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為觀止!18張歷代地圖看成都2300年震撼變遷

2020-12-12 騰訊網

時代變遷,城市屢換新顏

從「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到如今「一山連兩翼」的千年格局之變

身在成都,你是否知道

成都城是何時修築?

各個朝代的格局有何不同?

成都又是怎樣一步步變「大」的?

18張歷代地圖

帶你看遍成都2300年變遷史

公元前311年

秦國張儀、張若按照首都鹹陽的建制

修築了新的成都城

西為少城,東為大城

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

為「政治中心」

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

為「商業中心」

張儀所築之成都大城

傳說依大龜爬行線路而築城

其形似龜,又有「龜化城」的外號

這是成都最早的城市格局

發展至今「城址不變三千載,城名不改二千五」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漢代時期,成都成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

西漢成都郫縣人揚雄

在《蜀都賦》中描繪成都「兩江珥其市」

此時成都經濟繁榮,織錦業尤其發達

朝廷專門設置了「錦官」崗位

這也是成都「錦官城」一稱的由來

漢代少城西南發展圖

可明確看到西南角的「錦官城」

公元585年

隋朝皇帝楊堅派愛子楊秀鎮蜀

楊秀在成都重修了秦時張儀留下的「子城」

取土留下的大坑

慢慢地被雨水和地下水填滿

據唐朝人盧求的《成都記》記載

一西域僧人見到這片水面

說了一句梵語「摩訶宮毗羅」

摩訶是大宮殿的意思,毗羅是龍

這片湖水浩瀚廣大,如潛龍在其中

故自此之後名為摩訶池

這片人工池子後發展成佔地千畝的皇家池

它迎來杜甫送走李白

在古代中國名聞一時,被無數文人騷客吟唱

隋代展築子城南西二隅圖

唐代經濟繁榮,人口快速增長

成都全國排名前列的重要「一線城市」

所謂「揚一益二」

「萬井雲錯,百貨川委」的成都

成為名副其實的商業城市

繁榮之盛,僅次於揚州

為增強城市防禦、順應經濟發展

在大城外圍新建羅城

又引郫江水改道為清遠江

從北面和東面繞城牆而過

與檢江相匯於羅城東南隅合江亭

從此,成都形成「兩江抱城」的獨特格局

歷宋、元、明、清基本不變

延續至20世紀中葉

唐季擴充羅城圖

五代、宋

五代時期,前蜀建新宮城

後蜀在羅城外曾增築羊馬城

與羅城、皇城、宮城成為四重

據稱,羊馬城為土牆

作為輔助性的城防設施

城周四十二裡,至宋代漸至頹塌消失

現有傳說

後蜀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愛芙蓉

於是命百姓在羊馬城城牆上遍植芙蓉樹

由此成都留下「蓉城」的美名

前後蜀宮城與羊馬城圖

宋末元初的戰火中

千年古城曾被毀敗

明代,先復興大城少城

又在城中心建蜀王府,即「皇城」

至此形成內、中、外三重城垣相套格局

天啟成都府圖

明末清初,成都又經歷了一場「生死劫」

戰火中成都城幾成廢墟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任封疆大吏

都對成都「大城」進行重建

於是成都城經歷了百餘年的恢復重建

千年古都在戰火廢墟上重煥生機

從光緒五年圖中

可以清楚地看見「三倒拐」、「芷泉街」、

「羊市街」、「青龍街」等熟悉的地名

「九眼橋」也在地圖上被展示了出來

1879年,光緒5年地圖

蜀王府城被改建成「貢院」

貢院西側少城區域內新建一座「滿城」

作為滿蒙八旗官兵駐地

成都形成三城相套,二江環抱的獨特城市格局

1911年,清宣統三年27區地圖

民國

辛亥革命爆發後

滿城城牆被政府下令拆除

漢人官商人員隨後相繼進入並修建住所

只剩大城城牆

城市恢復「單城」格局

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市區已無法適應工業時代城市發展需要

城市建設加速向城垣外拓展

民國二十二年成都街市圖

抗戰時期成都屢遭轟炸

為方便疏散人群

曽增闢通道,修建了新南門通惠門

拆除了幾段城牆

城市發展從此突破「兩江抱城」市區的限制

1948年成都街道詳圖

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

成都提出了城市發展目標、功能分區

以及環狀輻射道路系統格局的城市規劃

1949年成都地圖

1952年

恢復四川省建制後,成都為其省會

同年,撤銷成都縣

成都市轄第一至第六區

天回鄉、太平鄉劃入成都市第三區

城區鄉劃入成都市第六區

1952年成都城區圖

1954年劃溫江專區的名山縣入雅安專區

1955年4月龍潭、萬年兩區合併為成都市郊區

12月望江區併入東城區

1956年溫江縣蘇坡、青蘇兩個鄉和蘇坡橋鎮及文家鄉6個村

郫縣互助鄉14個村劃入市郊區

1957年劃華陽縣三聖鄉的4個村置成華鄉,入市郊區

市轄區經多次調整

至此定為東城區、西城區、郊區

1959年成都市行政區域圖

到了1980年,此時成都城市面積

由1949年的18平方公裡擴展到60平方公裡

奠定了放射環狀的現代城市格局

城市主要沿東北、東南方向軸向擴展

20世紀80年代成都交通簡圖

接下來成都的交通建設

迎來了一系列重大升級和發展

1986年,成都一環路建成通車,全長19.38公裡

1992年,二環路建成通車,全長28.03公裡

1995年,內環路建成通車,全長14.27公裡

2001年,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長84.96公裡

2002年,三環路建成通車,全長51.02公裡

成都市交通旅遊圖2005年版

2015年12月

第二繞城高速(今六環路)建成通車

全長223公裡

成都市城區地圖2016年版

2016年12月

成環路(五環路)啟動擴能提升工程

2017年4月

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

「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開啟成都城市空間新格局

成都市城區地圖2017年版

2018年

「公園城市」全新理念寫入城市「新總規」

成都明確提出將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同樣也是在2018年

最新版《成都市六環地圖》發行

除了對縣改區、鎮變街道、新樓盤等

信息進行及時更新外

重點規範了新命名的四六環的標註

你有沒有入手一份呢?

成都市六環地圖

未來之城正在崛起

成都,這座千年古都的城市地圖

將繼續見證和記錄發展之光!

成都

資料來源:成都發布、成都向上、漫成都等

相關焦點

  • 1905年徐州府地圖,碭山蕭縣還在
    1905年徐州府地圖碭山蕭縣還在...徐州府一州七縣圖。
  • 地圖話發展:16張地圖看北京變遷
    同時,新規從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角度來規劃區域內空間與功能的布局,跳出北京看發展。京津冀意欲協同發展,必須交通先行。在《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中,著力構建京津石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1小時通勤圈,京津保1小時交通圈。2030年前京津冀地區將新建約21條高速鐵路,高鐵網密度極高,覆蓋河北所有地級城市。「軌道上的京津冀」也必將成為北京及周邊地區的代名詞。這些變化無疑將在地圖上落下新的「標記」。
  •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秘密在這7張地圖裡!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初次規劃 始於1953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或實或虛的線條中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 歷史地圖 歷代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之一——《古今歷代中華地圖》「戰國七雄圖」
  • 100幅歷代名家書法對聯(嘆為觀止)
    100幅歷代名家書法對聯(嘆為觀止) ——每天在這裡
  • 成都首張軌道TOD地圖官宣
    2020年是成都TOD綜合開發加速落地見效關鍵之年目前,成都已啟動實施哪些TOD項目?每個項目到底有什麼看點?5月11日成都軌道集團發布首張TOD地圖正式曝光首批16個TOD項目區域分布及項目特點一圖看懂成都TOD這些關鍵信息值得收藏看TOD分布一區一示範細看此次發布的首張成都軌道
  • 老地圖記錄瀋陽變遷 百年前最高建築三層樓(圖)
    第2頁:瀋陽城區老地圖  老地圖記錄沈城變遷史 百年前最高建築是鳳凰樓  翻動一張張瀋陽城區的老地圖,猶如用心靈觸摸一片片曾記錄下這片熱土變遷的城市日記。  7月22日,著名近代文獻史料收藏家詹洪閣先生,將收藏的近百張沈城地圖呈現在記者面前。百年來,這片土地經歷了怎樣的城市變遷?不同年代的瀋陽城面貌都是啥樣的?讓記者帶著您,從這張張地圖中找尋沈城百年發展的足跡——  100年前 瀋陽最高建築三層樓  近百年前的瀋陽城是個什麼樣?
  • 咱們歷代教室的變遷史
    作為一個校園文化的公眾號 校園君是有必要跟大家普及一下 咱們歷代的教室的變遷史 話不多說 請接著往下看幼嬰保育以家庭為主,民辦為輔, 公辦作補充實行「四定」(即定規模、定任務、定方向、定專業)▲七十年代小學校這是一個狂飆激進的年代,大門大開後,在西方思潮和現代科技的衝擊下,這三十年的中國社會正在進行一場波瀾壯闊的變革▲上個世紀80年代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代
  • 成都順城大街 幾張地圖才能把它講清楚
    1993年順城街上的人民商場。 成都順城街手繪圖。   □ 馮暉  要把成都順城大街說清楚,至少要三張不同時期的街道地圖。  一張是民國時期的成都街道圖。對照順城大街現在的位置,可以知道它是由原來的火巷子、線香街、上西順城街、中西順城街、西順城街等幾條街道相連而成。  還有一張是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年)的城區地圖,由圖可見現在順城大街的位置大致對應的是清代的代書街、半劑堂街、皮房街和西順城街。  對於變化複雜的街道,藉助地圖追根溯源是最直觀、最準確、最簡單的辦法。
  • 首張成都軌道TOD地圖正式發布!快看有沒你家附近的!
    來源:樓市牙尖幫5月11日成都軌道集團發布首張TOD地圖正式曝光首批16個TOD項目區域分布及項目特點目前,成都已啟動實施哪些TOD項目?三岔站TOD 三岔項目位於高新東區,將打造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成都新門戶,以國際門戶化、環境共生化、TOD一體化為規劃理念,建立空港新城CCID中央創新區,力爭成為東進之心、未來城市、複合樞紐。
  • 無錫達人收藏3萬多張老地圖
    通過地圖變遷能夠一眼百年!老地圖裡藏著城市變遷我們就來挑幾張說道說道↓↓↓1947年的第17版和1948年的第18版印數均為1萬冊。地名應該是地圖出版年份的主要線索,這張地圖裡面有南延市、泰伯市等地名。請教了地名方面的專家鬱有滿後,他認為這張地圖應在1928年前繪製而成,因1928年後南延市、泰伯市都不復存在,改稱第幾區了。
  • 100多張日本侵華圖片 成都老人設展還原歷史
    在這裡,他精心收藏的100多張日軍侵華史料圖片,將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展出。  一幅幅還原歷史的震撼性圖片,一張張泛黃的珍貴地圖......早上9點半,郫縣二中2000多名學生在這些展品前駐足觀看,場面十分壯觀。「活動讓更多的青年了解這個重要的日子,時時保持對歷史苦難的痛感!」
  • 守護者|貴陽八旬老人護水三十年,手繪六張治汙地圖記錄變遷
    雷月琴花費七年時間手繪了六張貴陽南明河治汙地圖,被當地視作「珍寶」。六張河流治汙地圖詳細記載了1994年至2015年貴陽南明河的治汙歷程,紅色線條是當年的汙染嚴重河段,紅色圓圈內是河流沿岸的皮革廠、造紙廠等汙染大戶。「很多相關部門都不掌握一手資料,不是像雷阿姨那樣經常去河邊走走看看,很多相關部門都還要諮詢她。」
  • 成都大學生收藏千奇百怪地圖近3000張
    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學生王磊收集了3000多千奇百怪的地圖,有檯曆式的、綢緞式的、筆記本式的,等等,這位中國地圖收藏協會的會員說,他擔心目前宿舍裡狹小的環境不利於地圖的保存,希望能儘快給他的寶貝找個溫馨窩。記者在王磊的宿舍看到,20多箱地圖並排一直堆到房頂,床上、書桌上到處擺放的都是地圖。  「我收集地圖已經10多年了。」王磊說。
  • 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三張「全國地圖」
    1986年,在甘肅天水北道區黨川鄉一號秦墓考古中,發現了一套秦國地圖。這套地圖共七種,繪製在四塊木板的兩面,統稱為《放馬灘秦墓地圖》。   其中地形圖三幅,繪有山脈、河流、溝溪、關隘、道路、界域等,並標出各處地名。行政區域圖兩幅、物產區域圖和森林分布圖各一幅,各地之間裡程都標示了出來,顯示了秦國較高的地圖製作水平。所以,秦始皇剛統一中國後,便著手編制《秦地圖》。
  • 成都最著名的古寺,距今1400年歷史,堅持不收門票還免費送香
    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去美麗的成都旅行,對成都及其旅遊景點並不陌生。成都有很多考試,是比觀光地低的身高,幾乎沒有商業化的氣息。位於成都青羊區的文殊院就是其中之一。文殊院成立於隋朝大業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是成都最著名的古寺,也是長江上下遊四大善林的首領。
  • 成都首張軌道TOD地圖曝光,16個項目分布及詳細信息(附圖)
    小微 微成都 TOD,真的來了!今天,成都軌道集團發布首張TOD地圖,正式曝光首批16個TOD項目區域分布及項目特點。有人見縫插針地去健個身、美個容、理個髮,或是看本書、享受一杯茶。城市生活美學與消費場景多元可選,鮮活呈現。夜幕降臨,人流隨著地鐵聚集或散去,周邊的酒吧、咖啡館、健身會所熱鬧起來,屬於成都人的夜生活,開始了……川流不息的,是城市的奮鬥者,也是生活的享受者。
  • 老地圖告訴你重慶城300年變遷
    地圖被稱為「空間信息的載體」,城市地圖更能反應一個城市的變遷。清朝時期重慶城的地圖是什麼樣子?外國人筆下的重慶城地圖有什麼不同?第一艘外國人的機帆船開進重慶是什麼時候?今天的朝天門真叫「朝天門」嗎?今(17)日,《地圖上的重慶》城市形象展在解放碑步行街開幕。此次精選的這19張地圖,為公眾串起了最近三百年重慶城市的成長史。
  • 因商而立 探索成都商業25年變遷史
    2300多年的商業歷史文化,孕育了成都休閒之都、消費中心的深厚底蘊,同時塑造了成都「耍都」的鮮明特質,為這座城市的商業不斷發展輸送了原動力,吸引著眾多開發商爭相進駐。     龍湖天街·三千集   商業格局重新洗牌   消費也能很有趣   2012年,是註定要寫入成都商業地產發展變遷史的一年
  • 河南信陽城陽城址18號楚墓出土2300多年前寶劍 猶帶寒光
    河南信陽城陽城址18號楚墓出土2300多年前寶劍 猶帶寒光河南信陽城陽城址18號楚墓出土2300多年前寶劍 猶帶寒光(2)  備受矚目的信陽城陽城址18號戰國楚墓發掘在歲末年初取得新進展,內棺2016年12月30日被打開後發現一把古劍,雖然劍鞘沾滿泥土,但當它被小心翼翼地拔開後立刻顯出凜凜寒光,跨越2000多年仍然鋥亮無比,十分鋒利,讓現場考古人員無比震撼。這段只有短短12秒的「亮劍」視頻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發布後,迅速引發關注,截至1月2日下午5時,視頻播放已近900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