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陳伯達
提到人民公社,人們首先會想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蕭條場景,在物質匱乏、百廢待興的場景下,國家為了刺激經濟發展,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當時施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經濟制度下幾乎人人平等、平均分配,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在平均主義中勞作奮鬥。
1.「最後的人民公社」為何會存在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集體經濟愈發不適應時代潮流,它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而全國設立的人民公社也隨後退出歷史舞臺,在各行各業迅速崛起的環境中,人民公社已不符合大眾的財富觀。
無論是包產到戶的田地分配製度,還是多勞多得的從業制度,很多人都不願意遵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工作生活。
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時至今日,我國依然有一個人民公社,這個人民公社社民依然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當地人民的均收入是6000元以上,這個最後的人民公社在哪裡?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有著怎樣的特色?
它就是河北晉州市周家莊鄉,被稱為「最後的人民公社」,是我國唯一一個保留鄉鎮制度的公社,這個公社曾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創造了很多令人震驚的奇蹟。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周家莊鎮公社的發展史:周家莊在1949年創辦了互助組;1952年建立了合作社;19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從一九1952年開始,周家莊始終是形變本不變,他們始終堅持集體統一經營體制。
這種制度並非是國家的強制要求,而是村民們的強烈意願,全國在提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周家莊的村民集體反對,他們希望依然能夠沿用人民公社的集體制度。在上級領導的考察合格後,周家莊便以公社的形式經營至今。
2.人民公社如何立足時下社會?
公社以集體模式運營,很多人懷疑他們內部的分工運行,在物慾橫流、利益至上的現代社會中,分配不均勢必會引發一系列爭執,利息面前,人心是最容易產生變化,周家莊的人幸福感指數如何?
在周家莊實地考察後,很多人會發現:他們當地人的幸福指數是極高的,有種大同社會的錯覺。
首先來看一下它的運行模式:他們依然也是多勞多得記工分的形式,並非會出現有人「混吃混喝、不勞而獲」的現象。
如果有人好逸惡勞、想要不勞而獲,不僅會受到社民的唾棄,也會分不到工糧,周家莊雖然領土較小,但它的村風是極為淳樸規則的。
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發所長、集體工作,在不斷的探索中,周家莊的農業發展模式多種多樣,符合潮流。
3.開發多種行業,創造收入奇蹟
2007年,周家莊鄉第九生產隊根據市場經濟需求開發了觀光採摘園,這項綠色有機的旅遊行業為當地收入增加了四千萬。
而如今的這個旅遊景業在河北省內外備受旅客的歡迎,這片採摘園內大多是綠色農作物,在追求環保綠色的現代社會中,這片採摘園應運而生,成為了眾人為之青睞的綠色基地。
其次便是專業基地,這四個專業基地為當地的農民帶來了不菲收入,比如一萬畝的優質小麥繁育,這些小麥產量高、質量好,利潤空間極大;3000畝的鴨梨;1000畝的高檔苗木;4000畝的紅地球葡萄。
這四個專業基地有水果種植、有樹木培養、有農作物,涵蓋面廣,收益率高。不得不說,當地人的投資眼光還是較為長遠的。
4.工業發達,多方發展
接著便是工業,當地人在秉承綠色環保的前提下建造了紙箱廠、閥門廠、塑膠廠等工廠。這些工廠走出去後,為當地農民帶來了不菲收益。
小結:
除了經濟上的發展外,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娛樂設施也較為完善,像圖書館、養老院、電影院、活動室等娛樂設施應有盡有,極大滿足了當地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追求。
當地人民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6000元,也難怪很多人說走到周莊村鄉公社時,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在忙於奔波、苦於生計的現代社會中,這種經營模式非常難得,你覺得周家莊公社人的生活模式值得認可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