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最後「人民公社」難改頹勢 老支書得抑鬱症[組圖]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呂家莊村委會

6月23日下午,呂家莊村第六生產隊組織噴除草劑,當天參加集體勞動的女社員有30多人

近60年裡,高能權一直是這個村莊的最高領導人。

如今,呂家莊村這位91歲的黨支部書記仍然每天準時出現在他的辦公室裡。20多年前的一場車禍使他的右腿膝蓋處埋下了幾根鋼釘,以至於走路的時候,步伐緩慢,總是留下一串拖鞋在地上滑動的聲響。一位村幹部叮囑,如果他走路時低著頭,就先別打擾,那是老支書在思考。

老支書的思考決定著呂家莊村的命運和未來。

比如他在1982年作出的思考,便直接決定了這個村莊現在的面貌。那一年,當「包產到戶」的浪潮席捲全國的時候,這個隸屬於河北省晉縣(今晉州市)東卓宿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並沒有把地分了。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老支書都說:「分了不沾(方言,指不行)。」

所以,如今只要走進呂家莊村,人們就會發現,工分、口糧和集體勞動這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至今仍是這裡5558名社員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裡從生產工具到騾馬牲口都歸集體所有。

這裡的人們通常不叫「村民」,而叫「社員」。

這裡沿用著口糧的說法。上午把麥子收下來,下午就分到各家,購糧款按照市場價從年底的分紅中扣除。

這裡從幹部到社員家的房子都一般大,宅基地都是2分4釐(約160平方米),最後建成式樣相仿的2層小樓。

這裡有一望無際的麥田,成片的果園,時常能碰見社員們聚攏在一起,從事集體勞動。

對這個國家來說,這些都已經是久違的場景。

「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

幾年前,曾有新華社記者在呂家莊村拍過一張照片,內容為「河北農民加強冬小麥田間管理」,很快就被網友質疑是擺拍,因為「巴掌大的麥田,噴藥的農民竟多達6人以上」。質疑者言之鑿鑿地指出,自從人民公社制度土崩瓦解之後,在田間地頭只可能看到「單兵作戰」,這種「大兵團作戰」的場面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在呂家莊村,這種場景並不鮮見。

6月24日下午3點30分,第七生產隊的社員三三兩兩地騎著自行車,趕往村子西口的麥田集合。

當天,幾大門戶網站都在播報,說石家莊地區的氣溫將超過42℃,是全國最熱的地方。但是,「就是100℃,也得出來掙工分吶。」社員高紅軍(化名)說。他手裡攥著刮板,正靠在一棵楊樹下乘涼。

在這裡,只要參加集體勞動就可以記工分。於是,一位下了班碰巧從田邊經過的社員,也借了個刮板,加入到這個隊列。一名剛結束期末考試的初二學生也從這裡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集體勞動。

當天要幹的活兒叫刮壩兒——30多畝地,每隔大約8米堆起一道土壩,以便澆地的時候能擋住水。這一天,生產隊長派來代班的,是一個「肚子最鼓的」中年人。他拿著記名的小本子,忙著給到場的23名社員派活兒。在這裡,不管幹的是什麼活兒,只要出一次工,通常記10分。依據年齡大小記工有所不同。那位初二的學生第一次勞動,10分只能記0.45個工,以後逐年增長。等結婚就算成年了,可以記0.98個工。在第七生產隊,去年1個工相當於15.5元。

「除此之外,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帶班的直言不諱地說。現在算農忙的時候,人還少些,等春天沒活兒幹的時候你看吧,這個500多口人的生產隊會冒出130多個勞力,只要在地裡待上10分鐘,記了工,就一鬨而散。

正說著,刮壩兒的幾位也散了。有人掏出了香菸,有人躲到陰涼處玩起了撲克牌,高紅軍走到一旁的果園裡摘了個還沒熟的蘋果,啃了兩口。30多畝麥田,大概有3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但不到20分鐘,社員們就草草幹完活兒收工了。

帶班的對此早就習以為常,望著高低不平的壩兒,說了聲「就這麼著吧」,便搖搖頭交差去了。

兩天後,這次集體勞動的「後遺症」顯現了出來。「倒黴的」高紅軍被派到這片麥田裡澆地,水剛放出來,前天才刮出來的壩兒就頂不住了。「(水)都他媽的跑過來了。」高紅軍一邊罵,一邊鏟土堵壩。另一頭該澆的地沒澆到,他還得用鏟子往上撩水。

一個旁觀的社員把矛頭指向久不露面的生產隊長:「他們當官的也不做活兒,也不露面,掙的錢頂兩個人,你說社員們能做好了?湊活給你刮上點兒就算清咧。」

前一天剛播下去的大豆,被高紅軍一鏟一鏟拖泥帶水地挖出來,都填在缺口上了。「那能帶不出來啊?可你說我上哪兒找土去?要是自己的地,播種前就整平了,誰捨得糟蹋種子啊!」

幹了沒多久,眼看著別的社員已經歇了,高紅軍決定,澆不到的地就算了,其餘的地下午再說。

餘下來的休閒時光,過了而立之年的高紅軍一直在抱怨:現在的小年輕給集體幹活兒不賣力氣。他似乎忘了,就在兩天前,他自己也並沒有怎麼賣力地為集體幹活兒。

王平偉

相關焦點

  • 河北最後「人民公社」難改頹勢 老支書得抑鬱症
    >  [提要] 河北呂家莊村至今保留工分、集體勞動這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村領導是一位91歲的老支書,老支書曾帶著大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現在村民們經常鑽空子,拔草的時候,不連根拔怕下次不能再拔,農活時記了工,就一鬨而散,老支書看著這一切很難過。
  • 尋找老支書精神│談起「老支書精神」這位老支書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
    從大隊書記到上市集團黨委書記,經歷幾十年艱苦創業,永鼎集團創始人、老黨員顧雲奎當了大半輩子的「書記」。
  •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生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也越來越享受生活,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行也逐漸成為人們享受的一種方式,在大小假日,人們選擇旅行,走向世界 大家不知道吧, 這是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礎組織單位
  • 探訪陝西後寨:最後「人民公社」路在何方?(圖)
    探訪陝西戶縣後寨:最後的「人民公社」路在何方?(組圖)  對後寨村命運的關注具有裡程碑意義。  「在集體企業裡幹活,我想幹到啥時候就能幹到啥時候,直到老得幹不動了,要是換到私人企業裡想都不敢想。」陳廠利說:「集體有集體的好處,沒有壓力,也不用操心,一切都有人為你著想。」  1   說這話的時候正是上班時間,陳廠利卻可以披著外套到玻璃廠對面的村委會值班室找人聊天。
  • 毛澤東並非「人民公社」、「浮誇風」的首倡者
    ①(①許全興《毛澤東晚年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120、175、176頁)  8月4日,毛澤東的專列從北京出發,南下視察工農業生產,第一站到達河北徐水縣。  毛澤東到徐水,不是看其他。
  • 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存在不意味著值得推廣
    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地上仍保留著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周家莊人民公社,在這個已有58年歷史的人民公社裡,一切勞動由隊長分配,絕大多數社員依賴集體計劃經濟生活,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一分配收入,仿佛30年前中國每一個最普通鄉村一樣。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
    「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萬歲!」這是60年代之後一段時間之中,鞏固農村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基層無產階級政權的典型口號,亦是黨的歷史上80句重要口號之一。雖是口號,但其中所呈現的人民公社制度卻是一個時代的重要特徵。
  • 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人均收入過萬元,為何周家莊鄉發展這麼好
    而就在此時,在河北的周家莊鄉,又有一群農民聚在一起,他們對於先前的集體經濟充滿信心與熱愛,於是同樣以按手印的方式決心將他們所信仰的人民公社制度捍衛到底。30多年過去了,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我國各地的農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發展。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堅持著原本人民公社制度的周家莊鄉同樣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甚至要比大部分經過改革的村莊發展得更好。
  • 我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堅持集體主義制度,現在發展如何呢
    在我們國家最難的那段時間,我們實行了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就是一種集體主義制度,大家整天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飯,這種制度下就會讓很多偷懶的人們鑽了空子,久而久之,大家都不願意去賣力的工作了,因此當時的這一制度並沒有受到廣泛的推薦,所以很早就被摒棄了。但現在在我國依然還有一個村莊,還在堅持著實行人民公社的制度,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表示非常的意外,那就讓我們共同去看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村莊吧。
  • 老支書的夢想清單
    原標題:老支書的夢想清單   時隔一年,朱玉國的三個夢想中,第一個已經實現,第二個指日可待。  朱玉國的夢想清單是:互助資金達到300萬元,就能為村民繳納醫療保險;達到600萬元就為村民繳納養老保險;達到800萬元,就能給本村的貧困大學生每人獎勵2萬元。
  • 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近6000元
    這是人民公社特有的時代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精神永遠在心中。一時間,備受關注的明星村比比皆是,人們爭相學習,共渡難關。也許大多數人認為人民公社已經完全成為過去式了。其實不然。在中國,還有最後一個人民公社,仍然延續著人民公社的生產方式。
  • 濱海縣濱淮鎮東罾村:老支書投身新「戰疫」
    這位老人名叫吳錦雄,今年已經70歲了,是東罾村(原頭罾鄉堆西村)的一位老支書,曾在堆西村擔任過23年的村會計、村書記,還當過頭罾鹽場黨支部書記、場長。現為東罾村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我們的吳老支書,不僅是一位老黨員、老幹部,更為我們東罾的全體黨員做出了表率!」說起吳錦雄老人,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葛兵元敬佩不己。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經濟,村裡一切都免費共用!
    據說我們國家土地遼闊,景點非常多,每個省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象都很多,眾所周知,我國有人民公社化,有實施集體經濟的時期,那個時期大家團結起來發展經濟,是村鎮單位,但隨著我國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逐漸被淘汰,我國最後實施人民公社的地方 今天的小編會帶你去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仍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收入近6千元
    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最後的人民公社」為何會存在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集體經濟愈發不適應時代潮流,它逐步被市場經濟所取代。而全國設立的人民公社也隨後退出歷史舞臺,在各行各業迅速崛起的環境中,人民公社已不符合大眾的財富觀。
  • 毛澤東調整辦人民公社思路前後
    毛澤東最早發現了這些問題,並且在糾正錯誤和繼續探索中及時調整辦人民公社的思路,最後形成了存在長達20多年的中國人民公社模式。 「對虛報的人要進行教育,進行辯論,不要講假話,是多少就是多少」 大辦人民公社中出現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刮共產風的問題。
  • 什麼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俗稱吃大鍋飯)在社會主義國家為過往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大陸屬於一種「政社合一」組織,分為「農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而以前者最為著名。農村人民公社屬於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即農村計劃經濟時代。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普遍存在的時期為1958年至1984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而解體,全部被鄉或鎮取代。
  • 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導 - 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的無悔人生_新聞頻道...
    [詳細]老支書黃大發:渠成再開致富路前兩天我們《新聞聯播》報導了貴州遵義的一位老支書黃大發,36年帶著村民絕壁鑿山,將山泉水引到村裡的故事。一渠通則百業興,黃大發沒有停步,又帶著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
  • 「人民公社」始末!
    點擊上方 凡所有相 關注我  1959年9月24日毛主席在河北成安視察人民公社棉花豐收各地立即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1958月底,毛主席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經過討論,正式通過了《關於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要求各地在秋收前後,先把公社的架子搭起來。北戴河會議結束後,中央報刊相繼發表了「迎接人民公社化的高潮」等社論。這樣,把建立人民公社的運動很快推向高潮。
  • 中國現存「人民公社」,仍是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此地在何處?
    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我國早期實行的是人民公社,但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這些政策逐漸開始被拋棄。但是,今天,我國還有一個地方在實行人民公社。小夥伴們是不是很好奇到底是哪個村子?下面就讓我們好好了解一下吧。這個村就是河北晉州周家莊鄉。
  • 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
    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公益海報)原標題:《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