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人民公社」,仍是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此地在何處?

2020-12-20 蘇四旅遊日記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779字,閱讀時間約2分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短短十幾年,國內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但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的發展進程可以說是非常艱難的。

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我國早期實行的是人民公社,但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這些政策逐漸開始被拋棄。但是,今天,我國還有一個地方在實行人民公社。小夥伴們是不是很好奇到底是哪個村子?下面就讓我們好好了解一下吧。這個村就是河北晉州周家莊鄉。

直到今天,這個村還在實行人民公社制度和集體主義。這個村也可以說是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因此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實際上,以前的人民公社始於1952年,實行20多年後才結束。而周家村是唯一一個至今延續了60多年的村。現在周家村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了。

這個村的村民可以說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據說,這個村的所有公共設施都是免費的,分配也是公平的。當地人很善良,沒有私心。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在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旅遊業火了,也讓當地人發現了旅遊業的商機,於是想要大力發展旅遊業,於是當地人開始種植大型果園。

每當果實成熟時,就會有大量的人來周家村採摘果實,周家村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如今的周家村還建起了圖書館,電影院和各種遊樂設施,村民可以隨意遊玩。今天的旅遊業也發展得很好。可以說,如今的周家村家家戶戶不愁吃,不愁穿,人人都住上了豪宅,讓人羨慕不已。

不知道小夥伴們對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發表你的看法!如果有喜歡本文的小夥伴,也歡迎收藏轉發。

這裡是《蘇四旅遊日記》下期更精彩,點關注不迷路!!!

比賽和打網球很相似。與勝過你對手的玩家競爭可以提高你的水平。

相關焦點

  • 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且分口糧,平均每人收入五千以上
    事實上,周家莊仍然保持著人民公社的社會生產方式,也是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歷史淵源如果要談周家莊鄉,那麼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人民公社。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歷過探索期的老一輩人來說,人民公社實施的時候應該記憶猶新。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想迅速趕上。其他國家的發展速度開始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過大家的深入討論,終於決定在農村發動一場人民社會運動。
  • 中國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以上
    在1949年的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經濟形式經過了幾次顛覆性的改革,而每一次的經濟改革的向死而生以及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才註定了如今中國經濟的騰飛,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國人付出著也深深收益著,與此同時,我們依舊見證了太多中國式經濟發展奇蹟。
  • 周家莊鄉: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向社會展示純粹的共產主義
    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地球人類的天然氧吧。人民公社的發展政策對於現階段的大多數人來說,它是距離遙遠的歷史過往。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人都處於一個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的狀態。為了改善此種狀態,就決定在農村裡施行人民公社的制度。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
    一、僅存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乃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整體結構下將工、農、商、學、兵共同結合的基層單位。自1958年夏季我國人民公社運動開始,並且在短時間內全國範圍農村實現了公社化。 人民公社制度的本質,便在於近乎徹底摒除私有制,將所有生產資料公有化,並且勞動過程接受組織統一指派,勞動成功亦是統一分配,包括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亦有組織統一提供,而人民通過勞動表現獲得工分去進行兌換等。
  • 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人均收入過萬元,為何周家莊鄉發展這麼好
    在1978年,位於我國安徽小崗村的18位農民聚集在一起,為本村改革事業共同按下了紅手印,自此揭開了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我國也踏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到了1982年,全國各地的農村基本都完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
  •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生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也越來越享受生活,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行也逐漸成為人們享受的一種方式,在大小假日,人們選擇旅行,走向世界 大家不知道吧, 這是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礎組織單位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樣樣免費!村民今富得流油
    喜歡旅遊的朋友們應該都對中國的人文歷史有一定了解吧,那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聽說過「人民公社」制度呢?人民公社是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一種將農業與工業結合的一種形式,其實就是我們了解到基層人民代表大會。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仍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收入近6千元
    當時施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經濟制度下幾乎人人平等、平均分配,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全國上下記工分、分口糧、統一分配「最後的人民公社」為何會存在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集體經濟愈發不適應時代潮流,它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而全國設立的人民公社也隨後退出歷史舞臺,在各行各業迅速崛起的環境中,人民公社已不符合大眾的財富觀。
  • 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近6000元
    從實際意義上說,「人民公社」就是現在的鄉鎮政府組織,基本上是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工農建設,主要是以農支農。從1958年到1982年,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這一重大舉措,國家實現了大躍進。在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變臉的情況下,中國人民以頑強的精神激發出超強的創造力。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以農養工,科研,工業與各行各業齊頭並進。
  • 關於人民公社的十八個問題
    七、收益分配方案要及早向群眾宣布人民公社收入和分配的比例,今年三月的鄭州會議已經有一個大體規定。最近各省各縣召開的幹部會議,反映出農民和生產隊的幹部不僅要求確定比例,而且要求確定公糧和統購的絕對數。這次上海會議已經把全國的公糧總數和分配給各省的絕對數(包括地方附加在內)定下來了,各省也要逐級分配下去,一直分配到公社和基層核算單位,並且及早向群眾宣布。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說起人民公社,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遙遠而且陌生。畢竟,人民公社已經被取消快四十年了。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這一切,還得從這個人民公社的歷史和發展說起。人民公社的背景這個存續到今天的人民公社,被叫做周家莊鄉。
  • 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
    ——餘秋雨 說起人民公社,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遙遠而且陌生。畢竟,人民公社已經被取消快四十年了。不過,在河北省石家莊附近,有一個面積為16多平方公裡的鄉鎮,這個鄉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殘留的人民公社。一般認為,人民公社全面取消是在1982年,距今已經38年了,而這個人民公社,歷經了38年的風雨,堅持到了如今。那麼,這個人民公社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得以堅持到如今?
  • 人民公社——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集體道路的偉大探索
    第三、人民公社既是經濟組織,又是行政管理組織,這種政社合一的組織形式與當時農村各個方面發展還比較落後的現實是相適應的。它機構精簡、人員少,公社機關吃工資的一般不過20人。而且幹部參加勞動,基本實現了統一、精簡、高效和勤政廉潔的要求。
  • 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存在不意味著值得推廣
    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地上仍保留著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周家莊人民公社,在這個已有58年歷史的人民公社裡,一切勞動由隊長分配,絕大多數社員依賴集體計劃經濟生活,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一分配收入,仿佛30年前中國每一個最普通鄉村一樣。
  • 毛澤東發現人民公社出亂子:搞不好可能成災難
    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同時,各地在分配上搞「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大辦公共食堂,實行農民生活集體化。一些地方還宣布人民公社為全民所有制,甚至進行短時間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試點,大有共產主義很快到來之勢。  毛澤東對於建立人民公社是充分肯定的,但也隱約感到公社化運動中存在一些問題。
  • 什麼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俗稱吃大鍋飯)在社會主義國家為過往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大陸屬於一種「政社合一」組織,分為「農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而以前者最為著名。農村人民公社屬於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即農村計劃經濟時代。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普遍存在的時期為1958年至1984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而解體,全部被鄉或鎮取代。
  • 「人民公社」始末!
    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公共財產轉為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分配實行工資制和口糧供給制相結合;總結了青年隊集體吃食堂的好處,推廣了公共食堂;同時成立了託兒所、幼兒園、敬老院、縫紉組;公社設立了農業、林業、畜牧、工交、糧食、供銷、衛生、武裝保衛等若干部或委員會,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鬥化、生活集體化。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村民幸福富裕
    在我們中國的發展歷程當中,曾有過這麼一種制度,人民公社!我想對於老一輩的人們來說,都不會對這種制度所感到陌生。當時,提出"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在1958年,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也出現了。
  • 還記得「大躍進」時的人民公社食堂嗎?為何只辦了三年便停辦了?
    當年9 月1日,《紅旗》雜誌發表了《迎接人民公社化高潮》的社論,刊登了經毛澤東修改的河南省遂平縣幢嶗山」衛星「公社的報導,稱這裡成立了以生產隊為單位建立的公共食堂,社員實行工資制和糧食供給制,並對此做法予以的肯定。1958年9月16日,劉少奇在河南視察了遂平縣幢嶗山人民公社,在聽取人民公社情況的匯報。之後,劉少奇指示"搞好食堂、幼兒園、縫紉廠,把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參加生產。"
  • 揭秘「人民公社」始末
    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公共財產轉為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分配實行工資制和口糧供給制相結合;總結了青年隊集體吃食堂的好處,推廣了公共食堂;同時成立了託兒所、幼兒園、敬老院、縫紉組;公社設立了農業、林業、畜牧、工交、糧食、供銷、衛生、武裝保衛等若干部或委員會,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鬥化、生活集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