得去看了醫生,經過仔細訊後後,醫生認為彼得在肛欲期的經歷可能導致了他目前的性格。肛欲期的經歷真的會對性格有這麼大的影響嗎?兒童的肛欲期是怎樣出現的?它在孩子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平穩度肛欲期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肛欲期發生的時間
20世紀初,精神分析理論的創立者和理論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兒童心理(性)發展的五個不同階段: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潛伏期和生殖期。每一個階段都標誌著嬰兒期主要衝動來源的改變。
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發育階段從0歲到6歲不等。潛伏期從7歲到12歲左右。生殖期意味著青春期的到來。肛欲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緊隨口欲期。
當孩子生活在口欲階段主導時期,一個問題會出現在他的腦海中:他想知道不同食物被攝入口中的感覺。然後,隨著孩子的發育,消化的生理模型將作為從一個感知區域到另一個感知區域的過渡框架:從口腔區域到肛門區域。肛欲期緊隨口腔期,形成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二階段-肛欲期,這個時間大約從18個月到3歲不等。
肛欲期的特點
肛欲期是孩子獲得自我認知的開始。在專注於口腔區域之後,他的衝動集中在肛門區域。在進入肛欲期後,孩子會出現下面這些跡象:
1、控制肛門而感到快樂
從出生的第一天到18個月,嬰兒把口腔和食道作為他們首選的刺激區域。口頭上的快樂超越了飢餓。它們喜歡吮吸、舔舐、啃咬,喜歡把所有的東西銜到嘴裡。
大約18個月到3歲,他們的衝動會集中在其他地方,雖然嘴巴裡的滿足仍然需要。在這個期間,孩子發現與肛門有關的控制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就是肛欲期。它與孩子開始做的自我意識的時刻相一致。關於自我意識,可以查看昨天的文章。
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這相當於獲得括約肌控制,孩子在測試糞便滯留和排出的機制。弗洛伊德理論認為,孩子在控制和釋放大便時感到快樂。
2、排便成為一個潛在的焦慮來源
在一些兒童中,糞便的排出可以被視為身體的一部分的損失。他們並不能真正分辨出自己的身體和排洩出來的東西之間的區別,所以排出糞便意味著放下一些自己的東西。這種對排便的恐懼促使他們想要保留他們的糞便,以免看到它們離開自己的身體。
3、肛欲期和對立期同時出現
孩子對便便的抑制或驅逐的快樂也反映在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上。大約2歲,甚至18個月後,由於寶寶已經可以到處移動,他會變得更加自主,並明白自己掌握了一些東西。這也是孩子經常說"不"的反對階段-對立期出現了。
在這個年齡,孩子會測試成年人,他們想要行使自己的權力。他拒絕服從是一種使他快樂的形式。他知道他可以在抵抗命令和滿足父母之間做出選擇,以表明他有控制權。在這個年紀,反對父母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通過排洩糞便,孩子賦予了他與他人的關係以意義,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掌控一些東西。
肛欲期發展不好對成年後性格的影響
心理學家文森特·喬利認為,童年早期的發展阻滯可能會在成年後出現,成人期的生活方式並不完全由自己決定,而是與小時候所做的事情有關。
當嬰兒肛欲期發展受阻,有些個性和需求在這個年齡沒有得到解決和滿足,這可能會在成年後產生一定的影響。
1、出現強迫症
嬰兒肛欲期發展受阻長大成年後,會感覺被拋棄、分離或失去身份。這些焦慮會在成年時期中持續存在。
肛欲期的焦慮沒有得到解決,通常會給成年人帶來所謂的強迫性人格,即嚴格、要求高、追求完美的控制型人格。強迫症特質的人會不斷關注清潔,不斷檢查,旨在填補自己的深切痛苦。這些障礙會侵入成年人的生活並使其擾亂其生活秩序。
2、攻擊性和破壞性
最初,孩子對糞便是感興趣的。他們聽到人們談論糞便或者臭臭會開心地大小,他們也經常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玩,幫助娃娃上廁所。孩子認為糞便是他身體的一部分。但是對成年人來說,糞便上蓋著厭惡的印記。這樣,心理維護與成年人的厭惡同時存在,孩子就會出現矛盾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發現糞便可以作為攻擊對方的媒介,可以用糞便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這一攻擊性會持續到成人時期。
3、強烈的控制欲
孩子在肛欲期的經歷將對他後來對權力遊戲的概念產生影響。對他來說重要的是誰是最強大的,誰能控制誰。在肛欲期沒有被正確引導的孩子,會任由自己去控制自己的糞便,這種控制欲會持續發展。在極端狀態下,它以一種暴虐、狡詐、偽裝、謹慎、微妙或操縱的方式來詮釋對權力的追求。它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行為。
本來開頭提到的彼得的故事,就是父母在孩子肛欲期,任其自由發展導致的。
在了解的肛欲期孩子的特點以及肛欲期在孩子性格發展中的重要性後,我們就知道採用正確方法訓練孩子如廁有多重要。如廁訓練是獲得孩子自主性的重要一步。這是一個跡象,表明他現在已經完全掌握了自己,可以通過選擇在適當的時候釋放膀胱或腸道來控制自己的身體。
正確訓練孩子如廁的原則
1、順其自然
很多家長為了讓寶寶在幼兒園不受冷眼或者看到別人的孩子已經大小便自如,就開始火急火燎。但是育兒專家表明:沒有明確的年齡來訓練孩子如廁。不必急著去想別的同齡孩子比你的孩子發育更好。對一些孩子來說,自主如廁會很早,對另一些孩子來說,當進入幼兒園或晚一點才可以,這個每一個人的節奏,家長無需打亂。
孩子如廁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表明這個孩子已經足夠成熟。一般來說,孩子在兩歲後可以從神經上控制括約肌。我們還必須等待孩子智力的成熟,讓孩子理解和表達自己,以及情感的成熟。
2、循序漸進
我們已經孩子如確取決於孩子控制膀胱和腸道的能力。這種控制括約肌的能力出現在18個月到2歲的孩子身上。在這個年齡,他也達到了生理、認知和情感的成熟,變得更加自主。
當孩子感到某些器官"滿了"的時候,他會自然地表現出"尿"或"便便"的欲望。這標誌著廁所訓練可以開始了。然後,他必須學會察覺他即將小便或排便的時刻。最後才可以養成及時上廁所的習慣。
一般來說,如廁訓練是循序漸進的,孩子們開始學習排便,然後排尿。讓孩子學會夜間排便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在5歲之前,孩子不能醒來上廁所,也沒有必要擔心。事實上,即使孩子在白天開始自己上廁所,夜晚仍然需要尿布,這是很正常的。
家長這樣做平安度過肛欲期
1、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我們已經知道孩子排便慢的原因,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應該引起父母的憤怒,而是要有耐心地對待孩子。兒童精神心理專家文森特·喬利認為:排便慢不應該成為父母責備孩子的理由,因為他們不是有問題的孩子,他們只是焦慮。父母要告訴孩子,向他保證排出糞便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的一部分。同時,可以指給孩子看,便便進了廁所,但你還在那裡。幾次談話以後,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大小便不能自理,會受到歧視,因此把訓練孩子如廁看作是進入幼兒園前與時間賽跑。訓練孩子如廁應該是在一種寧靜的氛圍中與孩子相處的一種方式。建議父母們忘記他們的成人關係,去"便便",他們必須與孩子溝通,對這一步感興趣,讓自己說話時不感到尷尬或羞恥。
2、正確引導孩子排便
學習排便需要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這是自然的,80%的孩子會自發地學會排便。
首先,要知道,如果孩子不願意,你不應該強迫他上廁所。只有在孩子表現出學習排便的興趣的時候,你才可以鼓勵他。
和所有的學習一樣,模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陪你孩子上廁所,他才會逐漸想要像大人一樣。當孩子穿著髒尿布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他就可以跟你表達了。
同時,家長要對孩子解釋什麼是便盆和廁所。也可以藉助繪本來幫助孩子了解和學習便盆和廁所的概念。美國兒科協會建議讓孩子熟悉便盆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告訴孩子這個小容器就像"大馬桶",並考慮把孩子的便盆放在一個他可以接近的地方,比如廁所或者浴室。他可以坐在上面,甚至穿著衣服,這樣孩子會對這個容器變得熟悉起來。
當孩子可以自己坐在便盆獨立排便的時候,家長有必要定期問他,確定他想上廁所的時間。但是,把寶寶放在便盆上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
每取得一點新進展,都要毫不猶豫地祝賀和鼓勵孩子,因為他們需要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如果他已經自己排便,但是發生了意外,也不要責怪她,不要讓他看到髒褲子。這樣可能會造成肛欲期發育堵塞,拖延他學會排便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