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看清世間的萬事萬物?佛說:那就去看《華嚴經》吧!

2020-12-13 每日一首佛歌

在人類產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文字、思考的積累,所以並不能客觀地認知萬事萬物。隨著人與自然不斷碰撞,以及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開始逐步累積經驗。又因為總結和積累的數量相當龐大,所以古人類開始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保留記憶和經驗,以便後人能夠在此基礎上了解客觀真相。人類對未知有極大的好奇心,同時出於生存本能一直想了解周圍的一切。

直到鑽木取火、文字產生時,天地萬物得以定位,人類終於可以立言明事了,通過立言明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比如天上的雷電現象既超出人的能力所及又有一定破壞性,所以人類對雷電保持敬畏,希望了解和利用它,同時也努力發展著自己的智能。直到現在,語言、文字藉助網絡以及種種科學實驗不斷發展,人類的認知也處於不斷拓展中,這就是「因地有人,因人成事,因事立文」。

人類是通過語言、思考兩個途徑來了解事物的。言和思可以讓我們的認知清淨下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但語言容易受限於語言本身,思考也容易陷入迷亂,可見語言和思考這兩個工具是有兩面性的。語言和思考是人與生俱來的功能,經過後天大腦這一緣起發展到今天,這個時代已經成為言思的境界,感性的言思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主流。

因為多元化,今天我們的文化和文明已經累積得異常龐大、繁瑣和複雜,人們又因概念過多而迷失其中。沒有概念我們不足以了解萬事萬物,但概念太多又容易讓人迷惑。科學家不是在言思的境界,他們對現象的認知是建立在客觀實驗基礎上的。他們需要證明,這種證明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定理,一個實驗,所有人用相同的條件做一千次,都會得出相同的結果。

這個過程能夠讓人從感性的言思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人類有一種智能,可以藉助工具對現象得出客觀評價,客觀評價又能回過頭來讓人的言思進一步細化和理性化。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是科學家。科學家已經為大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們只需把研究結論拿來用就可以了。因為我們對這些結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更深的未知世界內心會很模糊甚至是懷疑:相對論到底是什麼?

它能夠解釋宇宙的原理嗎?解釋它有什麼意義?人能不能創造一個宇宙?宇宙到底是無意識的創造,還是人可以主觀創造的?這些問題是人類認知的未來方向。慶幸的是,佛陀以《華嚴經》做「貨架」,把這些紛繁複雜的現象歸類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讓萬事萬物變得清晰起來。一切宗教、知識都是因言而立的,而佛教認知世界的方法不僅僅有言教,還有證教。

所以佛正法有二:一個叫矯正法,一個叫證正法。這兩個正法的目標都指向了生命的本源。佛陀教誡我們,萬事萬物再複雜也是因緣所成,都符合「因緣而有,因緣而滅」的規律。我們可能不知道它是怎樣的原理,但在生活經驗中有過相關經歷就會發現確實如此。佛陀像一位生命的科學家一樣,他得出的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某些參照、參考,以此作為一種評判事物、評判自己、認知自己的方法,可信度很高。

我們對佛陀的認同,是建立在共同的對生命的體解上的,並不是因為我們是佛弟子,和佛陀有親近的關係、有人情才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比如我們可以觀察已經發生的事情、通過自己的經驗發現緣起法的科學性,然後把這一規律套用在未知的事物上,便會得到讓內心獲得清淨和獨立的方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富貴的華嚴,我們為什麼要去學習華嚴經
    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法界。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從《華嚴經》流出來;一切法也沒有不是歸回來到《華嚴經》這個法裡邊來。所以這是法界之法。法界之法--包羅在法界裡邊的一切法。學《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法,也就是學我們自性裡邊的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界之法,它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和法界是一個的。所以,我們人學佛法,必須要學《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它是法界之法。
  •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
    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教菩薩的經文,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反我們更加應該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先講了釋伽牟尼佛在成佛之後於菩提樹下為各位菩薩講佛法,主要是與五十五為佛法的對話,與菩薩一起探究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處,之後又用善財童子努力修行,精進求道,最後成就菩提正果的事來勉勵眾生,讓眾生能夠向善財童子學習。
  • 修行華嚴經和修行者的心量!
    很多人學佛學著學著,就跑到了外道,或者儒家去了。或者很多人覺得佛教和儒家一樣,叫人做好人做好事而已。其實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麼為什麼把佛法,把佛教看得這麼低呢。因為沒有讀《華嚴經》的緣故。華嚴經的全名,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門之富貴。
  • 讀《楞嚴經》、《華嚴經》不知道念佛,那是經義沒看清楚(淨空老法師)
    講這部經的人,通常在佛七或者法會七天當中就講完,七天我們連經題都講不下來,粗枝大葉、含糊籠統這麼講一遍,也是無法明白其中的義理。從前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提倡,他主張這個經不講則已,要講一定要深講、一定要細講,才能叫人得受用。如果略說,只有對高人、老修行才行,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一定要深講、要細講,要不厭其煩。大師又說:「一旦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
  • 華嚴經:華嚴經經典名句
    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華嚴經主要記載釋迦牟尼佛稱道後在菩提樹下為諸佛菩薩講述佛法,末學在讀華嚴經時,發現了華嚴經中很多的經典句子,現在寫下來同各位師兄分享。1、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
  •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修德」,這一生我們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想要學佛,成就佛菩薩的大德,必須從《弟子規》入手。「立業」也是如此,世間人希望得到成功事業、幸福人生,沒有《弟子規》的落實,也是達不到的。學佛的人想成就道業,也要從《弟子規》入手。
  • 讀誦《華嚴經》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上述第一項講《華嚴經》除滅三惡道報的殊勝功德,那麼,如果我沒有造作三惡道的罪,但是,我在這個 世間,真的很苦:身體不好,心裡有的時候莫名其妙的油煎似的,而生活中也是煩惱重重,這要怎麼辦?那麼,經云:「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 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
  • 《華嚴經》八句精華,反覆去讀,可開悟見性!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之一,這部經書是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的,經中記有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華嚴經上這八句精華,讀得越多越容易開悟。
  • 華嚴富貴在這裡 色華慧妙佛世界
    華嚴經為根本經典,當機為大心眾生,說無盡法門,都以十表法,如說十會、十波羅蜜、十智力、十海、十無畏等,並不是就十個,也可以是代表百、千、萬無盡個。汪洋衝融廣大悉備根本大不思議圓融法寶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在六位行法上也都以十表法,從因地講六位行法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與等覺共六個位次;從果地上講,六位則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與妙覺。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那就是:他是從佛法中出生,其「身相」如同虛空,又無所不在,能產生一切諸佛之神通智慧,能包容十方法界的一位變化無窮、法力無邊的菩薩。《華嚴經·十定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與「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同修菩薩善根行」的「十佛剎微塵數」菩薩與會。會中一位稱普眼的菩薩起立說:「世尊,普賢菩薩,今何所在?」佛告訴他,普賢菩薩今就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六趣眾生.無量無邊.佛以神力.常隨不舍.|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455為大法王。如日普照。為世福田。具大威德。於一切世間。普現化身。放智慧光。悉令開悟。欲令眾生。知佛具足無邊功德。以無礙繒。系頂受位。隨順世間。方便開導。以智慧手。安慰眾生。為大醫王。善療眾病。佛為大法王,好像太陽普照大地萬物,作為世間的良福田,具足大威德。
  • [八十華嚴]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卷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經中的四法界
    如《華嚴經》說,「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盡無有餘。」理法界指統攝萬物的理體。物質世界的森羅萬象,光怪陸離,令人眼花目眩,但其理體不變。此指事法界,因緣生起的差別現象,它的生滅變化,都歸於空。但就物的本體的來說是無生滅,無增減,為永劫不變的絕對理體。這個宇宙萬有如如不動的本體,就是理法界。這個理法界超出吾人語言文字,心緣等相,不可名狀,強名曰空。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這種強調一切經論皆為佛說,大小經論各有其特定的價值,沒有定於一尊的最高經典的立場,是後來中國佛教中出現的多種多樣判教說的重要側面。與此同時,如《華嚴經論》這樣,強調大小乘之間不僅有「差異」,而且有「優劣」,突出大乘經論在價值上的優越性,也是中國佛教判教說的一個側面。
  • 經中之王《華嚴經》講什麼?70萬字濃縮5句經文,只為求證1個主旨
    《華嚴經》共有三種譯本,其中以唐武周時期實叉難陀的譯本最為順明達意,所以此版在中國流傳最廣,因這一版本共有八十卷,對此譯本也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是一部體裁龐大的經書,精簡版尚且有八十餘萬字,實叉難陀原本則有一百四十多萬字。
  • 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我們世間的善惡、好醜、乃至冤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這裡六祖慧能大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讓我們是非不明,恩怨不分嗎?當然不是!此處的「不思酬害」四字是斬斷世間一切妄想思量的法寶秘訣!我們凡夫終日裡就是在愛恨情仇,得失勝負之間斤斤計較。
  • 簡體注音|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龍藏本)
    視頻版:木魚唱誦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根據《乾隆大藏經》大乘華嚴部,第0085部,唐罽賓三藏般若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即四十卷華嚴)之卷第四十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句讀及注音僅作參考。特此說明。
  • 佛家經典《華嚴經》18句精華名句,體悟智慧與慈悲!
    ——《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2. 以法自娛,歡愛不舍。——《華嚴經》卷十四,淨行品3. 常念諸佛,心無暫舍。——《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4.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華嚴經普賢行願品》5.
  • 華嚴經的功德和利益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