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歷代教室的變遷史

2020-12-25 壞笑影評

作為一個校園文化的公眾號

校園君是有必要跟大家普及一下

咱們歷代的教室的變遷史

話不多說 請接著往下看

▲清末民初的學堂

晚清的教育改革開始于洋務運動時期,中間經過戊戌變法時期,到清末新政時期,以科舉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教育的統治地位最終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

▲民國時期學堂:道德精華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幼兒教育思想的傳入,兩次學制改革重視女子教育併兼及學前教育,使學前教育機構正式納入學制系統,學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較大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教書先生

▲民國時期田徑運動大會

▲民國時期的女學生

▲解放初期寺廟裡的小學堂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國民黨捲走大量金銀財寶。留給共產黨一個爛攤子。當時國內重工業幾乎等於〇。人均鋼鐵產量只夠打一把鐮刀。吃飯問題都難以保障。

社會上處處可見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惡果。人民生活必需物資相當匱乏,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仍然處於十分貧窮。

▲六十年代的小學校

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中小學和一般技術學校、工藝學校,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允許私人開辦。幼嬰保育以家庭為主,民辦為輔, 公辦作補充實行「四定」(即定規模、定任務、定方向、定專業)

▲七十年代小學校

這是一個狂飆激進的年代,大門大開後,在西方思潮和現代科技的衝擊下,這三十年的中國社會正在進行一場波瀾壯闊的變革

▲上個世紀80年代

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此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剛剛起步,各種新事物、新思想不斷湧入中國,校園內也是如此,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九十年代

剛打開的貿易大門, 90年代是個混亂又充滿機會的年代,只要肯努力,就充滿機會的年代。

▲現在的教室

投影儀和電視各種先進科技的輔學工具校園君就不一項一項贅述了,網絡信息的便利令人難以想像,然而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得不說有失有得。

"上海校園文化"公眾號是一個致力於打造校園文化垂直類目的內容服務頻道,新增設計相關資訊欄目,由原來的每周更新改為每日更新,在對校園文化內容的質量要求更高的同時,也保證持續的汲取和分享新的知識,共勉。

相關焦點

  • 臺媒: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2019課綱實施第二年,新學期開始,初中八年級的歷史老師發現,「中國史」改穿「中國與東亞史」的新裝進入教室後,在「略古詳今」的原則下,以唐為界,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大幅縮水,不僅漢唐盛世消失了,三國亂世也不見了,學生將不知首位平民皇帝劉邦
  • 24張照片看美國教室變遷
    教室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教育狀況。這不是說設施配備越高級就越好,重點是老師是如何利用教室輔助教學。商業內幕網站搜集了各年代美國教室的樣子,我們從中摘取最典型的23張。你能發現,教室變遷史裡不僅留有歷史印記,還體現科技發展:不同種族從隔離分裂的狀態融合到一塊兒,各膚色的學生們坐到一起;傳統的黑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白板和桌上型電腦;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教室裡的椅子被運動穩定球代替。來看看不同年代的美國教室都長啥樣。1942年,華盛頓州西雅圖一所高中正在開展模擬空襲,學生們趴到桌子下躲避。
  •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改穿「中國與東亞史」的新裝進入教室後,在「略古詳今」的原則下,以唐為界,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大幅縮水,不僅漢唐盛世消失了,三國亂世也不見了,學生將不知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不識唯一女皇武后。但因初中課綱仍維持編年史形式,並從「臺灣史」、「中國與東亞史」到世界史,由近而遠,依序編纂,各自成冊,當時並沒有像高中新課綱那樣引起太多注意。等到今年暑假後開學,初中老師拿到八年級歷史新課本,才驚訝發現,略古詳今竟然可以略成這樣。
  • 萬聖節的由來:揭秘美國裝扮的變遷史
    萬聖節的由來:揭秘美國裝扮的變遷史
  •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也是廣州飲食界「雞聚雞散」的變化歷史,更是廣州食客飲食習慣演變的生活史。
  • 臺灣歷史課綱變遷史:臺灣史脫離中國史,中國史變東亞史,與中華史觀...
    而歷史課綱的變遷史,也深刻影響了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觀,儘管馬英九曾經對此做過「微調」,但相對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狂飆突進,「微調」已經微不足道了。 陳水扁將臺灣史脫離中國史範疇 2001年,陳水扁主政第二年,教育部門重新修定課綱,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元擔任歷史科課綱召集委員。在張元等人編寫的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首次獨立成冊,脫離中國史範圍教授,並將中國明清兩朝併入世界史,主張學生應由本土歷史開始學習,進而學習中國史與世界史。
  • 18張歷代地圖看成都2300年震撼變遷
    時代變遷,城市屢換新顏 從「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到如今「一山連兩翼」的千年格局之變
  • 準大學生開學「三大件」變遷史,笑著笑著就哭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同樣是上大學,同樣是購買入學裝備,各個年代都有著各自的特點,烙著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太形象了!    開學「三大件」變遷史    70年代:毛主席語錄隨身攜帶      八十年代:鋼筆、收音機、手錶成了新三大件      在中山裝口袋裡插上一支鋼筆,  也是那個年代的標誌。
  • 撤縣設市之照片中的溧陽故事(三) | 教室的變遷
    教室的變遷❏ 芮金川今年是溧陽撤縣設市30周年,全市學校教育面貌日新月異,僅以教室變遷而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折射出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教育條件的不斷改善,見證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變遷。1991年,當時省溧中在平陵中路251號,學校環境和設備是全市最好的,那時的教室全是平房,教室前後有兩塊黑板,教室裡是水泥地,教室兩邊的牆壁上掛著名人畫像、名人語錄。每個教室內配上了四盞日光燈。那時候課桌大部分很破舊,每年暑假要集中修理一次。教室的前面綠化不多,只有幾棵矮小的花木。
  • 歷史地圖 歷代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之一——《古今歷代中華地圖》「戰國七雄圖」
    儘管譚其驤先生是針對整個中國歷史地圖這個大面來說的,但是這種總結基本符合戰國歷史地圖的考繪。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兼併,加上戰國的傳世歷史文獻非常有限,要對這一時期各諸侯國的疆域範圍和形勢圖進行逐一考證,並繪製出相應的形勢圖,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儘管如此,歷代還是有一些學者勉為其難,在此方面做了不少嘗試。
  • 韓國網友畫韓服變遷史,完全複製王凱江疏影趙麗穎...
    想必是畫單獨的服飾造型沒有挑戰性,有雄心壯志的韓國網友竟然畫了一套「韓服變遷史」。不過細看韓國網友畫的這套「韓服變遷史」,也是亮點滿滿,有些內容讓人忍俊不禁。 不知是「宇宙起源國」的認知讓韓國網友自信心爆棚,還是我們的古代服飾對他們有致命的吸引力,韓國網友畫的這套韓服變遷圖中處處是中國古代服飾的影子。
  • 高考熱點專題二|都城變遷史
    專題二 都城變遷史【名詞解釋】
  •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原標題:這條沿海公交線駛過近70年,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半島記者 馬正拓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
  • 視頻|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縮影!《「青」史「影」存》首發
    9月15日,大型精裝畫冊《「青」史「影」存》在青島首發,並被青島市檔案館收藏。作為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該書是一部填補了青島鐵路客運七十年歷史空白的重磅力作。首發儀式上,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社長李新宇代表出版社向青島市檔案館捐贈了《「青」史「影」存》圖書。
  •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 薦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以前上學,老師總是用張載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勉勵我們做有理想有格調、踏實勤懇、嚴謹治學的大學生,近代治史,最貼近這一信仰的,我認為錢穆算是之一。
  •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變遷史——建築垃圾清運(上)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變遷史——建築垃圾清運(上) 2020-12-19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校服百年變遷,總嫌棄咱們的校服醜?看完後我錯了!
    中國校服百年變遷,總嫌棄咱們的校服醜?看完後我錯了!在我們的印象裡,我們的校服都是松松垮垮,寬寬大大的,一度認為我們的校服一直以來都是這麼醜。其實縱觀中國校服的百年變遷,咱們的校服並不醜。
  • 發生在文化之鄉梅州的那一段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
    時下,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逐漸走入公眾視野。梅州深入挖掘和整理華南教育歷史,活化利用辦學遺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彰顯梅州人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目前已形成梅州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活化利用專項規劃,並有了初步成果。
  • 《歷代小說話》出版:我國第一部歷代「小說話」的總集
    復旦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黃霖編著的《歷代小說話》(全15冊)日前由鳳凰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彙輯有關歷代小說話的總集。6月29日,由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與鳳凰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歷代小說話》及話體文學批評學術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