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國:人民公社裡的小學堂

2021-01-09 浙江在線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我要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

  ——80年代的小學生兒歌

  上學是一件快樂而美好的事,但對於70年代出生的我們來說,卻五味雜陳。

  那時候,村子裡沒有固定的教室。後來村支書一咬牙,將人民公社辦公室讓了出來,我們才終於了一個安穩的學堂。

  說是公社辦公室,其實也就三間土坯房,由於常年失修,早已破舊不堪。牆上滿是洞,最大的能鑽進半個小腦袋。窗戶也沒幾塊玻璃,颳風下雨老師就用硬紙盒、塑料堵上。夏天無所謂,冬天卻要命。北風呼嘯,寒氣逼人,教室成了一個冰窟窿。有時實在忍不住,我們就在下面跺腳,老師起先不準,後來也跟著在講臺上面跺。一個冬季下來,手上腳上全是凍瘡。皮肉裂開處,鮮血淋漓。

  求學的日子雖有些苦,但也很有趣。那時教室少,學生多,經常兩個年級合在一間教室上課。老師教完左邊教右邊,聰明的孩子一年下來,往往捎帶能學完下一年級的課程。

  對於那個年代的孩子來說,有學上畢竟是很幸運的。女孩子是進不了學堂的——「遲早都是別人家的人,上什麼學」,鄉親們當時都這樣說,其實還是因為窮。男孩子雖能上學,但如成績不好也極有可能被父母勒令回家幹活,將機會讓給家裡的哥哥、弟弟。

  與父輩們相比,70年代的我們雖也經歷了一些風霜,但總體還是幸福的。在老一輩人中,除早年地主家孩子,是沒有上過學的,文盲率幾乎100%——我的父親是個例外,躲在私塾牆外偷偷學了一年,總算記住了《百家姓》、《三字經》。

  這些都是二十幾年前的記憶,而今早已成為歷史。初中時,人民公社邊上加了兩間小瓦房;高中時,我到縣城上學,原來的小學已經搬遷,人民公社成了養豬場。

  再後來,關於那三間校舍的消息漸漸少了,進入我視線的是村頭那四排整齊的紅磚小瓦房——村裡新蓋的小學。大學畢業後,我去看了一次:平整光滑的水泥地面,明亮潔淨的窗戶玻璃,整齊劃一的課桌、板凳……與昔日雜草叢生,到處是蜜蜂的人民公社辦公室相比,恍若隔世。

  靜下心來數一數,從人民公社那三間土坯房到新蓋的教室,二十幾年間村子裡陸陸續續走出不少大學生,有普通院校的,也有重點、名牌的,有本科,也有碩士、博士。我們這代人(男孩子),小學畢業幾乎100%,中學畢業的也近60-70%。

  建國60年,人們都說滄桑巨變,變在哪呢?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但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變化就在一個個普通人命運的改變。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公社制度的諸多弊病暴露無遺,因而逐步消失在中國社會之中,為新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制度所取代。位於河北晉州市的周家莊鄉便是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
  • 中國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村子裡的一切都是免費,村民幸福富裕
    在我們中國的發展歷程當中,曾有過這麼一種制度,人民公社!我想對於老一輩的人們來說,都不會對這種制度所感到陌生。當時,提出"把合作社辦成一個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和工業相結合的人民公社"。在1958年,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也出現了。
  • 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
    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公益海報)原標題:《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
  • 嵖岈山:歷史角落裡的「第一人民公社」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周末記者 李在磊/圖)(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國史新記·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導之進化地標)從早年間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到新時期的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嵖岈山總能在劇烈的政治、經濟變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河南遂平縣嵖岈山鎮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農村的一個坐標。
  • 什麼是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俗稱吃大鍋飯)在社會主義國家為過往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大陸屬於一種「政社合一」組織,分為「農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而以前者最為著名。農村人民公社屬於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即農村計劃經濟時代。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普遍存在的時期為1958年至1984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而解體,全部被鄉或鎮取代。
  • 「人民公社」始末!
    他們對消失不久的「人民公社」,應該是記憶猶新的。在我的印象裡:「人民公社」是一級政府機構,是縣的下級村(大隊)的上級;是和縣屬局平級的一個基層政府機構(屬科級);公社設書記、社長(在幹部序列中屬科級)以及武裝部、公安、稅務所、糧站等縣派出機構(或特派人員屬股級);公社直接管理村、大隊;公社幹部是吃商品糧的國家幹部。
  • 中國「最後的人民公社」:記工分,統一分配,人均近6000元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178字,閱讀約5分鐘人民公社對年輕人來說,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它承載了老一輩人的許多記憶。從實際意義上說,「人民公社」就是現在的鄉鎮政府組織,基本上是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工農建設,主要是以農支農。從1958年到1982年,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這一重大舉措,國家實現了大躍進。在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變臉的情況下,中國人民以頑強的精神激發出超強的創造力。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以農養工,科研,工業與各行各業齊頭並進。
  • 人民公社——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集體道路的偉大探索
    如何歷史地、實事求是地看待人民公社,這不能不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大問題。 公社化以來,中國農村變化歷盡滄桑,在不同時期和階段上,公社的狀況和作用有所不同。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時期說明。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是當時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從群眾中產生的,其科學、創新意義不容否定。
  • 揭秘「人民公社」始末
    他們對消失不久的「人民公社」,應該是記憶猶新的。在我的印象裡:「人民公社」是一級政府機構,是縣的下級村(大隊)的上級;是和縣屬局平級的一個基層政府機構(屬科級);公社設書記、社長(在幹部序列中屬科級)以及武裝部、公安、稅務所、糧站等縣派出機構(或特派人員屬股級);公社直接管理村、大隊;公社幹部是吃商品糧的國家幹部。
  • 中國唯一現存「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以上
    在1949年的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經濟形式經過了幾次顛覆性的改革,而每一次的經濟改革的向死而生以及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才註定了如今中國經濟的騰飛,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國人付出著也深深收益著,與此同時,我們依舊見證了太多中國式經濟發展奇蹟。
  • 中國現存「人民公社」,仍是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此地在何處?
    不僅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可以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但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的發展進程可以說是非常艱難的。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我國早期實行的是人民公社,但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這些政策逐漸開始被拋棄。但是,今天,我國還有一個地方在實行人民公社。
  • 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現在成為了博物館,短時間內達到30萬人參觀
    由於特殊原因,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一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甚至消失在人們的日常談資中。這裡是「中央有啥咱有啥」的公社,這裡是「2.9畝小麥試驗田,畝產小麥3530斤」的示範區,這是短暫時間內達到30萬人參觀的地方,這裡就是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 博雅小學堂 x 南方周末:我們的身體裡流著相同的血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2014年的春天,帶著南方周末的火種,我們創造了博雅小學堂。我們帶孩子們走進中國和世界的不同角落,從文化和自然現場觸摸真實的世界,參與塑造孩子的經歷,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格局。從1984年創刊以來,南周陪伴了無數人的成長蛻變,高三語文老師推薦的高考作文素材裡,總有南周的身影。每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一面世,第二天就成為高考語文的「劃重點。
  • 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存在不意味著值得推廣
    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大地上仍保留著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河北晉州周家莊人民公社,在這個已有58年歷史的人民公社裡,一切勞動由隊長分配,絕大多數社員依賴集體計劃經濟生活,記工分,分口糧,集中耕作,統一分配收入,仿佛30年前中國每一個最普通鄉村一樣。
  • 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變遷史
    50年前,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當年,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放出了第一個小麥 「高產衛星」。第一個人民公社現狀4月17日上午9時,駐馬店市遂平縣嵖岈山鄉,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當地政府請來的專業文物建築工匠,在對公社舊址進行保護性重建。
  • 我國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周家莊鄉「最後的人民公社」
    中國古語中的「大同社會」,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年代,已經變得越發遙不可及起來。正是因為稀少,因此,真正的大同顯得愈發珍貴起來,然而,在中國境內,就有這樣一個大同社會的縮影——「周家莊」。
  • 黃英偉病逝,年僅41歲|黃英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人民公社|中國...
    12月9日,中國經濟史學會發布唁電:驚悉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優秀的青年學者黃英偉研究員病逝,敝會同仁萬分悲痛!深感惋惜!黃英偉同志英年早逝,是中國經濟史學界的一大損失!黃英偉資料圖中國經濟史學會稱:黃英偉同志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以來,將經濟史研究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對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制、農戶收入、農業生產效率等問題都有很傑出的研究,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是經濟所青年學術骨幹。黃英偉同志為了讓自己的研究具有紮實的基礎,他還東奔西走地收集了大量的有關史料,在資料整理和建設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 毛澤東調整辦人民公社思路前後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58年出現的大辦人民公社熱潮,突破了毛澤東原來的設想,出現了不少問題。毛澤東最早發現了這些問題,並且在糾正錯誤和繼續探索中及時調整辦人民公社的思路,最後形成了存在長達20多年的中國人民公社模式。 「對虛報的人要進行教育,進行辯論,不要講假話,是多少就是多少」 大辦人民公社中出現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刮共產風的問題。
  • 「孔爺爺國學經典小學堂」
    2015年04月30日,來自臺灣為期三天的「孔爺爺國學經典小學堂新授權校師訓」在上海圓滿謝幕,來自四面八方的教育工作者們也踏上了各自的返程,迫不及待地想要將學到的知識點和方法,運用於自己學校的項目落地實施中去
  • 我那最美的小學堂
    今天先發一篇文章《最美的小學堂》,是我十幾年前寫的。那時,女兒剛上小學,語文課本裡有一篇文章《最美的小學堂》,我有感而發,想起了自己當年上學時的小學堂,寫下了這篇文章。祝大家閱讀快樂!最美的小學堂「一座房,兩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牆......哪座房子最漂亮, 要數我們的小學堂。」 這是女兒一年級時語文書中的課文, 我的小學堂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