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液中的高血膽固醇現象,通常被認為在富裕的西方國家更普遍。但是,在全球分布範圍內,飲食和行為因素驅動的膽固醇水平正在迅速變化。
各國都在以不同的速度使用降脂藥物。這些變化會對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的水平產生明顯影響,這對人類健康有不同的影響。但是,全球範圍內尚未報告過HDL和非HDL膽固醇水平隨時間的變化趨勢。
來自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素研究聯盟(Non-Communicable Disease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的研究人員們匯總了1,127項基於人群的研究,這些研究測量了1.026億18歲及以上個人的血脂,以估計1980-2018年間200個國家的平均總水平,非HDL和HDL膽固醇水平的趨勢。
從1980年-2018年,全球範圍內的總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幾乎沒有變化,但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出現上升趨勢,而高收入國家(尤其是歐洲西北部及中歐、東歐國家)呈現下降趨勢,才導致了這種不正常的差異化「平衡」。
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最高的國家,如今已經從1980年的比利時、芬蘭、格陵蘭、冰島、挪威、瑞典、瑞士和馬爾他等西歐國家,轉移到了託克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國家。
2017年的數據顯示,非HDL高膽固醇導致全球390萬例死亡(95%可信區間,370萬-420萬例)死亡,其中一半發生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
研究人員們呼籲,要改善全世界的營養狀況並增加獲得治療的機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球範圍內這一健康風險指標的整體下降。
血液膽固醇是缺血性心臟病(IHD)和缺血性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有關不同國家膽固醇水平和趨勢的一致且可比較的信息,可以幫助確定解決非最優膽固醇方面的國家取得的效果,調查差異趨勢背後的原因並確定最需要幹預的國家。
先前的一項全球分析報告了1980-2008年期間總膽固醇的趨勢,但並未分析重要的脂質成分(包括HDL和非HDL膽固醇),這對於理解與非最佳膽固醇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至關重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膽固醇的飲食和行為決定因素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了變化,其中包括全球範圍內的肥胖增加。全球酒精攝入趨勢不同,中等收入國家動物源性食物攝入量的增加,以及不同國家採用降脂藥物的情況,也都存在很大差異。
自從進行最後一次估算以來的十年中,這些變化可能會極大地影響膽固醇水平。此外,與心血管疾病有相反關聯的HDL和非HDL膽固醇對飲食和治療的反應不同,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具有不同的地理模式和趨勢。有關這些主要脂質成分的信息(以前的全球估算中未包括)對於確定優先級和選擇幹預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們匯總了1,127個基於人群的研究,這些研究以供測量了1.026億年齡在18歲或以上的人的血脂,並使用貝葉斯分層模型估算了1980-2018年的平均趨勢,涵蓋了200個國家/地區非HDL和HDL膽固醇水平。
總膽固醇的趨勢
2018年,全球以年齡為標準的女性平均總膽固醇為4.6 mmol l-1(95%可信區間,4.5-4.7),男性為4.5 mmol l-1(4.3-4.6)。全球年齡標準化的平均總膽固醇在這近40年中幾乎沒有變化,女性每10年降低0.03 mmol l-1(-0.02–0.08),而男性每10年降低0.05 mmol l-1(0.00–0.11)。所觀察到的下降的後驗概率中,真正實現血液膽固醇下降的為女性= 0.90,男性=0.98)(圖1)。
圖1:按地區劃分的1980年至2018年間以年齡為基準的平均總膽固醇的變化。a,年齡標準化的女性平均總膽固醇。 b,年齡標準化的男性平均總膽固醇。箭頭的起點表示1980年的水平,而箭頭終點表示2018年的水平。
非HDL和HDL膽固醇的趨勢
2018年,女性的全球年齡標準化平均非HDL膽固醇為3.3 mmol l-1(3.2-3.4),男性為3.3 mmol l-1(3.3-3.4);女性的全球年齡標準化平均HDL膽固醇為1.3 mmol l-1(1.2–1.3),男性為1.1 mmol l-1(1.1–1.2)。
從1980年到2018年,全球年齡標準化的平均非HDL膽固醇幾乎保持不變,女性每十年降低0.02 mmol l-1。女性的全球年齡標準化平均HDL膽固醇保持不變,而男性則略有下降(每十年降低0.02 mmol l-1,後驗概率= 0.91)。
在區域內,高收入西方國家以及中歐、東歐的非HDL膽固醇顯著下降。降幅最大的地區是西北歐(每十年> 0.3 mmol l-1;後驗概率> 0.9999)(圖2)。對此形成對照,它在東亞和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區和美拉尼西亞有所增加。其中,東南亞地區增幅最明顯——每年增加大約0.2 mmol l-1(後驗概率> 0.9999)。
比利時、芬蘭、格陵蘭、冰島、挪威、瑞典、瑞士和馬爾他的非HDL膽固醇水平最高,1980年(女性> 4.5 mmol l-1,男性> 4.7 mmol l-1),但經歷了一些下降幅度最大。在極端情況下,比利時和冰島女性和男性的平均非HDL膽固醇每十年下降約0.45 mmol l-1或更多,從而使他們的排名從1980年非HDL膽固醇排名的前10名變為在2018年排名較靠後——在西南歐國家/地區(例如法國和義大利)之下。
增幅最大的是東亞國家(例如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例如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寮國)。在這些國家/地區,以年齡標準化的平均非HDL膽固醇每十年增加多達0.23 mmol l-1。由於這些相反的趨勢,2018年年齡標準化的平均非HDL膽固醇水平最高的國家都在西北歐洲以外:託克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所有這些國家的平均非HDL膽固醇均在或以上4 mmol -1。
中國是1980年非HDL膽固醇平均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但在2018年達到或超過了許多高收入西方國家的非HDL膽固醇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在2018年的平均非HDL膽固醇最低,在某些國家/地區仍像1980年那樣保持低至2.6 mmol l-1。而高收入國家不僅非HDL膽固醇水平降低,而且平均HDL膽固醇水平也低於中低收入國家。
非HDL膽固醇導致的死亡
2017年,全球非IHD和缺血性中風導致的非HDL高膽固醇估計造成390萬(3.7-420萬)例死亡(圖5),佔這些原因致死的三分之一。從1990年到2017年,全球因非HDL膽固醇引起的IHD、缺血性中風而死亡的人數增加了約910,000。
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的此類病例從95萬減少到了48萬,而整個亞洲則出現了大量增加。特別是在東亞,非HDL膽固醇導致的死亡人數增加了兩倍多,從250,000(230,000–270,000)增加到860,000(770,000–940,000),在東南亞則增加了一倍以上。結果,到1990年,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佔非HDL高膽固醇致死人數的一半,而1990年則為四分之一。
結果表明,在過去的近40年中,全球範圍內與脂質相關的風險發生了重大變化,膽固醇的風險模式已從西北歐、北美和大洋洲高收入國家的一種獨特特徵,轉變為影響東亞和東南亞中等收入國家以及大洋洲、拉丁美洲中部國家的「亞健康」普遍狀態。對於非HDL膽固醇而言,這種轉變尤為明顯,以前在全局分析中尚未對其進行量化。
西方國家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下降始於1980年代,當時他汀類藥物被廣泛使用。這表明飲食的變化——其中尤其是飽和脂肪的替代和反式脂肪的減少,是造成這一下降的主要原因。
使用他汀類藥物的國家中減少量的一半[19,23,24]。與高收入的西方國家相比,東亞和東南亞動物源性食品、精製碳水化合物和棕櫚油的消費量則出現了顯著增加,他汀類藥物的使用仍然較低。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38-1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