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學生中存在差距,這不足為怪。
每個學生的家庭影響周邊環境,生活條件,遺傳基因都有差異,怎麼可能要求他們整齊劃一,都是個個100分的優秀生?
所謂的&34;,要麼是成績不好,要麼是調皮搗蛋;
一般教師都對這類同學感到頭痛,有的則採取放棄不管的態度,有的則採用呵斥高壓政策;
有的雖然也進行了耐心幫助,但總覺用心良苦,收效不大,疲於應付,因而產生厭煩情緒。
家長也對此感到沉重的心理負擔。
雖然孩子的智商的確有差別,但差距並不大。
有的早熟一點,有的大器晚成,真正的低能兒,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只有萬分之零點三。
作為家長和教師,應當摸清情況,區別對待,絕不能歧視他們,要尊重他們的人格。
愛迪生小時候被老師認為是低能兒,考試倒數第一,8歲就被老師趕出了學校,結束了他一生的&34;。
1
-THE FIRST-
又如牛頓8歲才被送進小學,他學習非常吃力,成績很差,常常被列入劣等。
14歲就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兩年之後才又復學。幸虧兩人都有一位賢良的母親,牛頓還有一位理解他的老奶奶,使他們在精神上又獲得了極大的支持。
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好勝心。&34;這種提法本身就是對孩子積極性的打擊。孩子各有各的特點。
要細心觀察,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循循善誘,絕不要挫傷孩子的幼小心靈。
2
-THE SECOND-
再舉個例子,孔澤從三年級到四年級最怕寫作文,由於作文寫不好,語文成績怎麼也上不去,老師把他看作是班上的包袱;
回到家裡父母也罵他沒出息,造成他嚴重的自卑心理。
讀五年級時,班上來了一位新班主任,她發現孔澤這孩子並不笨,對寫作文懼怕是因為沒開竅。
老師耐心地幫助他,告訴他寫作文並不難,只要平時注意多觀察、多思考、能把自己的感情如實地寫出來就行了。
3
-THE THIRD -
一次,老師帶全班同學去參觀孔繁森紀念館,回來後每人寫一篇作文。
孔澤是這樣寫的:&34;
總之,孔澤的這篇作文短小精悍,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孔繁森爺爺的人格魅力和對他的深刻影響。
老師給他評了個&34;,並在全班朗讀講評。這增強了他的自信心,使他多年的自卑感一掃而空。
從而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以此為轉機,他的作文成績竟然越來越好,成為他最喜歡的一門課。
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素質。俗話說:「十個手指還不一般齊」,所以,學生個體總會有不同程度差距。
不同的學生性格上也有很大差異,比如有的學生缺乏是非觀念,分不清是與非、美與醜、善與惡的界限;
有的情感容易衝動,興奮、暴躁、激動,進攻意識較強,重「哥們義氣」,他們往往成為學校、班級的「危險分子」;
還有的學生自制力較差,意志薄弱,活潑多動,或者性格內向,缺乏與人交流等等,所有的這些都在制約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成為問題學生的助推劑。
聽起很多教師說過,畢業後的學生往往是當時成績差的,表現不好的更有禮貌,誠心相等。
以濃濃的師愛激勵他們成長,老師的這份愛心永遠藏於他們心中,他們感謝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教育。
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們,對後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取得好的收效。
我們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愛心,嘔心瀝血,辛勤耕耘,不斷探索轉化後進生的科學有效方法。
努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