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變遷史

2020-12-20 鳳凰網讀書

50年前,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

當年,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放出了第一個小麥 「高產衛星」。

公社舊址的義務看護人、花甲老人周留栓通過自身經歷,講述了他親歷的人民公社風雨歷程。

回憶這段歲月,為的是警醒現在和未來。

第一個人民公社現狀

4月17日上午9時,駐馬店市遂平縣嵖岈山鄉,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當地政府請來的專業文物建築工匠,在對公社舊址進行保護性重建。

周留栓,1945年生,嵖岈山鄉退休幹部,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義務看護人。「我見證了公社的發展歷程。」在周留栓的書房裡,他收集的人民公社的資料,能開一個小型的博物館。

在周留栓的資料庫裡,50年前,嵖岈山集體農莊成立,幾易其名,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終於在歷史長河中定格。

如今,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已經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它也將變身旅遊基地。

遂平縣旅遊局局長楊賀文告訴記者,等舊址翻修完畢,他們就要開始旅遊項目的建設。現在,楊賀文最關心的是投資問題,因為現在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知名度不算太高。

老人眼中的第一個人民公社

【成立】

1958年4月20日上午,12歲的周留栓正在遂平縣周樓村初小上課,老師宣布了一條消息,「轉大社了」。回到家裡,母親已經早早做好了晚飯,父親興奮地說著晚上的「轉社大會」。

所謂「大社」,就是把當時遍地開花的農業初級、高級社合併在一起,組成大的農業社,目的是協調生產中的矛盾,從而加快農業發展。其中的深意,當時別說是周留栓,就連他的父親也不明白。

一個順口溜描繪了「大社」的美好前景,「住的是樓上樓下,用的是電燈電話,使的是洋犁子洋耙,路上的喇叭會說話,蘇聯有啥咱有啥」。

這個前景,是當時基層政權理解的共產主義社會。有的幹部就更進一步通俗地解釋說:「共產主義就是天天喝羊肉湯、吃白面饃,頓頓吃扁食(餃子)。」

隨後不久,一個口號在全國流傳開來,「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

吃完飯,周留栓跟父母前往楊店街開大會,一路上果然熱鬧。到了楊店街邊廢棄的寨河裡,坡上已經搭起了主席臺。

夜色籠罩時,信陽地委專員張樹藩開始講話,說集體農莊正式成立了,臺下頓時爆發出一陣山呼海嘯。

【大食堂】

加入人民公社大集體,第一步就是交東西。

楊店街大會開完後,周樓村開始開會,動員群眾加入大社,動員群眾把生產資料交給集體。

交了一頭牛,交了一個耙,周留栓的父親把家裡的大件物品都交給了公家。隨後,周家的餘糧也變成了公家的。

這時候,周留栓的父親像多數村民一樣,都熱切地盼望著共產主義的到來。有的「壞分子」把打麥用的石碾子埋起來。

因為不少人藏東西,公社幹部開始想辦法,推廣「大搬家」。於是,周家又把鍋碗瓢勺都交了出來,然後搬到指定的地方住。

相關焦點

  • 河南遂平,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發源地
    人民公社,可能90後,00後不太了解,而80後,70後,尤其是60後50後對其印象最為深刻。人民公社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時代產物。至今還有華西,南街這樣的村子,繼承了公社的一些特徵和遺產。1958年,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立。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曾經因「2.9畝小麥試驗田,畝產小麥3530斤」,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位置。
  • 嵖岈山:歷史角落裡的「第一人民公社」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周末記者 李在磊/圖)(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導之進化地標)從早年間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到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嵖岈山總能在劇烈的政治、經濟變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河南遂平縣嵖岈山鎮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農村的一個坐標。
  • 「人民公社」始末!
    歌頌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文學作品很多,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如柳青的《創業史》和浩然的《金光大道》、《豔陽天》等。至今我耳熟能詳的歌曲有創作於1962年國慶的《社員都是向陽花》:「公社是棵長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肥瓜越甜,藤兒越壯瓜越大……」和電影《豔陽天》主題歌「咱們的天,咱們的地,咱們的鋤頭,咱們的犁,窮幫窮來種上咱們的地……」。
  • 揭秘「人民公社」始末
    歌頌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文學作品很多,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如柳青的《創業史》和浩然的《金光大道》、《豔陽天》等。信陽的同志回去傳達後,地委根據《紅旗》雜誌兩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關於辦大公社的指示和譚震林談話的精神,進行了討論和研究,認為合併後的大社,實際上已構成人民公社的雛形。由地委秘書長趙光帶領工作組,首先在遂平縣衛星集體農莊試點,在原21個農業社的基礎上,又併入6個社,共27個農業社、9360戶參加。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樣,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河南誕生了。
  • 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現在成為了博物館,短時間內達到30萬人參觀
    由於特殊原因,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一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甚至消失在人們的日常談資中。這裡是「中央有啥咱有啥」的公社,這裡是「2.9畝小麥試驗田,畝產小麥3530斤」的示範區,這是短暫時間內達到30萬人參觀的地方,這裡就是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 什麼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俗稱吃大鍋飯)在社會主義國家為過往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大陸屬於一種「政社合一」組織,分為「農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而以前者最為著名。農村人民公社屬於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即農村計劃經濟時代。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普遍存在的時期為1958年至1984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而解體,全部被鄉或鎮取代。
  • 周家莊鄉: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向社會展示純粹的共產主義
    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地球人類的天然氧吧。人民公社的發展政策對於現階段的大多數人來說,它是距離遙遠的歷史過往。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人都處於一個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的狀態。為了改善此種狀態,就決定在農村裡施行人民公社的制度。
  • 中國農民稱謂的變遷——一部近現代中國土地制度變遷史
    但是,這種好日子沒有過多少年,隨著合作化以及後來的人民公社化的推行,所謂貧農的土地也與所有其他從事農業的農民們的土地一起被強制性地劃歸所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所有了。此時,所有農村土地都不再歸農民個人所有,而成為所謂集體所有的生產資料了。這種情況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經濟,村裡一切都免費共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人們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人民越來越關注休閒時光所以旅遊成為人們最好的休閒,去往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差異。據說我們國家土地遼闊,景點非常多,每個省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象都很多,眾所周知,我國有人民公社化,有實施集體經濟的時期,那個時期大家團結起來發展經濟,是村鎮單位,但隨著我國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逐漸被淘汰,我國最後實施人民公社的地方 今天的小編會帶你去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
  • 保留人民公社68年,全國最美鄉鎮煥發第二春,旅遊生產兩不耽誤
    這一制度是基於當時我國經濟還不夠發達,全國百廢待興的現狀特別設立的,現在早已隨著經濟的騰飛而逐漸淘汰了。但在周家莊鄉,人民公社卻被奇蹟般地保留了下來,並且全村人仍然支持這種生產方式,將公社辦得紅紅火火。究竟是周家莊鄉的村民因循守舊,不願意變通,還是有另外的原因呢?
  • 泉邊|全國最早的人民公社,竟然就在濟南這裡
    而最出名的是,1958年8月9日毛主席來北園視察,發出了「還是人民公社好」的號召,這裡建立了北園人民公社,它是全省第一個,也是全國最早的人民公社。第二次去北園,是1959年夏,臨近高中畢業時,我們過最後一個團日,就是集體去參觀北園人民公社。那時,北園沒有像樣的大路,不是泥泥巴巴的河堤土路,就是彎彎曲曲的田埂小路。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
    「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萬歲!」這是60年代之後一段時間之中,鞏固農村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基層無產階級政權的典型口號,亦是黨的歷史上80句重要口號之一。雖是口號,但其中所呈現的人民公社制度卻是一個時代的重要特徵。
  • 周家莊: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社員人均收入高達14104元
    上世紀50年代,為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人民公社」就應運而生了。1958年7月1日,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正式成立,由河南省委書記和工作組一起,在總結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初步制定了人民公社的一些規章制度,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財產轉為人民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分配。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村民幸福富裕
    在我們中國的發展歷程當中,曾有過這麼一種制度,人民公社!我想對於老一輩的人們來說,都不會對這種制度所感到陌生。當時,提出"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在1958年,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也出現了。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仍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收入近6千元
    當時施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經濟制度下幾乎人人平等、平均分配,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最後的人民公社」為何會存在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集體經濟愈發不適應時代潮流,它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而全國設立的人民公社也隨後退出歷史舞臺,在各行各業迅速崛起的環境中,人民公社已不符合大眾的財富觀。
  • 中國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以上
    一、周家莊鄉在市場經濟改革中的「特立獨行」早在1958年,我國的第一個人民公社便得以建立,從此,長達20多年裡,國內大多農村經濟形式都是由人民公社形式展開的,而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對於人民公社的了解也僅僅局限在字面上,其實,人民公社就是一個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
  • 咱們歷代教室的變遷史
    作為一個校園文化的公眾號 校園君是有必要跟大家普及一下 咱們歷代的教室的變遷史 話不多說 請接著往下看▲六十年代的小學校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中小學和一般技術學校、工藝學校,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允許私人開辦。
  • 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且分口糧,平均每人收入五千以上
    這個單位被命名為人民公社。對於新世紀的年輕人來說,人民公社是一個遙遠的過去,因為它不符合生產的基本規律,逐漸被時代淘汰,退出歷史舞臺。說起周家莊,大家一定聽說過。事實上,周家莊仍然保持著人民公社的社會生產方式,也是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歷史淵源如果要談周家莊鄉,那麼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人民公社。
  • 萬聖節的由來:揭秘美國裝扮的變遷史
    萬聖節的由來:揭秘美國裝扮的變遷史
  •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也是廣州飲食界「雞聚雞散」的變化歷史,更是廣州食客飲食習慣演變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