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肛欲期正確訓練孩子如廁,對孩子人格形成有深遠的積極影響

2020-12-19 J媽學堂

最近一直在讀有著四十年心理研究經驗的著名作家瑪麗·安德森的《普通控制》。書中講到了這樣一個案例:十四歲的彼得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但是隨著課業的加重,他卻越來越焦慮了,他想掌控一切,想讓一切達到他理想中的樣子,卻常常事與願違。慢慢地,彼得變了,成績下降,但是他想掌控一切的心理卻沒有變化。

父母帶著彼得去看了醫生,經過仔細訊後後,醫生認為彼得在肛欲期的經歷可能導致了他目前的性格。肛欲期的經歷真的會對性格有這麼大的影響嗎?兒童的肛欲期是怎樣出現的?它在孩子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平穩度肛欲期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肛欲期發生的時間

20世紀初,精神分析理論的創立者和理論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兒童心理(性)發展的五個不同階段: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潛伏期和生殖期。每一個階段都標誌著嬰兒期主要衝動來源的改變。

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發育階段從0歲到6歲不等。潛伏期從7歲到12歲左右。生殖期意味著青春期的到來。肛欲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緊隨口欲期。

當孩子生活在口欲階段主導時期,一個問題會出現在他的腦海中:他想知道不同食物被攝入口中的感覺。然後,隨著孩子的發育,消化的生理模型將作為從一個感知區域到另一個感知區域的過渡框架:從口腔區域到肛門區域。肛欲期緊隨口腔期,形成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二階段-肛欲期,這個時間大約從18個月到3歲不等。

肛欲期的特點

肛欲期是孩子獲得自我認知的開始。在專注於口腔區域之後,他的衝動集中在肛門區域。在進入肛欲期後,孩子會出現下面這些跡象:

1、控制肛門而感到快樂

從出生的第一天到18個月,嬰兒把口腔和食道作為他們首選的刺激區域。口頭上的快樂超越了飢餓。它們喜歡吮吸、舔舐、啃咬,喜歡把所有的東西銜到嘴裡。

大約18個月到3歲,他們的衝動會集中在其他地方,雖然嘴巴裡的滿足仍然需要。在這個期間,孩子發現與肛門有關的控制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就是肛欲期。它與孩子開始做的自我意識的時刻相一致。關於自我意識,可以查看昨天的文章。

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這相當於獲得括約肌控制,孩子在測試糞便滯留和排出的機制。弗洛伊德理論認為,孩子在控制和釋放大便時感到快樂。

2、排便成為一個潛在的焦慮來源

在一些兒童中,糞便的排出可以被視為身體的一部分的損失。他們並不能真正分辨出自己的身體和排洩出來的東西之間的區別,所以排出糞便意味著放下一些自己的東西。這種對排便的恐懼促使他們想要保留他們的糞便,以免看到它們離開自己的身體。

3、肛欲期和對立期同時出現

孩子對便便的抑制或驅逐的快樂也反映在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上。大約2歲,甚至18個月後,由於寶寶已經可以到處移動,他會變得更加自主,並明白自己掌握了一些東西。這也是孩子經常說"不"的反對階段-對立期出現了。

在這個年齡,孩子會測試成年人,他們想要行使自己的權力。他拒絕服從是一種使他快樂的形式。他知道他可以在抵抗命令和滿足父母之間做出選擇,以表明他有控制權。在這個年紀,反對父母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通過排洩糞便,孩子賦予了他與他人的關係以意義,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掌控一些東西。

肛欲期發展不好對成年後性格的影響

心理學家文森特·喬利認為,童年早期的發展阻滯可能會在成年後出現,成人期的生活方式並不完全由自己決定,而是與小時候所做的事情有關。

當嬰兒肛欲期發展受阻,有些個性和需求在這個年齡沒有得到解決和滿足,這可能會在成年後產生一定的影響。

1、出現強迫症

嬰兒肛欲期發展受阻長大成年後,會感覺被拋棄、分離或失去身份。這些焦慮會在成年時期中持續存在。

肛欲期的焦慮沒有得到解決,通常會給成年人帶來所謂的強迫性人格,即嚴格、要求高、追求完美的控制型人格。強迫症特質的人會不斷關注清潔,不斷檢查,旨在填補自己的深切痛苦。這些障礙會侵入成年人的生活並使其擾亂其生活秩序。

2、攻擊性和破壞性

最初,孩子對糞便是感興趣的。他們聽到人們談論糞便或者臭臭會開心地大小,他們也經常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玩,幫助娃娃上廁所。孩子認為糞便是他身體的一部分。但是對成年人來說,糞便上蓋著厭惡的印記。這樣,心理維護與成年人的厭惡同時存在,孩子就會出現矛盾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發現糞便可以作為攻擊對方的媒介,可以用糞便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這一攻擊性會持續到成人時期。

3、強烈的控制欲

孩子在肛欲期的經歷將對他後來對權力遊戲的概念產生影響。對他來說重要的是誰是最強大的,誰能控制誰。在肛欲期沒有被正確引導的孩子,會任由自己去控制自己的糞便,這種控制欲會持續發展。在極端狀態下,它以一種暴虐、狡詐、偽裝、謹慎、微妙或操縱的方式來詮釋對權力的追求。它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行為。

本來開頭提到的彼得的故事,就是父母在孩子肛欲期,任其自由發展導致的。

在了解的肛欲期孩子的特點以及肛欲期在孩子性格發展中的重要性後,我們就知道採用正確方法訓練孩子如廁有多重要。如廁訓練是獲得孩子自主性的重要一步。這是一個跡象,表明他現在已經完全掌握了自己,可以通過選擇在適當的時候釋放膀胱或腸道來控制自己的身體。

正確訓練孩子如廁的原則

1、順其自然

很多家長為了讓寶寶在幼兒園不受冷眼或者看到別人的孩子已經大小便自如,就開始火急火燎。但是育兒專家表明:沒有明確的年齡來訓練孩子如廁。不必急著去想別的同齡孩子比你的孩子發育更好。對一些孩子來說,自主如廁會很早,對另一些孩子來說,當進入幼兒園或晚一點才可以,這個每一個人的節奏,家長無需打亂。

孩子如廁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表明這個孩子已經足夠成熟。一般來說,孩子在兩歲後可以從神經上控制括約肌。我們還必須等待孩子智力的成熟,讓孩子理解和表達自己,以及情感的成熟。

2、循序漸進

我們已經孩子如確取決於孩子控制膀胱和腸道的能力。這種控制括約肌的能力出現在18個月到2歲的孩子身上。在這個年齡,他也達到了生理、認知和情感的成熟,變得更加自主。

當孩子感到某些器官"滿了"的時候,他會自然地表現出"尿"或"便便"的欲望。這標誌著廁所訓練可以開始了。然後,他必須學會察覺他即將小便或排便的時刻。最後才可以養成及時上廁所的習慣。

一般來說,如廁訓練是循序漸進的,孩子們開始學習排便,然後排尿。讓孩子學會夜間排便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在5歲之前,孩子不能醒來上廁所,也沒有必要擔心。事實上,即使孩子在白天開始自己上廁所,夜晚仍然需要尿布,這是很正常的。

家長這樣做平安度過肛欲期

1、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我們已經知道孩子排便慢的原因,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應該引起父母的憤怒,而是要有耐心地對待孩子。兒童精神心理專家文森特·喬利認為:排便慢不應該成為父母責備孩子的理由,因為他們不是有問題的孩子,他們只是焦慮。父母要告訴孩子,向他保證排出糞便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的一部分。同時,可以指給孩子看,便便進了廁所,但你還在那裡。幾次談話以後,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大小便不能自理,會受到歧視,因此把訓練孩子如廁看作是進入幼兒園前與時間賽跑。訓練孩子如廁應該是在一種寧靜的氛圍中與孩子相處的一種方式。建議父母們忘記他們的成人關係,去"便便",他們必須與孩子溝通,對這一步感興趣,讓自己說話時不感到尷尬或羞恥。

2、正確引導孩子排便

學習排便需要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這是自然的,80%的孩子會自發地學會排便。

首先,要知道,如果孩子不願意,你不應該強迫他上廁所。只有在孩子表現出學習排便的興趣的時候,你才可以鼓勵他。

和所有的學習一樣,模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陪你孩子上廁所,他才會逐漸想要像大人一樣。當孩子穿著髒尿布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他就可以跟你表達了。

同時,家長要對孩子解釋什麼是便盆和廁所。也可以藉助繪本來幫助孩子了解和學習便盆和廁所的概念。美國兒科協會建議讓孩子熟悉便盆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告訴孩子這個小容器就像"大馬桶",並考慮把孩子的便盆放在一個他可以接近的地方,比如廁所或者浴室。他可以坐在上面,甚至穿著衣服,這樣孩子會對這個容器變得熟悉起來。

當孩子可以自己坐在便盆獨立排便的時候,家長有必要定期問他,確定他想上廁所的時間。但是,把寶寶放在便盆上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

每取得一點新進展,都要毫不猶豫地祝賀和鼓勵孩子,因為他們需要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如果他已經自己排便,但是發生了意外,也不要責怪她,不要讓他看到髒褲子。這樣可能會造成肛欲期發育堵塞,拖延他學會排便的時間。

相關焦點

  • 寶寶總是憋尿不願如廁,寶媽先別急,了解「肛欲期」很重要
    有哪些表現弗洛伊德是這麼認為的:「肛欲期(anal stage ,約2——4歲):1歲左右的孩子通常都要接受大小便的訓練了,隨著括約肌的發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大便的積累造成強烈的肌肉收縮,當大便通過肛門時,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感,能帶來高度的快感。
  • 什麼是肛欲期,孩子到這個階段家長別不好意思,以免孩子過分偏激
    ,如果孩子形成前文提到的「處女座」性格特點時,這就說明孩子應該是正處於「肛欲期」的性格發展階段。肛欲期是指1-3歲的孩子通過排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排便行為就是他們首先需要學會的。至於形成原因,大多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過於嚴格。
  • 寶寶進入肛欲期後,會有三個變化,家長要做到「3不1關愛」
    久而久之,晶晶媽也意識到了孩子的「改變」,就去找醫生諮詢。醫生了解完情況後說:「你的孩子正處於肛欲期,排便情況是會出現一些變化,這時候你的主要作用是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指責,否則就會影響到他的性格發展。」
  • 寶寶進入肛欲期,或有這個「怪癖」,父母要正確引導別給娃留陰影
    其實,這是孩子「肛欲期」在作祟。什麼是「肛欲期」?顧名思義,就是孩子的感官集中在肛門部位,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之父」,維也納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一個世紀之前提出的。對孩子而言,快感的優先級遠大於面子,他們不覺得拉在褲子上是將丟人的事情,因此,甭管父母如何勸說,要是根源性問題解決不了的話,孩子依舊不會做出改變。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真正進入了肛欲期?
  • 什麼是寶寶肛欲期?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家長需要正確對待
    在肛欲期的寶寶,會受到肛門或尿道括約肌收縮和放鬆帶來的體驗,從憋尿、憋大便中獲得快感。孩子的肛欲期會在1——3歲時出現。持續時間也不會太長,一般在經歷2個月左右就會結束。每個小寶寶都會有肛欲期,但並不是所有的小寶寶,會有明顯的表現。
  • 孩子頻繁尿褲子多次去醫院,原來是父母在孩子肛欲期做錯了這些
    指責和羞辱,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焦慮不安,延長寶寶的肛欲期。而且還會讓孩子產生自貶心理,影響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父母不要出現影響孩子情緒的語言和行為。 這兩種行為都屬於過度限制了孩子的行為,否定了孩子自身的能力,不僅破壞孩子的體驗,還會破壞孩子生命發展的本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結構。如果父母沒有耐心繼續等待,可以和孩子溝通協商,再讓孩子穿尿不溼過度完這個階段。
  • 這種情況暗示孩子「肛欲期」,家長多留意,錯誤做法別再用了
    很多家長也許不知道,寶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在尿尿拉粑粑的時候,從來不願意告訴父母,而且喜歡在褲子裡解決,那很可能是孩子正處於肛欲期。什麼是肛欲期?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學上指出,人格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那就是口欲期、肛欲期、性慾期、潛伏期和生殖期。這五個階段是孩子成長和認知的重要過程,也是孩子逐漸探索和發現的重要過程。
  • 為什麼你家孩子很難戒尿不溼?父母要了解肛欲期的存在
    一歲半以後,很多孩子通常就會開始接受大小便的訓練,隨著括約肌的發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當大便經過肛門,小便經過尿道時,黏膜會產生強烈的刺激感,從而給孩子帶來高度的快感。換句話說,當孩子已經學會了自己脫褲子大小便之後,又反覆出現憋尿憋屎的現象,並將大便或小便解在褲子裡,這個就是孩子肛欲期到來的表現。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非常明顯的肛欲期階段。
  • 別擔心,他進入了「肛欲期」
    關於寶寶大小便的問題,多發生在寶寶會走以後,媽媽會發現,原本已經懂得自行如廁的寶寶,開始出現反覆憋尿的習慣,甚至是拉在褲子裡後,才選擇通知媽媽,給媽媽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當孩子有這些變化時,恰好證明他進入了「肛欲期」,這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因此不用特別擔心,只要做好恰當的引導和應對即可。什麼是肛欲期?
  • 肛欲期的寶寶很有特徵,這個時候不能強行約束,錯誤行為害娃不淺
    什麼是寶寶的「肛欲期」?肛欲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是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發展學說」中首次提及並命名的。在這個學說中,弗洛伊德把人的人格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口欲期、肛欲期、性慾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 2歲孩子憋尿、憋便不願說?家長這麼做,幫助孩子度過「肛欲期」
    對嬰兒來說,大便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排出大便相當於做出「貢獻」或獻出「禮物」,而且通過排便,他可以表達自己對環境的積極服從,而憋著時則表達的是自己不肯屈服。」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孩子的「肛欲期」不僅僅是一種生理現象,同時也是一種心理現象的反射。
  • 1歲寶寶進入「肛欲期」,處理不當有後患,新手爸媽需要了解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很多新手爸媽都知道寶寶的「口欲期」,卻不知道孩子的「肛欲期」,其實寶寶的「肛欲期」同樣很關鍵,如果新手爸媽不了解規則,錯誤處理,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 如廁訓練季又到了:讓孩子摘掉尿不溼自主如廁,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家有一歲多寶寶的媽媽,估計已經準備好了小馬桶,摩拳擦掌就差挑個好日子開始如廁訓練了吧?我沒有搜索到「如廁訓練」的科學解釋,只找到了「如廁」,就是上廁所,顧名思義」如廁訓練「就是教給孩子怎樣上廁所的過程。訓練的目標是讓寶寶能夠摘掉尿不溼,在意識到自己有便意或者尿意時,可以忍住一會兒,並且自己脫褲子、坐馬桶解決、穿褲子,全程可以靠自己。
  • 孩子已學會了如廁,為什麼後來又常尿褲子?媽媽了解這幾點很重要
    這已經是本星期第四回了,每回都是這樣:明明有臭臭,小小卻不肯上洗手間,硬要憋一會兒,憋不住最後又拉褲子上……看著別人家孩子如廁訓練那麼順利,再看看自家的小小經常拉臭臭在身上,難怪爽朗的佳琪也會苦惱不已。像小小這樣的表現是少數的個例嗎?其實不然,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肛欲期"。
  • 寶寶在肛欲期,寶媽的做法會影響孩子未來,注意觀察孩子這些表現
    現代很多兒童心理學學派認為,孩子在肛欲期的遭遇(包括父母的反應),將會直接影響其未來人格的塑成。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一種心理轉變。孩子是否進入肛欲期?因此,如果寶寶處於肛欲期,媽媽的情緒一般都會比較暴躁,可她們粗暴的行為,很有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進而影響其未來的身心發育。最直接的表現莫過於自卑,很多肛欲期的孩子能意識到自身在犯錯,可他們又很難戒掉那種快感。
  • 1歲寶寶進入「肛欲期」,處理不當有後患,3個方法助娃輕鬆度過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很多新手爸媽都知道寶寶的「口欲期」,卻不知道孩子的「肛欲期」,其實寶寶的「肛欲期」同樣很關鍵,如果新手爸媽不了解規則,錯誤處理,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甚至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 都學會如廁了,怎麼還尿褲子?孩子如廁倒退,這樣「糾正」更高效
    >1.肛欲期的正常體驗(1-3歲)。弗洛伊德把精神結構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稱作「肛欲期」,這個階段,孩子一定程度能夠自主控制大小便,並享受憋尿、憋大便帶來的快感。同時,孩子通過排便表達對環境的服從或反抗。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但期間如果引導不當,時間也就可能延長。 2.環境改變或心理刺激下的反應。
  • 別再給孩子把屎把尿了!肛欲期的三個階段你知道嗎?
    其實,給孩子把尿的行為,在由老人帶孩子的家庭中,十分常見。但對孩子來說,過早、過勤的把尿,不僅對他們的身體有傷害,對孩子的心理也有一定的影響。給孩子定時把尿,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我不應該在有便意的時候去排尿,而是應該在奶奶給我把尿的時候排尿。
  • 幼兒園能否自主大小便關乎孩子羞恥心,如廁訓練可以這樣做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1~2歲間的年齡段,孩子處於肛欲期,這一時期幼兒主要通過糞便的保留和排除以獲得快感,隨著括約肌的發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每個孩子肛欲期到來的時間不盡相同,有的早些,有的相對晚些可能會到2—4歲,但當孩子發出這些信號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捕捉並回應,因為這表示寶寶已經準備好進行如廁訓練了。1、行為上的準備。可以獨立完成走、做、蹲、拉褲子等動作,能通過簡單的語言活動作與大人交流。知道什麼是大小便(尿泡、尿尿、拉屎、拉粑粑等),大便有規律,排便時間相對固定。2、對尿褲的抵抗。
  • 怎樣幫助寶寶度過肛欲期
    ,將1-3歲的寶寶總結為一個特殊時期——肛欲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肛欲期對於寶寶的精神和生理發展非常重要,寶媽們一定要謹慎對待。,但是已經進入肛欲期的寶寶應該如何應對呢?2.平靜的應對,不打斷、不嘲笑、不責罵;從心理上真正的接納和尊重孩子這個時期的表現,如果孩子進入肛欲期,當意識到他憋屎憋尿的時候,請不要打擾他,讓他自由的解決,即便那會弄髒你乾淨的地板或新洗的褲子,但也要當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讓他自行解決,並事後心平氣和的幫他打掃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