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構想出了這麼一個理想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陶淵明受其影響,筆下虛構出一個身處世外桃源之國。可能是基於幾千年的田園耕種文化影響,直至如今,人們對于田園文化:那種喧囂中的寧靜,浮華裡的淡泊,依舊嚮往不已。
關於理想國,古往今來有無數思想家都曾試圖描繪它的存在。因為無力改變社會的黑暗,便只能逃避到精神世界中,以與現實相對立的理想國來麻痺自己。然而馬克思所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卻與這些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構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在我國近代,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願望,也做出了種種嘗試。
01
老一輩的人,估計都還記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人民公社。秉持著對人人平等、平均分配的美好追求,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在平均主義中勞作奮鬥。那為何人民公社最後卻崩潰了?原因很簡單,連沒讀過書的老大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財富觀正在重塑,絕對的平均分配已經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期望。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勤勞的,他們不計成本付出體力,只為了多吃一口飯。而平均分配給了偷奸耍滑者最好的庇護,長此以往本身勤勞的人也會失去動力。於是人民公社制度後續乏力,包產到戶的田地分配製度卻開始興起,多勞多得的從業制度成為社會主流。
距離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徹底取消,至今為止已經36年了。然而卻有一個村莊,成為了我國現代唯一一個沿用公社制度的村莊,62年來一直堅持記工分。它坐落於河北晉州市周家莊鄉,被稱為「最後的人民公社」。
02
先簡單回顧一下周家莊鄉公社的發展史:1949年,周家莊創辦了互助組;1952年,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從1952年至今,周家莊始終堅持集體統一經營體制。
而周家莊鄉之所以保存了人民公社,並非出自國家的意志,而是出自當地村民的意願。上級領導得知此事,因考察合格後,便批准了他們保留人民公社的要求。前文提到的公社的弊病,在周家莊卻早已解決:他們依然採取記工分的形式,卻更支持多勞多得。好逸惡勞、想要不勞而獲者,不僅分不到公糧,還會遭到全體村民的嫌棄。因此,在周家莊鄉的人民公社裡,人人都有著不同分工,各司其職、各展所長,並且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出了多種經營模式。在此背景下,周家莊鄉的幸福指數極高。
03
隨著社會的發展,第三產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重逐步增加,旅遊業的發達更是時代進步的象徵。正是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周家莊也開發出了觀光採摘園,從2007年至今,為當地創收4000萬人民幣。此外,周家莊鄉還設置了4個專業基地:葡萄、鴨梨、小麥、高檔苗木,涵蓋面廣,收益率高。從側面反映出當地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長遠戰略目標。
除農業外,當地的工業也頗為發達。當地人同樣秉持著綠色發展的基調建造了紙箱廠、閥門廠、塑膠廠等工業工廠。這些工廠順利地「走出去」了,也為村民帶回了豐厚的資金回報。
除了經濟發展,當地人也同樣重視精神建設。當地的娛樂設施完善,圖書館、養老院、電影院、活動室應有盡有。如今周家莊的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某種意義上,也算實現了經濟繁榮文化富足的「理想國」構想。
結語
便如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所說的一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想國並非一定不能實現,但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想要毫不付出、毫無犧牲就建立起一個理想國無異痴人說夢,若非周家莊人的堅持和合理耕耘,人民公社制度也不能被保留至今,也不會有如今這麼好的發展。
參考資料:
《道德經》
《冬夜讀書示子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