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有一部電影很火,頻頻上熱搜,《八佰》。今天這篇社評選自網絡,是對這部電影的深度剖析。原文很長,截取部分段落拆解哈。《八佰》影評中譯英思路拆解系列文章分兩篇推送。此為上篇。
原文
《八佰》更像是一個「為期四天的愛國主義速成班」。它通過一場事先張揚的軍事行動,講述了愛國意識養成的進行時——它教會了被壓迫者團結、教會了不自知者覺醒、教會了利己者前赴後繼,它讓一群沒有國族概念、連地圖都不會看的1937年的普通人,自發扛起了「吾死國存,吾生國亡」的義旗。
先看第一句。
《八佰》更像是一個「為期四天的愛國主義速成班」。
很明顯,主系表結構,譯文可以不改句型。
《八佰》(主語)更像是(謂語)一個「為期四天的愛國主義速成班」(表語)。
譯文大概寫一個:
The Eight Hundred is more like 「a four-day crash course in patriotism」.
也可以化抽象為具象,「愛國主義的速成」轉化為把普通人變成愛國者:
The Eight Hundred is more like a story of how to transform ordinary people into patriots in just four days.
第二句
它通過一場事先張揚的軍事行動,講述了愛國意識養成的進行時——它教會了被壓迫者團結、教會了不自知者覺醒、教會了利己者前赴後繼,它讓一群沒有國族概念、連地圖都不會看的1937年的普通人,自發扛起了「吾死國存,吾生國亡」的義旗。
這是一個大長句。之前說過,拿到大長句,先根據意思劃分層次:
它通過一場事先張揚的軍事行動,講述了愛國意識養成的進行時(綜述)
它教會了被壓迫者團結、教會了不自知者覺醒、教會了利己者前赴後繼,(排比句式,放一句)
它讓一群沒有國族概念、連地圖都不會看的1937年的普通人,自發扛起了「吾死國存,吾生國亡」的義旗。
看第一小句:
它通過一場事先張揚的軍事行動,講述了愛國意識養成的進行時。
這幾句的「它」的指代其實是有歧義的。怎麼說呢?第一小句的「它」根據搭配的動詞看,是指代電影《八佰》,《八佰》通過……講述了……。
而後面兩個小句子的「它」又像是指代「軍事行動」:這場軍事行動教會了……,讓普通人……
如此一來,第一小句就要適當改寫一下:
這場電影通過一場事先張揚的軍事行動,講述了愛國意識養成的進行時。
「進行時」這個表達很抽象的,其實就是說這部電影描述的是普通人如何通過這場軍事行動,培養其愛國意識的整個過程。不必照字面翻譯。
「事先張揚」,電影的背景這裡就不贅述了,根據背景,可以為deliberately-blazon,刻意大肆宣傳的。再簡單一點,misleading。
第一小句的主語可以確定為「《八佰》」。可以用代詞it,或this film。
譯文大概可以出來了:
This film/It portrays/depicts how a sense of devotion to the country was woken/inspired by a deliberately-blazon/misleading military operation.
第二小句
它教會了被壓迫者團結、教會了不自知者覺醒、教會了利己者前赴後繼。
剛才提到這裡的「它」指代軍事行動,但前句剛剛以military operation結尾的,這裡的「它」就可以不用再贅述了。前句說的是一個過程How... 這裡可以直接描述這個過程,直接說,被壓迫者開始團隊,不自知者開始覺醒,利己者開始前僕後繼。
如此說來,這句話的三個主語就很明確了,分別是:
被壓迫者the oppressed
不自知者 the ignorant
利己者 the egocentric
都用the+adj.的形式,表示一類人,同時避免people, persons等名詞的重複。
譯文大概也出來了:
The oppressed stood in solidarity/united as one, the ignorant came to their sense, and the egocentric rushed to lay down their lives.
第三小句
它讓一群沒有國族概念、連地圖都不會看的1937年的普通人,自發扛起了「吾死國存,吾生國亡」的義旗。
這裡的「它」依然指代軍事行動,可以用this operation/battle做主語。
「讓」,根據語境,更多應該是激勵,drive, motivate, push都可以。
「一群沒有國族概念、連地圖都不會看的1937年的普通人」,這麼長的定語,放到被修飾詞後面,做定語從句。值得注意的是,「看地圖」的「看」更多用的是read。
「吾死國存,吾生國亡」,個人認為這裡不要逐句翻譯,要翻譯背後的意思,就是說我如果貪生怕死,國家就會滅亡,所以我要為這個國家奮戰到最後一刻:defend the land to the last breath。
譯文就出來了:
This battle motivated a crowd of folk who had no concept of 「nation」 and couldn’t even read a map to courageously defend the land to the last breath.
也可以將這一小句分成兩節來翻譯。
前半截說當時的情況:1937年,一群普通人沒有國族概念,連地圖都不會看;第二節說後面的轉變:但後來他們意識到……從而有這樣的譯文:
Back in 1937, these average men and women had no concept of nation and didn’t even know how to read a map. Yet they were awakened to one thing: they shared the same destiny with the country.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