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偏偏在穿著白色褲子那一天,上班途中絆倒了。到了辦公室,我們坐在骯髒的椅子上,白色褲子的兩邊都弄髒了。下班後,旁邊一個籃球飛過來,砸在你身上,褲子前後左右都髒透了。
你可曾感覺到,一切都倒黴透了,壞事一宗接一宗,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幾乎就像電影一樣。歡迎感受到墨菲定律(Murphy’s Law):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
掉落的麵包總是塗有黃油的一面著地。穿著白色的褲子總是有汙水濺在身上。剛洗過車,就會有鳥兒在引擎蓋上拉屎。剛開始節食,你的愛人就會帶回家一個免費的芝士蛋糕。明白了吧——無論你專注於什麼,只要存在最壞的情況,最壞的情況就一定會發生。
大多數時候,人們開玩笑地提起墨菲定律的詛咒,說的是不幸的巧合,也說的是事事倒黴的感覺。這些包括:
● 墨菲定律第一推論:如果你不管,事情往往會變壞。如果你想糾正,只會加快變壞的進程。
● 墨菲定律第二推論:萬無一失的結果是不存在的。
● 墨菲常數:一件物品損壞的概率與其價值成正比。
● 墨菲定律量化版:所有事情都會同時變壞。
● 依託勒觀察(Etorre’s Observation):你排隊的那一列一定是最慢的。
你多半明白了吧。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但你在後文中會看到,墨菲定律有非常實際的應用。
墨菲定律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 1928年,魔術師亞當·舍克(Adam Shirk)寫道,在魔術表演中, 10件可能會出錯的事情,通常有9件都會出錯。大約在20年後的1949 年,美國空軍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Murphy)上尉提出了墨菲定律,這個概念開始廣為人知。
愛德華·墨菲費盡心思地設計飛機,你或許可以猜到,整個過程並不順利。他歷經漫長的一系列失敗測試和設計,最終表示:「如果有兩種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這句話最終演繹成今天的版本:「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它總會發生。」隨後,這句話成為空軍工程師和設計師的警句。
最後,大家發現,空軍的安全記錄幾乎完美無瑕,是由於相信墨菲定律,而墨菲定律鼓勵大家覆核、確認和嚴格測試失效安全和冗餘。
墨菲定律的思維模型作用就在這裡。它提醒我們,一切都是可能失敗和出現失誤的。有些時候,失敗純屬巧合,是不可阻止或預測的。還有些時候,失敗來源於一系列系統性失誤,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墨菲定律會對跳傘者產生什麼影響?跳傘者需要一個主降落傘,若有備用傘就更好了,備有第三個降落傘更是明智之舉。
在世界上的失效安全、備份計劃和應變計劃背後有墨菲定律的影子。墨菲定律提醒我們,即使對某件事99%確定,還是要核查。跳傘者的降落傘失靈的機率有多大?大概是極微小的,但我敢打賭,你不會攜帶一個近期未檢查過的降落傘跳出機艙。
依賴人不是明智之舉,因為總的來說,人是粗心大意的笨蛋——這絕對包括我自己。
如果你以為一切都按計劃進行,這大概是誤解。這適用於幾乎所有人類的努力——從小孩參加數學考試,到電工修理烤箱,廚師煮龍蝦,火箭科學家發射太空船上外太空。記住墨菲定律,你就可以大幅改變對確定性的態度。
墨菲定律立足的細小裂縫是什麼呢?有什真正需要驗證/確認的呢?我的計劃(食譜、測試、任務)有哪個環節是我暗地裡希望可以矇混過關的呢?為最壞的情況制訂計劃,就像反向思考的思維模型,是致力於避免你不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把目標定在你想要的東西上。
或許你可以矇混過關,但你不應該依賴這樣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