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近6000元

2020-12-20 浮雲亦雨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178字,閱讀約5分鐘

人民公社對年輕人來說,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它承載了老一輩人的許多記憶。從實際意義上說,「人民公社」就是現在的鄉鎮政府組織,基本上是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工農建設,主要是以農支農。

從1958年到1982年,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這一重大舉措,國家實現了大躍進。在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變臉的情況下,中國人民以頑強的精神激發出超強的創造力。

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以農養工,科研,工業與各行各業齊頭並進。空前的人民大團結出現了。大家忘我工作,學習,生產上互相幫助。這是人民公社特有的時代情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精神永遠在心中。一時間,備受關注的明星村比比皆是,人們爭相學習,共渡難關。

也許大多數人認為人民公社已經完全成為過去式了。其實不然。在中國,還有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仍然延續著人民公社的生產方式。

在這個鄉,人均收入達到每人6000元,村民關係融洽,百姓安居樂業。這裡是周家莊鄉。而周家莊為何直到現在還堅持人民公社體制?

0101、全國改革仍堅持人民公社體制

周家莊鄉位於河北省錦州市中部,下轄6個自然村。這裡民風淳樸,風景宜人。

自1952年國家號召發展合作社以來,周家莊鄉始終堅持集體統一經營。制度從未改變。它已有68年的歷史,而我國其他地區的人民公社在1982年基本解體。

在市場的帶動下,周家莊鄉各生產隊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畜牧業。工業上還興辦了閥門廠,彩色膠印廠,建築公司,紙箱廠等10多家集體企業。建築,綠化也統一實施了高標準規劃設計,儼然世外桃源。

自從實行人民公社制度以來,周家莊鄉就規定,幹多少活,就得多少分,而不是只要下班,幹多幹少就得一樣分。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規定,周家莊鄉的村民越來越活躍,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人民公社的好處。

因此,1982年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時,村民討論是否分田時,絕大多數社員都不願意分田到戶,從而將這種生產方式保留至今。

周家莊鄉對旅遊業還是很重視的。全鄉所有街道都進行了水泥硬化,進行了綠化,打造了周家莊品牌,開發建設了具有周家莊特色的各類旅遊項目。

現在,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周家莊,想看看在「人民公社」的集體生活下,人們是如何安居樂業,如何生活的。更吸引遊客的當然是這裡舒適的環境和生活條件。

二是福利制度改善村民生活無後顧之憂。

有網友稱周家莊鄉為「社會主義下的共產鄉」,源於村裡生活水平之高。多年來,周家莊鄉的婦女一直不願嫁到外地,而外村的男子一心想加入周家莊鄉。由此可見,在周家莊鄉生活,是多少人的夢想。

從人民公社發展之初到現在,周家莊鄉人均收入在全國鄉鎮中一直名列前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半,這離不開好政策,好領導。

在這裡,無論是男女老少,老弱病殘,還是孤身一人,都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享受健康的精神寄託。因此,有人說這裡是「共產鄉」。

除了各種生活設施,生活補貼也很完善。包括供水,就學,用電,合作醫療,老年人,殘疾人,住房保障服務,生活困難救助等方面都有福利政策。

這裡街道乾淨,天空湛藍,房屋統一規劃,二層小洋樓宛如別墅,各種生活娛樂設施完善,各區域管理有條不紊。試想,誰會不喜歡這樣的家鄉呢?

0202、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說是「人民公社」體制,但與舊體制不同。周家莊鄉的成功,源於不間斷的改革,源於不懼與時俱進。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發展理念,是周家莊鄉長遠發展的關鍵。

目前在各個劇組,成員們的工作都有很高的水準。如果通過驗收,就成功驗收,並記錄他們的工作積分。如果不及格,他們的工分將被扣除。

大家一定都知道,工分代表收入,所以成員們更加努力地工作,爭相以更高的標準完成自己的工作。更高的操作標準也是確保進展的先決條件。只有高標準,才能取得高成效。

正是因為大家的共同努力,平均收入高達6000元。當然,除去了村民用水,用電,上學等日常開支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村民的實際平均收入高於6000元。

而且,現在的周家莊村民也不是大同社會。村民們各有自己的私有財產。人民公社從不幹涉私有財產。這讓村民的工作更有意義,大家的幹勁只會越來越足。

現在也有一部分人選擇自由發展民營經濟,收入自由支配。新興民營經濟的出現,也激發了村民的生活熱情,讓周家莊鄉有了更多的可能,村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可謂是雙贏。

摘要:

周家莊鄉的成功離不開優秀的帶頭人。難得的是,每一位領導都能把村民放在第一位,懂得變通,進退由大環境決定。沒有固守小環境,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對周家莊鄉人來說,真是幸運。

最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領導,正是以這樣的高瞻遠矚和真知灼見,帶領周家莊鄉人民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從一窮二白到全國先進鄉鎮。才有了周家莊這座富庶的「全國文明村鎮」。

周家莊鄉先後為全社社員落實11項福利保障,多次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周家莊鄉被稱為「半個世紀前農業集體的活寶典」。這離不開鄉鎮領導先進的領導作風。與時俱進是每個時代發展的必要前提。社員人均收入超過6000,看似有點微不足道,但這一水平比同城其他鄉鎮高出三分之一以上,比全國農民人均收入高出一半左右。那不是很棒嗎?。

這裡是《浮雲亦雨》,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相關焦點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仍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收入近6千元
    當時施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經濟制度下幾乎人人平等、平均分配,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最後的人民公社」為何會存在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集體經濟愈發不適應時代潮流,它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而全國設立的人民公社也隨後退出歷史舞臺,在各行各業迅速崛起的環境中,人民公社已不符合大眾的財富觀。
  • 周家莊: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社員人均收入高達14104元
    但在如今,位於我國河北省,距石家莊市50公裡的晉州市,仍保留著「最後的人民公社」,它就是周家莊鄉,它是我國唯一一座保留當初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該鄉鎮自1952年起,就一直保留著集體統一經營的體制,到現在,已有68年的歷史。
  • 中國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以上
    周家莊鄉是中國目前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經濟體,而在其中的人們依舊遵從記工分、分口糧的生產方式,可周家莊鄉目前的經濟發展卻是領先於當地其他農業經濟體的,這不得不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曾經中國普遍存在的人民公社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先進性。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
    自1958年夏季我國人民公社運動開始,並且在短時間內全國範圍農村實現了公社化。 人民公社制度的本質,便在於近乎徹底摒除私有制,將所有生產資料公有化,並且勞動過程接受組織統一指派,勞動成功亦是統一分配,包括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亦有組織統一提供,而人民通過勞動表現獲得工分去進行兌換等。
  • 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且分口糧,平均每人收入五千以上
    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於1958年7月1日。因為初期發展效果好,短短一個月,人民公社幾乎遍布全國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如火如荼。站起來。對人民公社來說,領導最初的設想是好的,把它發展成為一個農業合作和工業合作並舉的基層組織單位,大家一起努力。由於當時我國市場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這場運動逐漸失去控制,出現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
  • 現代唯一一個公社制度的村莊,62年來堅持記工分,人均收入超六千
    秉持著對人人平等、平均分配的美好追求,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在平均主義中勞作奮鬥。那為何人民公社最後卻崩潰了?原因很簡單,連沒讀過書的老大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財富觀正在重塑,絕對的平均分配已經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期望。
  • 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存在不意味著值得推廣
    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地上仍保留著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周家莊人民公社,在這個已有58年歷史的人民公社裡,一切勞動由隊長分配,絕大多數社員依賴集體計劃經濟生活,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一分配收入,仿佛30年前中國每一個最普通鄉村一樣。
  • 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人均純收入5000以上
    從1958年到1982年間,人民公社從產生到一步步走向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變。當人民公社化運動進行到高潮階段的時候,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在政社分設中逐步淡出歷史的帷幕之中。談起人民公社就不得不提起一個特殊存在,它現如今還保留著人民公社般的生產模式,雖然少被人提及卻有著與別處不同的一番新天地,它就是周家莊。
  • 探訪陝西後寨:最後「人民公社」路在何方?(圖)
    村子後面是一大片整整齊齊的土地,後寨村第五生產隊的白紅利副隊長帶領著十幾位村民在種小麥,兩臺播種機不緊不慢地工作著,年紀大的老人坐在農具上休息,幾名婦女手拿-頭正在翻地,有說有笑的樣子顯得很輕鬆——  「一般輕鬆的活都會安排給婦女和老人幹,我們是大集體,只要你來就給你記工分,不願來也無所謂。」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說起人民公社,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遙遠而且陌生。畢竟,人民公社已經被取消快四十年了。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這一切,還得從這個人民公社的歷史和發展說起。人民公社的背景這個存續到今天的人民公社,被叫做周家莊鄉。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餘秋雨 說起人民公社,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遙遠而且陌生。畢竟,人民公社已經被取消快四十年了。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
  • 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人均收入過萬元,為何周家莊鄉發展這麼好
    這個周家莊鄉,是目前我國存在的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據統計,人們的人均收入可以達到14104元,已經超過萬元。那麼,是什麼讓周家莊鄉,在此前被證明不適用於現階段中國的集體經濟的模式下,走向發家致富的發展道路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是舉國上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眾所周知,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國原本貧窮的面貌,這使得周家莊鄉內部雖然依舊在實行人民公社的制度,但其早已不可避免地處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之下。換句話說,是改革開放帶動了周家莊鄉的發展。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村民幸福富裕
    在我們中國的發展歷程當中,曾有過這麼一種制度,人民公社!我想對於老一輩的人們來說,都不會對這種制度所感到陌生。當時,提出"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在1958年,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也出現了。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經濟,村裡一切都免費共用!
    據說我們國家土地遼闊,景點非常多,每個省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象都很多,眾所周知,我國有人民公社化,有實施集體經濟的時期,那個時期大家團結起來發展經濟,是村鎮單位,但隨著我國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逐漸被淘汰,我國最後實施人民公社的地方 今天的小編會帶你去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樣樣免費!村民今富得流油
    喜歡旅遊的朋友們應該都對中國的人文歷史有一定了解吧,那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聽說過「人民公社」制度呢?人民公社是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一種將農業與工業結合的一種形式,其實就是我們了解到基層人民代表大會。
  • 河北最後「人民公社」難改頹勢 老支書得抑鬱症
    、集體勞動這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村領導是一位91歲的老支書,老支書曾帶著大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現在村民們經常鑽空子,拔草的時候,不連根拔怕下次不能再拔,農活時記了工,就一鬨而散,老支書看著這一切很難過。
  • 河北最後「人民公社」難改頹勢 老支書得抑鬱症[組圖]
    那一年,當「包產到戶」的浪潮席捲全國的時候,這個隸屬於河北省晉縣(今晉州市)東卓宿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並沒有把地分了。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老支書都說:「分了不沾(方言,指不行)。」所以,如今只要走進呂家莊村,人們就會發現,工分、口糧和集體勞動這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至今仍是這裡5558名社員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裡從生產工具到騾馬牲口都歸集體所有。
  • 中國現存「人民公社」,仍是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此地在何處?
    不僅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但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的發展進程可以說是非常艱難的。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我國早期實行的是人民公社,但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這些政策逐漸開始被拋棄。但是,今天,我國還有一個地方在實行人民公社。
  •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生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也越來越享受生活,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行也逐漸成為人們享受的一種方式,在大小假日,人們選擇旅行,走向世界 大家不知道吧, 這是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礎組織單位
  • 周家莊鄉: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向社會展示純粹的共產主義
    面對國民們的困難,國家根據國情提出了農村人民公社的理想概念。當時的想法是讓人民更加富足,要將人民公社打造成一個不僅可以發展農業也能發展工業的還處於基層的組織單位。如此,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1958年的時候正式設立。適應發展,表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