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唯一一個公社制度的村莊,62年來堅持記工分,人均收入超六千

2020-12-20 趣觀歷史

引言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構想出了這麼一個理想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陶淵明受其影響,筆下虛構出一個身處世外桃源之國。可能是基於幾千年的田園耕種文化影響,直至如今,人們對于田園文化:那種喧囂中的寧靜,浮華裡的淡泊,依舊嚮往不已。

關於理想國,古往今來有無數思想家都曾試圖描繪它的存在。因為無力改變社會的黑暗,便只能逃避到精神世界中,以與現實相對立的理想國來麻痺自己。然而馬克思所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卻與這些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構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在我國近代,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願望,也做出了種種嘗試。

▲馬克思舊照

01

老一輩的人,估計都還記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人民公社。秉持著對人人平等、平均分配的美好追求,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在平均主義中勞作奮鬥。那為何人民公社最後卻崩潰了?原因很簡單,連沒讀過書的老大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財富觀正在重塑,絕對的平均分配已經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期望。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勤勞的,他們不計成本付出體力,只為了多吃一口飯。而平均分配給了偷奸耍滑者最好的庇護,長此以往本身勤勞的人也會失去動力。於是人民公社制度後續乏力,包產到戶的田地分配製度卻開始興起,多勞多得的從業制度成為社會主流。

▲70年代人民公社宣傳畫

距離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徹底取消,至今為止已經36年了。然而卻有一個村莊,成為了我國現代唯一一個沿用公社制度的村莊,62年來一直堅持記工分。它坐落於河北晉州市周家莊鄉,被稱為「最後的人民公社」。

02

先簡單回顧一下周家莊鄉公社的發展史:1949年,周家莊創辦了互助組;1952年,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從1952年至今,周家莊始終堅持集體統一經營體制。

▲周家莊鄉照片

而周家莊鄉之所以保存了人民公社,並非出自國家的意志,而是出自當地村民的意願。上級領導得知此事,因考察合格後,便批准了他們保留人民公社的要求。前文提到的公社的弊病,在周家莊卻早已解決:他們依然採取記工分的形式,卻更支持多勞多得。好逸惡勞、想要不勞而獲者,不僅分不到公糧,還會遭到全體村民的嫌棄。因此,在周家莊鄉的人民公社裡,人人都有著不同分工,各司其職、各展所長,並且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出了多種經營模式。在此背景下,周家莊鄉的幸福指數極高。

03

隨著社會的發展,第三產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重逐步增加,旅遊業的發達更是時代進步的象徵。正是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周家莊也開發出了觀光採摘園,從2007年至今,為當地創收4000萬人民幣。此外,周家莊鄉還設置了4個專業基地:葡萄、鴨梨、小麥、高檔苗木,涵蓋面廣,收益率高。從側面反映出當地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長遠戰略目標。

▲周家莊鄉的梨園

除農業外,當地的工業也頗為發達。當地人同樣秉持著綠色發展的基調建造了紙箱廠、閥門廠、塑膠廠等工業工廠。這些工廠順利地「走出去」了,也為村民帶回了豐厚的資金回報。

除了經濟發展,當地人也同樣重視精神建設。當地的娛樂設施完善,圖書館、養老院、電影院、活動室應有盡有。如今周家莊的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某種意義上,也算實現了經濟繁榮文化富足的「理想國」構想。

▲周家莊鄉的街景

結語

便如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所說的一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想國並非一定不能實現,但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想要毫不付出、毫無犧牲就建立起一個理想國無異痴人說夢,若非周家莊人的堅持和合理耕耘,人民公社制度也不能被保留至今,也不會有如今這麼好的發展。

參考資料:

《道德經》

《冬夜讀書示子聿》

相關焦點

  • 中國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以上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有關於民生,只要民心所向,人們心中的好日子總會在大家的努力下實現。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興盛,在1982年起,人民公社這種經濟形勢開始逐步被取締,在眾多民眾看來,更為自由的分田到戶制度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相對比集體經濟形式更會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而政府也發現,選擇這樣的經濟形式更是會有效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仍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收入近6千元
    當時施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經濟制度下幾乎人人平等、平均分配,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 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時至今日,我國依然有一個人民公社,這個人民公社社民依然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當地人民的均收入是6000
  • 周家莊: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社員人均收入高達14104元
    上世紀50年代,為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人民公社」就應運而生了。1958年7月1日,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正式成立,由河南省委書記和工作組一起,在總結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初步制定了人民公社的一些規章制度,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財產轉為人民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分配。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這一切,還得從這個人民公社的歷史和發展說起。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這一切,還得從這個人民公社的歷史和發展說起。
  • 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且分口糧,平均每人收入五千以上
    對於新世紀的年輕人來說,人民公社是一個遙遠的過去,因為它不符合生產的基本規律,逐漸被時代淘汰,退出歷史舞臺。說起周家莊,大家一定聽說過。事實上,周家莊仍然保持著人民公社的社會生產方式,也是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歷史淵源如果要談周家莊鄉,那麼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人民公社。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歷過探索期的老一輩人來說,人民公社實施的時候應該記憶猶新。
  • 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存在不意味著值得推廣
    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地上仍保留著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周家莊人民公社,在這個已有58年歷史的人民公社裡,一切勞動由隊長分配,絕大多數社員依賴集體計劃經濟生活,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一分配收入,仿佛30年前中國每一個最普通鄉村一樣。
  • 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近6000元
    在中國,還有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仍然延續著人民公社的生產方式。在這個鄉,人均收入達到每人6000元,村民關係融洽,百姓安居樂業。這裡是周家莊鄉。而周家莊為何直到現在還堅持人民公社體制?自1952年國家號召發展合作社以來,周家莊鄉始終堅持集體統一經營。制度從未改變。它已有68年的歷史,而我國其他地區的人民公社在1982年基本解體。在市場的帶動下,周家莊鄉各生產隊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畜牧業。工業上還興辦了閥門廠,彩色膠印廠,建築公司,紙箱廠等10多家集體企業。
  • 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人均收入過萬元,為何周家莊鄉發展這麼好
    而就在此時,在河北的周家莊鄉,又有一群農民聚在一起,他們對於先前的集體經濟充滿信心與熱愛,於是同樣以按手印的方式決心將他們所信仰的人民公社制度捍衛到底。30多年過去了,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我國各地的農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發展。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堅持著原本人民公社制度的周家莊鄉同樣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甚至要比大部分經過改革的村莊發展得更好。
  • 福祥村尋「福」記——黑土地一個村莊的發展「簡史」
    (老照片翻拍)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謝銳佳、鄒大鵬、王建)7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福祥村尋「福」記——黑土地一個村莊的發展「簡史」》的報導。這是一個「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福祥村不靠城不靠鎮,不靠山不靠水,放在廣袤的東北三江平原上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屯。一個「四不靠」的普通村,何以能變成興旺宜居的「福祥」村?
  • 周家莊鄉: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向社會展示純粹的共產主義
    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地球人類的天然氧吧。人民公社的發展政策對於現階段的大多數人來說,它是距離遙遠的歷史過往。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人都處於一個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的狀態。為了改善此種狀態,就決定在農村裡施行人民公社的制度。
  • 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面積相當於一個縣 唯一一次參戰輸給了中國
    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面積相當於一個縣 唯一一次參戰輸給了中國 說起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我想很多人會想起美國。如果算整體GDP,美國的確是世界第一。但是算人均GDP的話,這個不起眼的小國遠超美國。
  • 村莊變遷記
    五臺鄉供銷社屬於舊司公社供銷社的一個分社,有線廣播也是從舊司方向過來,村民趕場(趕集)也是以舊司和五臺為主,偶爾會去漫水趕集。早年五臺沒有通公路,主要是受制於一個叫深彎的地方,這裡懸崖絕壁,山勢陡峭,人畜難以逾越,顧名思義叫攔馬山,但我更願意稱之為南馬山,算是寄託我的超然情懷,放馬南山。
  • 我國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周家莊鄉「最後的人民公社」
    它位於河北省晉州市中部,石家莊市以西50公裡處,是中國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被稱為「最後的人民公社」。1949年,周家莊鎮成立互助小組,1952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工農業合作社。
  • 滄州市人民醫院成全市省級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樣板唯一獲評單位
    12月22日,省醫改辦通報了「2020年度省級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樣板」名單,其中滄州市人民醫院獲評,成為全市唯一獲得命名的醫院。近年來,滄州市人民醫院堅持以建立符合實際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抓手,以人民群眾健康為中心,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目標,在全院上下深入開展預算績效聯動、數據管理、基層黨建「三大行動」,實現了醫院精細化管理、科學化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長足發展,讓群眾就醫更便捷、更舒心。
  • 打破「一夫一妻制」的村莊,全村只有22戶,風景卻美成了畫
    然而,還是有一些落後的地方,仍然堅持這種習俗。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由於法律的限制,我們只能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是中國有一個地方,一直實行一女二夫制,這個村子裡只有22戶人家,一度被稱為世外桃源。說到底,這樣一家人的勞力就會增加,家庭的收入也會增加,所以這裡的人都很滿意這個制度,當然,他們也會規定有妻子相伴的時間,而且從不因此而發生矛盾。一般情況下,他們的妻子都會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如果有一個丈夫來住,就會在妻子的門前留下一個信物,但是其他的兄弟看見了,也就明白了。
  • 斯巴達的「平等人公社」
    斯巴達是由一位名叫來庫古的領袖建立,他建立了法律,創立了斯巴達的制度。來庫古從阿波羅神諭中的得到啟發,宣稱自己按照神的旨意進行改革頒布了《大瑞特拉》神諭。神諭中要求為宙斯和雅典娜女神建立神廟,要將現在的部落組織進行重組將原來的氏族取消由國家控制民眾的戶籍。
  • 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人均純收入5000以上
    但它的餘熱還影響著一個小村莊。從1958年到1982年間,人民公社從產生到一步步走向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變。當人民公社化運動進行到高潮階段的時候,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在政社分設中逐步淡出歷史的帷幕之中。
  • 話說冀州|一個有故事的村莊——松籬村
    話 說 冀 州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有一個只有300多戶人家的村莊,這個村莊有很多動人故事,它就是如今的徐家莊鄉松籬村。近現代故事:50年代,是冀縣「社會主義建設『五面紅旗』」之一、六七十年代的尤其在發展副業和興水利打機井方面,一直是全縣先進、全公社(今鄉鎮)最好。從60年代末開始,大力開展副業生產,先後建立了橡膠廠、軋膠廠、電器開關廠、跌落保險廠等企業,年收入40多萬元,當時為全公社20個村之首。
  •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生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也越來越享受生活,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行也逐漸成為人們享受的一種方式,在大小假日,人們選擇旅行,走向世界 大家不知道吧, 這是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礎組織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