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產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文字、思考的積累,所以並不能客觀地認知萬事萬物。隨著人與自然不斷碰撞,以及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開始逐步累積經驗。又因為總結和積累的數量相當龐大,所以古人類開始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保留記憶和經驗,以便後人能夠在此基礎上了解客觀真相。人類對未知有極大的好奇心,同時出於生存本能一直想了解周圍的一切。
直到鑽木取火、文字產生時,天地萬物得以定位,人類終於可以立言明事了,通過立言明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比如天上的雷電現象既超出人的能力所及又有一定破壞性,所以人類對雷電保持敬畏,希望了解和利用它,同時也努力發展著自己的智能。直到現在,語言、文字藉助網絡以及種種科學實驗不斷發展,人類的認知也處於不斷拓展中,這就是「因地有人,因人成事,因事立文」。
人類是通過語言、思考兩個途徑來了解事物的。言和思可以讓我們的認知清淨下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但語言容易受限於語言本身,思考也容易陷入迷亂,可見語言和思考這兩個工具是有兩面性的。語言和思考是人與生俱來的功能,經過後天大腦這一緣起發展到今天,這個時代已經成為言思的境界,感性的言思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主流。
因為多元化,今天我們的文化和文明已經累積得異常龐大、繁瑣和複雜,人們又因概念過多而迷失其中。沒有概念我們不足以了解萬事萬物,但概念太多又容易讓人迷惑。科學家不是在言思的境界,他們對現象的認知是建立在客觀實驗基礎上的。他們需要證明,這種證明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定理,一個實驗,所有人用相同的條件做一千次,都會得出相同的結果。
這個過程能夠讓人從感性的言思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人類有一種智能,可以藉助工具對現象得出客觀評價,客觀評價又能回過頭來讓人的言思進一步細化和理性化。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是科學家。科學家已經為大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們只需把研究結論拿來用就可以了。因為我們對這些結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更深的未知世界內心會很模糊甚至是懷疑:相對論到底是什麼?
它能夠解釋宇宙的原理嗎?解釋它有什麼意義?人能不能創造一個宇宙?宇宙到底是無意識的創造,還是人可以主觀創造的?這些問題是人類認知的未來方向。慶幸的是,佛陀以《華嚴經》做「貨架」,把這些紛繁複雜的現象歸類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讓萬事萬物變得清晰起來。一切宗教、知識都是因言而立的,而佛教認知世界的方法不僅僅有言教,還有證教。
所以佛正法有二:一個叫矯正法,一個叫證正法。這兩個正法的目標都指向了生命的本源。佛陀教誡我們,萬事萬物再複雜也是因緣所成,都符合「因緣而有,因緣而滅」的規律。我們可能不知道它是怎樣的原理,但在生活經驗中有過相關經歷就會發現確實如此。佛陀像一位生命的科學家一樣,他得出的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某些參照、參考,以此作為一種評判事物、評判自己、認知自己的方法,可信度很高。
我們對佛陀的認同,是建立在共同的對生命的體解上的,並不是因為我們是佛弟子,和佛陀有親近的關係、有人情才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比如我們可以觀察已經發生的事情、通過自己的經驗發現緣起法的科學性,然後把這一規律套用在未知的事物上,便會得到讓內心獲得清淨和獨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