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關一個又一個,當媽媽們被折騰的疲憊不堪,無計可施的時候,別忘了一句名言——「交給爸爸試試!」這是一個「終極大招」,很多媽媽搞不定的事情,到了爸爸那裡,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當年我家猴兒子7、8個月大的時候,有段時間夜裡總要醒2-3次,要吃奶,要拉臭,還要媽媽抱著溜達一會兒。媽媽可辛苦了,最困的時候得強撐著哄娃,好不容易娃睡著了,自己的困勁兒過去了,剛剛睡著沒多會兒,娃又醒了。我自告奮勇——「把猴兒子交給我吧!」媽媽和姥姥當然是各種擔心,怕我睡得死,翻身壓到孩子,怕孩子夜裡拉尿我醒不了,怕孩子見不到媽媽會哭。結果我帶了不到一周時間,猴兒子就能睡整宿覺了,夜裡給他換紙尿褲他都不會醒。
為啥有這種奇效呢?因為媽媽有餵奶的功能,娃夜裡醒了就有飯吃,這就相當於給了他夜啼的行為正向激勵,因此他自己就願意醒。爸爸不會餵奶,醒了哭幾聲,爸爸也不會遷就,很快娃的困勁兒就超過了食慾——既然大人不喂,只好繼續睡覺了。而且爸爸的睡眠質量更好,身邊有個呼呼大睡的爸爸,給臥室裡形成了更好的睡眠的場域,娃娃也容易睡得更熟。跟媽媽比起來,爸爸在育兒方面確實是「新手」,但正是因為帶娃的方式不一樣,加上爸爸更願意動腦子思考,也更敢於大膽嘗試,因此形成了很多解決問題的「爸爸高招兒」。
娃長大一點兒了,一般還是媽媽照顧得更多,如果媽媽偶爾不得不出個差,就得把娃交給爸爸幾天。你滿懷著忐忑的心情出門了,等你回到家時,你會發現,娃好像忽然長大了不少,學會了新的本領,養成了新的好習慣。而帶娃幾天的爸爸,好像也有了變化,更加細心周到體貼了,也更理解你的辛苦了,更加愛你和孩子了。我們常說,媽媽偶爾出個差,絕對是養育過程中一個非常難得的鍛鍊機會,可以成為孩子跨越式成長的好機會,也是加深親子關係的契機。
我家猴媽由於工作的關係,每年都會有兩次固定的出國任務。每到那時,猴兒子就得和我一起在家十來天。白天猴兒子上幼兒園或小學,早飯和晚飯都是我給做,晚上我要陪他玩牌、玩桌遊、讀書,講睡前故事,周末就一起找一個想去的地方,爺倆開車出去玩兒。每一次媽媽出國,猴兒子表現的都特別理性,不會纏著媽媽不讓她走,也不會哭鬧想媽媽,而是迅速適應了和爸爸一起的生活。有時候我們還會做一些媽媽在家時沒做過的新鮮事,比如看電影到很晚才睡覺,跑到咖啡廳裡去邊喝飲料邊做作業,在公園把喜歡的遊樂項目連玩3、4遍等等。每次猴媽出國回來,都感覺到猴兒子有了些變化,或是自理能力強了,或是說話變得懂禮貌了,或是會做一點家務活兒了。有了爸爸照顧的經歷,猴兒子也很早就具備了單飛的能力,上小學之後就參加了很多次單飛的籃球訓練營,經常是營裡最小的孩子之一。
在養育孩子方面,有了更多實踐機會和心得體會的我,也是受益匪淺。因為我在公號上的分享,有童書編輯老師邀請我作為爸爸的代表,給新出版的關於爸爸的繪本寫導讀,這是我最初撰寫圖畫書導讀的機緣。後來還有編輯邀請我翻譯關於爸爸的英文繪本,我很幸運地翻譯了兩本描寫爸爸帶娃場景的美國繪本《爸爸就是不一樣》和《爸爸那稀奇古怪的睡前故事》。當然,我在很多關於爸爸的繪本中,也能找到共鳴,仿佛主人公就是自己的代言人。
當我讀到這本《不會唱歌的獅子爸爸》時,感覺特別親切,書中的主人公大獅子,仿佛就是我的寫照啊。母獅子突然要出門幾天,把家裡的三個孩子交給獅子爸爸照料,他們家的三個寶寶,不是小獅子,而是三隻活蹦亂跳、爬上爬下的小猴子。獅子爸爸其實在偷偷地做著「理論準備」,和很多爸爸一樣,他在讀育兒方面的書籍,但突然接手照料寶寶的一切,他還真沒準備好。
小猴子們也沒有準備好,被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猴子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爸爸。陪孩子玩耍,可能是獅子爸爸學起來最快的,很快就體現出了與媽媽不同的一面,讓三隻小猴子感到新鮮又刺激。給孩子做飯就困難多了,獅子爸爸不能按照自己的口味來準備,必須符合孩子們的胃口。睡前故事是很多爸爸媽媽每天難過的一關,獅子爸爸很有創意,讓孩子們提出名詞,自己來編一個故事,沒想到的是,這個關於「香蕉」、「樹」和「三隻小猴子」的故事,編了三次,孩子們都不滿意,最後一次給孩子們嚇壞了,留下了做噩夢的心理陰影。
終於,獅子爸爸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育兒方法,三隻小猴子找到了躺在爸爸身邊安睡的最佳姿勢,獅子媽媽也看到了最讓自己放心的一幕畫面。提到讓爸爸們帶娃,媽媽們總有各種不放心,爸爸雖然不一定有媽媽式的細緻、周到和溫柔,但爸爸式的浪漫、智慧和想像力,卻能給孩子一些難得的親子體驗和寶貴的成長空間。媽媽們大膽地出門去吧,只管把娃交給爸爸,經過這樣的「冒險」,孩子、爸爸和你自己,都會收穫很多很多。
《不會唱歌的獅子爸爸》,文/圖:[德]馬丁·巴茲塞特,翻譯:劉海穎,啟發202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