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荔灣區建設三大高標準碧道 打造嶺南水文化名片

2020-12-27 澎湃新聞

根據省政府近日批覆的《廣東萬裡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到2022年,廣東將建成5200公裡碧道,珠三角地區率先初步建成骨幹碧道網絡;到2030年,建成16000公裡碧道,形成覆蓋全省的碧道網絡,營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

我市今年出臺的《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要建成碧道1506公裡,基本建成貫通全市的碧道骨幹體系。按照「一年試點建設、三年大見成效、七年基本建成」的目標,繪就「千裡長卷,最美廣州」。

從廣州市水務局了解到,荔灣區深入領會省市碧道建設的規劃方案及有關要求,大力推進碧道建設,以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為主線,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基礎元素,充分挖掘荔灣河流水系的生態價值、歷史人文價值、經濟價值,打造出「荔灣花地河碧道示範段」「歷史文化碧道——沙面島碧道」「企業主導碧道——大坦沙碧道」等一系列高標準碧道。

生態景觀碧道典範—花地河碧道

花地河是荔灣區最大的內河,也是珠江航道的一條支流,南北全長約8.84公裡,平均寬度90米,流域面積28.4平方公裡。北與珠江西航道白鵝潭相接,南連平洲水道,西通廣佛河。2019年,荔灣區積極響應省市的關於碧道建設的有關要求,高度融合花地河周邊功能與濱水用地布局,打造出5.2公裡,具有荔灣特色的碧道示範工程。

(1)加強水安全與水生態修復。對花地河沿線堤岸及水閘進行系統梳理,按20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改造;結合周邊管網建設及花地河流域城中村截汙納管工程,提升汙水收納能力,目前環繞花地河周邊的葵蓬村、花地村、增滘村、海中村等城中村均已完成截汙納管工程;通過海綿城市元素改造及地表徑流控制,減少面源汙染,提升河道生態環境。

(2)注重城市景觀與特色營造。荔灣區政府開展花地河提升工程中的第一段示範段:花地河東岸北出口到東漖大橋段,施工完成面積共約76429平方米,對長度約4.3公裡的花地河東岸沿線生態景觀園林進行改造,豐富開花色葉植物,凸顯廣州花城的景觀特色,展現嶺南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的景觀面貌。通過建成富有特色、景觀優美的生態景觀節點,增強區域生態安全功能,形成獨特的城市門戶景觀。

(3)構建荔灣特色遊憩系統。①濱水綠道建設:規劃全線貫通的三線綠道(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打通斷點。②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增加標識系統、廁所(移動式)、休閒休憩設施,結合碧道分段主題,增加荔灣歷史文化和科普教育展示設施。③水上遊憩設施建設:改造提升現有碼頭,創新水上遊覽體驗,建設各有特色的活力節點,並對接珠江水上巴士系統。④與周邊設施銜接:根據總體設計新增停車場和公交站點。設置自行車驛站,與城市綠道銜接。統籌利用沿線周邊地區已有的公共廁所、停車場地、公交站點、體育健身、休閒娛樂、文化、商業服務等各類設施。

       改造前的花地河驛站

       改造後的花地河驛站旱橋景觀

 花地河碧道沿岸風光明媚

歷史文化傳承碧道—沙面島西堤碧道

沙面始建於1859年,1861年成為英法租界,因遍布西式風格建築而有「露天建築博物館」的美譽。沙面西堤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百年洋場所在地,廣州國家級的城市名片,嶺南第一個具有近代意義的城市規劃樣板,典型的規整式中央大街布局和濱水公共空間,給當時的廣州舊城樹立了城市風貌示範。

為使沙面西堤街區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2019年荔灣區政府結合省市碧道建設的部署,實施了該區域的品質提升工程,項目以恢復歷史公共空間格局為切入點,運用「微改造」手法,打造有溫度的街區,將沙面西堤打造為「廣州西客廳」,完整展現廣州近代歷史風貌,喚醒歷史記憶,形成獨特的歷史文化碧道。

(1)恢復歷史格局,打開通江廊道。從封閉到開敞,從隔江到通江,打開通江廊道,恢復原島英式花園、法式花園的歷史布局,還原原島大草坪風貌,把沙面島打造成「大沙面公園」。

(2)建築保養維護,實現全景街區。保養文物建築,改造一般建築,剔除加建或違建要素,重現建築原貌,為未來新產業置入預留原真性。夜景照明採取「半照明」理念,明暗區分,突出建築的歷史厚重感。

(3)還原鄰裡生活,讓街巷有溫度。發揮原島居民的主體作用,促進社區空間優化,將老舊院子、老舊巷子、圍閉經營場所變成口袋廣場,為居民提供品質生活的精神體驗,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4)經典場景塑造,促進街道復興。騰挪變電箱、停車場等市政設施,形成貫通的「最美一公裡」中央大街。對稱布局的綠化景觀,提供可停留、可觀賞的休閒場所,營造可參與的互動節點,為建築產業升級留出空間。

(5)打造無車慢島,重塑人車關係。在統一安排有序停車的基礎上,逐步取消室外停車場,把停車空間轉變為活動空間,減少車行震動對文保建築的影響。通過優化無障礙、改造小轉彎、增加港灣式停車等措施,回歸以人為本的理念,還空間於民,打造步行街區。

(6)挖掘文化元素,促進業態轉型。量身訂製一系列的城市家具,融入原島特色,布置古典座凳、庭院燈、郵筒、標識牌、門牌等,配合建築營造場所氛圍,展現獨特的文化名片,以基礎建設倒逼產業升級。  

政府企業共建碧道—大坦沙環島碧道

大坦沙島,地處珠江中,位於廣州西部,是昔日羊城八景之一「雙橋煙雨」的所在地,面積3.55平方公裡。大坦沙島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面臨江,環境優美。珠江幹流從西邊的佛山而來,在大坦沙島的南尖上與流溪河、石井河的本地水系合流湧進白鵝潭,成為狹義上流經市區的「珠江」———廣州人母親河的真正源頭。大坦沙是「中調+西聯」的核心,歷來是廣佛結合的核心區域。2012年10月,廣州大坦沙「城市島」改造正式啟動,面積共355公頃,備受關注的廣州荔灣區大坦沙島連片改造項目正式啟動。此次改造範圍為全島,面積共355.42公頃,包括坦尾、河沙和西郊三個經濟聯社集體。

目前大坦沙島的沿江堤岸是10多年前珠江堤岸工程的一部分,由於部分路段涉及土地徵拆及有泊船碼頭等設施,現有堤岸線並非連貫的。在最新的大坦沙設計規劃中,未來將建成環島8.7公裡的江岸線,相關碧道景觀也將進一步得到優化。為保證通江視廊,其中濱江一線建築控制在60—100米,二線控制在150米以下,將環島的濱水散步道將人的活力引導到水邊,使濱江水岸線成為文化展示與市民健康生活的濱江景觀廊道,預計全程步行約兩小時,慢跑約一小時。

今年4月,荔灣區大坦沙環島碧道沿江示範段開始建設,該段示範段位於島上東岸雙橋8號樓盤一側,將作為整島規劃8.7公裡江岸線的首開段向外展示,打造島民「1小時運動圈」。7月,大坦沙環島碧道沿江示範段正式對外開放。本次沿江示範段全長為1.2公裡,整體面積為4.7萬平方米,與改造前相比,升級後的綠道在原基礎上增加了燈光照明、健身器械等便民設施,並配套有室外籃球場、健身廣場、林蔭大道、休閒休息區等公共場所,結合得天獨厚的江景資源,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集觀賞、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公共區域。

       大坦沙島碧道規劃

大坦沙碧道(沿江示範段)實施前

 

       大坦沙碧道(沿江示範段)實施後(規劃圖)

(通訊員:趙雪峰)

相關焦點

  • 廣州3年建成逾千公裡碧道 一區一道首尾相銜穿城而過
    這是在南粵大地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的重要舉措。到2022年底,廣州將建成碧道1000公裡以上,各區建成特色鮮明的碧道。目前各區已選出試點,總體以珠江為主脈,以流溪河、增江為兩大支線,開展水汙染治理,生態修復與保護,濱水空間建設,水文化建設等。A.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廣州市荔灣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永慶坊重要指示精神,推進城市建設提質升級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利用,推動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順利通過國家4A級旅遊景區驗收,並在此設置全市首個非遺街區,運用「4A景區+非遺街區」雙驅動雙促進,帶動文旅資源集聚融合,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推動老城市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 廣州今年已建成碧道355公裡,鼓勵建設親水碧道公園
    記者從12月8日上午廣州市政府召開的「廣州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截至目前,廣州已建成碧道355公裡,推進五個融合:碧道+黑臭治理,碧道+文化傳承,碧道+全民活動,碧道+鄉村振興,碧道+產業群落,統籌治水治岸治城,助推碧道經濟效益,讓群眾共享治水成果。
  • 荔灣區將打造國家級文化保護區
    記者獲悉,荔灣區已制定了《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綱要》,將以粵劇藝術博物館為中心,涵蓋八和會館、鑾輿堂等粵劇活動重要場所,打造總面積16公頃的國家級文化保護區。永慶坊這一年接待訪客300萬人次據荔灣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一年,作為廣州歷史文化街區最多、歷史建築最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區,荔灣採用「繡花」功夫,以永慶坊、沙面、西堤三個片區為重點,積極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整治提升工作,充分展現嶺南文化魅力。
  •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雪明 攝 大洋網訊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荔灣區是大灣區範圍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荔灣區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
  • 廣州荔灣:高層次文化人才相聚沙面 共話嶺南文化中心建設
    來自各行各業的50多位嘉賓在月下品新茶敘友情,共商荔灣區人才發展和嶺南文化傳承創新之路。本次智匯荔灣才聚鵝潭茶話會是由荔灣區高層次人才聯誼會和廣東省文化學會共同舉辦,區文化館、荔仕豐產業運營、廣州當代教育研究院協辦。
  • 「三館合一」項目落戶廣州白鵝潭打造嶺南文化新地標
    廣東又一重要的嶺南文化地標將在珠江邊崛起。12月27日,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奠基活動在廣州舉行。根據規劃,「三館合一」項目選址定在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建設期3年,計劃2022年底竣工,將建設成一個彰顯廣東特色、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作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全省乃至全國人民的精品工程、地標工程、百年文化工程。
  • 碧水清流白鷺飛,佛山東平水道碧道納入國家水利風景區
    近日,「萬裡碧道媒體行」第三站來到佛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省級碧道試點段之一的東平水道碧道,吸引了大家關注的目光。以東平水道作為省級碧道試點建設為機遇,佛山將按照「1年快速啟動,5年千裡成型,10年全面覆蓋」的思路,全市建設1000公裡碧道,逐步形成「水美佛山」的城市名片。
  • 2020廣州番禺區有哪些碧道可以玩?
    位於大夫山森林公園內的七盞燈和南湖水庫碧道,高起點高標準完成碧道示範建設,為遊客提供濱水道、緩跑道、騎行道和遊憩帶等多功能濱水空間,大大地豐富了遊玩體驗。  丹山河碧道  「碧道+運動」。丹山河碧道依託周邊體育館等設施,建設河湧養護專題宣傳教育長廊,打造特色濱水跑道。
  • 文化強市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荔灣是大灣區範圍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荔灣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
  • 廣州將打造「一江兩岸」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空間格局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申卉)12月26日,廣州印發《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通過打造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規劃建設以荔灣為核心的嶺南文化中心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嶺南文化,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推動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 文化強市|「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荔灣是廣州傳統歷史文化風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區之一,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文化符號享譽全球,廣州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荔灣使命在肩。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 廣州荔灣區舉辦第八屆中國嶺南葫蘆絲藝術節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林麗麗):記者8月15日獲悉,2020廣州市荔灣區(第八屆)中國嶺南葫蘆絲藝術節教育展演音樂會近日在廣州鑫雨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 7公裡珠江碧道變身大公園,可慢跑、親水、賞景
    廣州各區碧道建設不斷推進,市民非常熟悉的老城區碧道也要相繼開工。7月10日,珠江前航道碧道(越秀段)建設項目勘察設計施工總承包開始招標,此前一天,二沙島環島碧道工程已經展開了招標工作。珠江前航道碧道(越秀段)建設長度7.1公裡,以「珠江碧道:百年廣州行」為主題,打通濱江岸線兩處斷點,劃分緩跑徑,串聯沿線7處文保單位、8處公園,打造一個可慢跑、可親水、可賞景的濱江大公園。
  • 越秀這個7公裡珠江碧道將變身大公園
    珠江前航道碧道(越秀段)建設長度7.1公裡,以「珠江碧道:百年廣州行」為主題,打通濱江岸線兩處斷點,劃分緩跑徑,串聯沿線7處文保單位、8處公園,打造一個可慢跑、可親水、可賞景的濱江大公園。 其中大通路至廣州大道段(長1.9公裡)途經二沙島北岸,該段已納入二沙島碧道項目建設範圍。
  • 嶺南V谷擬打造產居商一體化RBD 商業配套有哪些?
    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升級背景下,荔灣區作為廣佛一體化的重要「紐帶」,隨著產業、商業配套的不斷完善,將迎來新的發展。   9月23日,廣鋼置地舉行了「嶺南V谷·廣州國際智能科技園產品發布會。   嶺南V谷其中商業定位為以濱水景觀為特色,配套園區、輻射外圍,藉助嶺南文化元素,打造嶺南地區濱水休閒商業。
  • 立邦助力中國三大機場,三棵樹築造茅洲河碧道,多樂士為杭州亞運會...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項目中,立邦助力打造被號稱是世界最大的無結構縫一體化航站樓,在整個過程中貫徹節能環保理念,採取屋頂自然採光和自然通風設計,同時實施照明、空調分時控制,採用地熱能源、綠色建材等綠色節能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在上海浦東機場,立邦為實現功能擴容,浦東國際機場按照IATA世界機場標準增設62萬平方米衛星廳,兩座相連的工字型S1和S2以高效緊湊的空間系統設計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本次活動由廣州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荔灣區文化商旅發展中心、多寶街道辦事處協辦,活動旨在通過互動式體驗,充分展現荔灣在嶺南文化上的保護和活化,讓大眾能夠走進歷史文化街區,認識嶺南文化。
  • 這個星期,來荔灣感受嶺南文化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連場粵劇文化文藝演出免費對外公演、「粵韻書房粵書吧」揭牌、黃俊英粵語相聲藝術館開門迎客……即日起至30日,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西關新活力」2020年荔灣區文化體驗月系列活動在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恩寧路等地隆重舉行。
  • 2025年荔灣將建成嶺南文化中心區
    信息時報訊(記者 吳瑕)廣州荔灣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是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地區之一。12月26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發布《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下稱《規劃》),計劃通過打造北岸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區、南岸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建設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