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 星期一 陰
今日回到洪江,戴上安全帽一起察看「煙雨洪江」項目的建設和徵拆情況,泥濘路上,實地對照徽州會館施工圖,準備著手啟動煙雨洪江第一座會館的打造。
下午陪同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王浦劬一行參觀古商城,再次細品其中的各種味道,精心準備的印有各位嘉賓名字的鉛印洪江日報,讓大家笑逐顏開。
晚上,看過景區各部門年終筆試考核,再參加「煙雨洪江」方案評審會,想起前幾日北京開會,遇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原司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孟憲民,言談甚歡,聊及臺兒莊文物工作方針、保護單位、公園、重建與考古等相關的做法,深受啟發。
孟憲民先生前年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推薦到過洪江,對古商城的印象頗深,他用「一個印象、一點懸疑」撰寫了洪江商港的震撼,細細品讀,感動頗多,分享佳作,以饗方家。
洪江的古建森林與水岸方格
摘自:湖南考古網
記得遠平局長好幾年前就對我說過,去鳳凰時,洪江,一定不要錯過,距離不遠,但極富特色。
進入洪江區,看到「古商城」的招牌,有些納罕,因學界一般指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城市遺址為商城,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而中國考古的鼻祖,1928年就開始發掘、現已列為世界遺產的殷墟,因未發現城牆,很少有人稱為「城」。儘管,古代城市未必一定有城牆。
於是,如何凝練、概括這個「洪江古商城」的特色,成了我這個還沒進「城」的人的念想。城也好,古建築群也好,總之要比較與同類者的不同,才好規劃計劃今天和未來。
一個印象:建築森林!
晚上踏進去,這印象更強烈。腳下,大小不等的巨石,鋪就路面;兩側,高牆林立,黝森森的,給人以壓迫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油然而生的心靈震撼,從未有過。立馬,眼前浮現已故的羅哲文公,他到過的地方更多,當年在此,或也驚嘆不已。
說這裡是古代遺留至今的一片建築森林,不知當否?可以算一算,如街道寬度、建築高度、佔地面積之間的比例。再比一比,也許還真的鬧個全國第一、世界第幾呢!為何想起「森林」一詞?也是憑感覺。行走於現代「水泥森林」,如摩天大樓密集的紐約曼哈頓,那感覺有點類似。
這一片中國古建築的森林,是中國人也是人類的工程壯舉。深入其中的體驗之外,一定還需要在遠處觀賞,或在水上,或在對岸,才是較佳的位置。
一幅由相反位置俯拍的照片,也很珍貴,但令人並無「森林」之感。所見森林之頂,已略如浮萍。歷史就是這樣,怪不得誰。但信息化時代,與過去不同,人人都成為了「攝影師」,對文化和旅遊,已有了新需求。
這片古建森林的形成原因和過程,值得進一步具體探究。這裡曾是水運要衝,因港口發達而成市鎮。港口性質,屬商貿型,或許以建築材料向內地輸出為主。於是,狹促中,經營者用建材首先改善了自己的商住條件。
一點懸疑:水岸方格?
伸向水岸邊的眾多碼頭,也是洪江古建築群的一部分。碼頭,是港口構成的要素,也是一類建築物。對這處古代商港遺產地來說,其遺存,當然很重要。而且,由遠處欣賞建築森林,不可能避開它們的所在。
詳細標示了若干碼頭的,是那幅重要的清光緒十五年《洪江街市全境圖》,但1951年11月出版的《洪江市新行政區劃地圖》,也不能忽視。該地圖顯示的碼頭沿岸的細節,已有了變化——街道正向交叉而形成若干方格。也許,這告訴我們,碼頭風光漸逝的洪江,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已開始注入。當時,是否已有景觀方面的考慮,尚未可知。可惜,這回沒能循前輩指引,去到水岸邊走一走。
這種方格狀的街道系統,方便人居和交通,特別是步行,不僅不過時,甚至當下也該提倡和強調。其來源至少可追至宋代,《宋元明考古》(秦大樹著)認為,當時已有一套大小十字街相套的區劃法,「最小的方塊,面積約60平方米,構成這類城市的最小的單位。」
受這個「新行政區劃」的啟示,有必要探討成立洪江特別行政區,以古建築及遺址群的遺產地為核心,統籌現代生活,並規劃未來!
作者:孟憲民,國家文物局原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