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方周末記者 李在磊/圖)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導之進化地標)
從早年間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到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嵖岈山總能在劇烈的政治、經濟變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河南遂平縣嵖岈山鎮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農村的一個坐標。1958年4月20日,正式成立的「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為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也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肇始。
公社舊址已改造成博物館,布展在一份「包產到戶農業生產責任制合同書」原件中作結。合同書是室內唯一一件改革開放後的藏品,白紙黑字,擱在玻璃臺面的盡頭,隱約可見半截紅戳。
「代表著那個時代結束了,歷史翻開新的一頁。」2019年9月10日,博物館館長張剛如此解釋擺放這件藏品的用意。
時光荏苒,除了公社舊址牆體上的斑駁標語外,嵖岈山集體化運動的陳跡,早已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刷中湮沒無聞。
仰仗著電視劇《西遊記》(續集)曾於此地取景的名頭,如今的嵖岈山已被開發成為頗具名氣的風景勝地,當地經濟系統圍繞景區運行。自由資本喚醒了鄉村土地的活力,它們以流轉搞活的形式,重新集中在一起。
中秋節前一場陣雨過後,氣溫驟降。遂平縣城西26公裡處嵖岈山鎮后街,一座老式辦公院落就是公社舊址,灰磚紅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