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仍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收入近6千元

2020-12-20 騰訊網

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陳伯達

提到人民公社,人們首先會想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蕭條場景,在物質匱乏、百廢待興的場景下,國家為了刺激經濟發展,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當時施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經濟制度下幾乎人人平等、平均分配,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在平均主義中勞作奮鬥。

1.「最後的人民公社」為何會存在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集體經濟愈發不適應時代潮流,它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而全國設立的人民公社也隨後退出歷史舞臺,在各行各業迅速崛起的環境中,人民公社已不符合大眾的財富觀。

無論是包產到戶的田地分配製度,還是多勞多得的從業制度,很多人都不願意遵照平均分配方式工作生活。

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時至今日,我國依然有一個人民公社,這個人民公社社民依然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當地人民的均收入是6000元以上,這個最後的人民公社在哪裡?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有著怎樣的特色?

它就是河北晉州市周家莊鄉,被稱為「最後的人民公社」是我國唯一一個保留鄉鎮制度的公社,這個公社曾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創造了很多令人震驚的奇蹟。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周家莊鎮公社的發展史:周家莊在1949年創辦了互助組1952年建立了合作社19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從一九1952年開始,周家莊始終是形變本不變,他們始終堅持集體統一經營體制

這種制度並非是國家的強制要求,而是村民們的強烈意願,全國在提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周家莊的村民集體反對,他們希望依然能夠沿用人民公社的集體制度在上級領導的考察合格後,周家莊便以公社的形式經營至今。

2.人民公社如何立足時下社會?

公社以集體模式運營,很多人懷疑他們內部的分工運行,在物慾橫流、利益至上的現代社會中,分配不均勢必會引發一系列爭執,利息面前,人心是最容易產生變化,周家莊的人幸福感指數如何?

在周家莊實地考察後,很多人會發現:他們當地人的幸福指數是極高的,有種大同社會的錯覺。

首先來看一下它的運行模式:他們依然也是多勞多得記工分的形式,並非會出現有人「混吃混喝、不勞而獲」的現象。

如果有人好逸惡勞、想要不勞而獲,不僅會受到社民的唾棄,也會分不到工糧,周家莊雖然領土較小,但它的村風是極為淳樸規則的。

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發所長、集體工作,在不斷的探索中,周家莊的農業發展模式多種多樣,符合潮流。

3.開發多種行業,創造收入奇蹟

2007年,周家莊鄉第九生產隊根據市場經濟需求開發了觀光採摘園,這項綠色有機的旅遊行業為當地收入增加了四千萬

而如今的這個旅遊景業在河北省內外備受旅客的歡迎,這片採摘園內大多是綠色農作物,在追求環保綠色的現代社會中,這片採摘園應運而生,成為了眾人為之青睞的綠色基地。

其次便是專業基地,這四個專業基地為當地的農民帶來了不菲收入,比如一萬畝的優質小麥繁育,這些小麥產量高、質量好,利潤空間極大;3000畝的鴨梨1000畝的高檔苗木4000畝的紅地球葡萄

這四個專業基地有水果種植、有樹木培養、有農作物涵蓋面廣,收益率高。不得不說,當地人的投資眼光還是較為長遠的。

4.工業發達,多方發展

接著便是工業,當地人在秉承綠色環保的前提下建造了紙箱廠閥門廠塑膠廠等工廠。這些工廠走出去後,為當地農民帶來了不菲收益。

小結:

除了經濟上的發展外,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娛樂設施也較為完善,像圖書館、養老院、電影院、活動室等娛樂設施應有盡有,極大滿足了當地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追求

當地人民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6000元,也難怪很多人說走到周莊村鄉公社時,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在忙於奔波、苦於生計的現代社會中,這種經營模式非常難得,你覺得周家莊公社人的生活模式值得認可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近6000元
    在這個鄉,人均收入達到每人6000元,村民關係融洽,百姓安居樂業。這裡是周家莊鄉。而周家莊為何直到現在還堅持人民公社體制?自1952年國家號召發展合作社以來,周家莊鄉始終堅持集體統一經營。制度從未改變。它已有68年的歷史,而我國其他地區的人民公社在1982年基本解體。在市場的帶動下,周家莊鄉各生產隊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畜牧業。工業上還興辦了閥門廠,彩色膠印廠,建築公司,紙箱廠等10多家集體企業。
  • 中國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以上
    一、周家莊鄉在市場經濟改革中的「特立獨行」早在1958年,我國的第一個人民公社便得以建立,從此,長達20多年裡,國內大多農村經濟形式都是由人民公社形式展開的,而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對於人民公社的了解也僅僅局限在字面上,其實,人民公社就是一個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
  • 周家莊: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社員人均收入高達14104元
    上世紀50年代,為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人民公社」就應運而生了。1958年7月1日,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正式成立,由河南省委書記和工作組一起,在總結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初步制定了人民公社的一些規章制度,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財產轉為人民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分配。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說起人民公社,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遙遠而且陌生。畢竟,人民公社已經被取消快四十年了。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這一切,還得從這個人民公社的歷史和發展說起。人民公社的背景這個存續到今天的人民公社,被叫做周家莊鄉。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餘秋雨 說起人民公社,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遙遠而且陌生。畢竟,人民公社已經被取消快四十年了。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
  • 現代唯一一個公社制度的村莊,62年來堅持記工分,人均收入超六千
    秉持著對人人平等、平均分配的美好追求,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在平均主義中勞作奮鬥。那為何人民公社最後卻崩潰了?原因很簡單,連沒讀過書的老大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財富觀正在重塑,絕對的平均分配已經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期望。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經濟,村裡一切都免費共用!
    據說我們國家土地遼闊,景點非常多,每個省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象都很多,眾所周知,我國有人民公社化,有實施集體經濟的時期,那個時期大家團結起來發展經濟,是村鎮單位,但隨著我國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逐漸被淘汰,我國最後實施人民公社的地方 今天的小編會帶你去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
  • 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且分口糧,平均每人收入五千以上
    對人民公社來說,領導最初的設想是好的,把它發展成為一個農業合作和工業合作並舉的基層組織單位,大家一起努力。由於當時我國市場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這場運動逐漸失去控制,出現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最後,實踐經驗告訴人們,人民公社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1982年以來,人民公社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相反,農村普遍實行分田入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人均收入過萬元,為何周家莊鄉發展這麼好
    而就在此時,在河北的周家莊鄉,又有一群農民聚在一起,他們對於先前的集體經濟充滿信心與熱愛,於是同樣以按手印的方式決心將他們所信仰的人民公社制度捍衛到底。30多年過去了,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我國各地的農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發展。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堅持著原本人民公社制度的周家莊鄉同樣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甚至要比大部分經過改革的村莊發展得更好。
  • 周家莊鄉: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向社會展示純粹的共產主義
    面對國民們的困難,國家根據國情提出了農村人民公社的理想概念。當時的想法是讓人民更加富足,要將人民公社打造成一個不僅可以發展農業也能發展工業的還處於基層的組織單位。如此,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1958年的時候正式設立。適應發展,表態統一。
  • 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存在不意味著值得推廣
    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地上仍保留著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周家莊人民公社,在這個已有58年歷史的人民公社裡,一切勞動由隊長分配,絕大多數社員依賴集體計劃經濟生活,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一分配收入,仿佛30年前中國每一個最普通鄉村一樣。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
    從歷史角度來看,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大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在它存續期間對於我國的發展亦是有利有弊,雖然最後並未能在我國發展之中路留存,但同樣為我國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 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人均純收入5000以上
    從1958年到1982年間,人民公社從產生到一步步走向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變。當人民公社化運動進行到高潮階段的時候,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在政社分設中逐步淡出歷史的帷幕之中。談起人民公社就不得不提起一個特殊存在,它現如今還保留著人民公社般的生產模式,雖然少被人提及卻有著與別處不同的一番新天地,它就是周家莊。
  • 我國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周家莊鄉「最後的人民公社」
    它位於河北省晉州市中部,石家莊市以西50公裡處,是中國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被稱為「最後的人民公社」。1949年,周家莊鎮成立互助小組,1952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工農業合作社。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樣樣免費!村民今富得流油
    喜歡旅遊的朋友們應該都對中國的人文歷史有一定了解吧,那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聽說過「人民公社」制度呢?人民公社是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一種將農業與工業結合的一種形式,其實就是我們了解到基層人民代表大會。
  •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生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也越來越享受生活,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行也逐漸成為人們享受的一種方式,在大小假日,人們選擇旅行,走向世界 大家不知道吧, 這是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礎組織單位
  • 河北最後「人民公社」難改頹勢 老支書得抑鬱症
    、集體勞動這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村領導是一位91歲的老支書,老支書曾帶著大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現在村民們經常鑽空子,拔草的時候,不連根拔怕下次不能再拔,農活時記了工,就一鬨而散,老支書看著這一切很難過。
  • 河北最後「人民公社」難改頹勢 老支書得抑鬱症[組圖]
    6月23日下午,呂家莊村第六生產隊組織噴除草劑,當天參加集體勞動的女社員有30多人 近60年裡,高能權一直是這個村莊的最高領導人。那一年,當「包產到戶」的浪潮席捲全國的時候,這個隸屬於河北省晉縣(今晉州市)東卓宿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並沒有把地分了。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老支書都說:「分了不沾(方言,指不行)。」所以,如今只要走進呂家莊村,人們就會發現,工分、口糧和集體勞動這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至今仍是這裡5558名社員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裡從生產工具到騾馬牲口都歸集體所有。
  • 探訪陝西後寨:最後「人民公社」路在何方?(圖)
    探訪陝西戶縣後寨:最後的「人民公社」路在何方?(組圖)  對後寨村命運的關注具有裡程碑意義。  村子後面是一大片整整齊齊的土地,後寨村第五生產隊的白紅利副隊長帶領著十幾位村民在種小麥,兩臺播種機不緊不慢地工作著,年紀大的老人坐在農具上休息,幾名婦女手拿-頭正在翻地,有說有笑的樣子顯得很輕鬆——  「一般輕鬆的活都會安排給婦女和老人幹,我們是大集體,只要你來就給你記工分,不願來也無所謂。」
  • 「人民公社」始末!
    1958年6月底7月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在鄭州主持召開冀、魯、豫、陝和北京市農業協作會議,他在會議的總結中,講到了農業合作社的變革問題。他說:「像遂平縣衛星社已經不是農業合作社,而是共產主義公社。」 信陽的同志回去傳達後,地委根據《紅旗》雜誌兩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關於辦大公社的指示和譚震林談話的精神,進行了討論和研究,認為合併後的大社,實際上已構成人民公社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