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由深圳水務局主辦的碧道核心骨幹項目的優勝單位,Hassell為深圳建成1000公裡碧道,統籌水、岸、城空間功能,實現生態、生活、生產相協調的生態美麗河湖願景提供了具有示範性的綜合解決方案,為世界提供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深圳經驗」添上重要篇章。
龍崗河總體設計結構
龍崗河,東江流域淡水河水系,發源於梧桐山北麓,自西南向東北穿過龍崗中心城區,見證了這裡的興旺發達和發展變遷。23.6km的龍崗河幹流流經科研創新、都市中心、歷史人文、生態自然等不同濱水城區,應體現多重價值,將該區域塑造為世界級的獨特濱水區。
河道現狀問題
針對暴漲暴落的現狀河道,消極水岸人群難以到達,同時濱河用地面臨更新這三大重要挑戰,如何應對泥沙沉積的行洪通道,如何修復生境脆弱的河流廊道,如何貫通城水慢行讓水岸易於到達,如何提升水岸公共服務讓人們願意停留,如何讓碧道聯動城市發展活力並塑造獨特龍崗魅力成為了本次方案關注的重點。
創造讓人願意到達和停留的水岸
圍繞碧道建設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和產業鏈道這五大體系,方案提出了「龍蔭水岸,成長家園」的願景以及「庇護、連接、傳承」三大主題策略。方案還將藉助城市大腦的智能決策管理實現自然與城市的聯動真正達到功能與經濟平衡最優化。
遵循三大主題策略設計的守護家園手冊
1.庇護 — 萬物生息
龍崗河作為流域重要的生態廊道,但沿岸生態空間受限,土地資源緊張,因此我們提出通過整合河流與城市綠地空間,構建多功能綠色基礎設施,庇護龍崗河成為人與自然的共同家園。
重塑多元生境,創造連續的生物廊道
根據上中下遊不同河道斷麵條件選擇不同改造方式,修復全域庇護生息的完整河道生境。8個棲息溼地森林通過多功能海綿綠溪等綠色基礎設施縫合進龍崗河山水生態廊道中,對區域中水入河水質進行淨化提升,同時為水鳥、昆蟲及兩棲類動物提供棲息環境。
景觀打造城市處理水的智慧大腦,實現多種水處理模式
採用軟質化生態駁岸代替工程防洪壩,綜合性生態修復平衡水生、水路交界、陸生三類生境
具有教育科普意義的不同類型的人工溼地,在進化提升水質的同時,成為動物的棲息地
2.連接 —每一個人
針對河道狹窄,臨河道路導致難以退堤,堤上堤下慢行聯繫不暢,兩岸緊鄰待更新的產業建築等現狀挑戰,我們通過貫通幹流兩岸60km慢行碧道小徑,構建碧道 + 綠道遊憩網格,連接城市與水岸,拓展濱水界面,串聯沿岸6個活力節點群,為市民休閒,遊客到訪,運動健身等出行場景提供完善便捷且智慧溫暖的基礎服務設施。
碧道智慧小徑典型斷面(圖源:深規院)
創造多維連續的親水路徑,增加人與水親近的可能性
延續場地肌理凸顯河谷風貌,將人群帶回河谷
在極端天氣中,提供安全的聯繫疏散通道
3.傳承 — 下個百年
除了生態回歸與景觀升級,龍崗河兩岸也將逐漸成為產業發展中心,同時依託客家文化遺存打造濱水文化遊憩地標。我們將通過4大主題水岸家園-「創新家園、共享家園、人文家園、山水家園」提升沿岸公共功能,以及多個濱水活力城市客廳為區域創造一條魅力人文之河,同時通過對龍崗河品牌的綜合開發,樹立深圳最具活力的濱水形象名片。
沿岸公共建築設計以呼應傳統文化肌理,加強建築在地性
安瀾水岸體驗中心至水上森林 - 在結合現有堤防規劃的基礎上,保證安全水位及行洪功能,打造處理型分級滯洪溼地用以增加河段行洪能力,並結合親水景觀臺階優化現狀駁岸單一的豎向連接,同時注重溼地生境營造,有效提升物種多樣性。
客家文化水岸博物館 - 在提取龍園文化基因後,對客家水岸博物館等建築或構築物地標進行設計,與現有的龍興寺,羅漢塔形成古今對比,打造具有獨特辨識性地標的龍崗水岸。
眺望客家文化水岸博物館
龍崗河碧道建設項目是Hassell為深圳市民、本地動植物做的一次多元創新嘗試,同時也是給予復興曾經的客家濱水生活一個振奮人心的暢想。目前,Hassell已開啟方案的整合工作,並積極參與到後續的深化設計中。
延續巨龍展館形態的龍吟水岸文化長廊
項目詳情
客戶
深圳水務局
規模
23.6公裡
設計聯合體及生態顧問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工程顧問E2Designlab
Hassell設計團隊
Angus Bruce、Andrew Wilkinson、Richard Mullane、王翀、朱紹婷、林世揚、譚景桐、Liam Mouritz、袁維、趙曉麗、吳偉唯、陳昱呈、杜蘊馨、王曦、汪澈、Kristjan Cebzan、Aysen Jenkins、朱婧吟
本文由Hassell事務所創作,
歡迎各大事務所以創作者的視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