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2月8日上午廣州市政府召開的「廣州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截至目前,廣州已建成碧道355公裡,推進五個融合:碧道+黑臭治理,碧道+文化傳承,碧道+全民活動,碧道+鄉村振興,碧道+產業群落,統籌治水治岸治城,助推碧道經濟效益,讓群眾共享治水成果。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賀成偉在發布會上還表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適度開放水域空間資源,鼓勵開展群眾水上運動,建設親水、樂水的碧道公園。
規劃2000公裡碧道 打造「理想水生活」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時提出的要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水碧岸美的『萬裡』碧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去處」決策部署,廣州市全面開展千裡碧道建設,奮力打造治水工作的升級版。
廣州相繼印發實施《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廣州市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廣州市碧道建設技術指引(試行)》和《廣州市碧道建設評估辦法(試行)》,明確落實了碧道建設的責任主體、主要任務、資金渠道,初步搭建了「規-建-管」全流程的碧道實踐模式,規劃到2025年,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裡;到2035年,全市建成碧道2000公裡,以「理想水生活」為理念,全力打造我市「千裡碧道」美麗長卷。
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賀成偉透露,2019年,廣州建成碧道約113公裡,重點打造五類試點,建成了第一條共同締造碧道、第一條鄉村振興碧道、第一條生態修復碧道、第一條產城融合碧道和第一條海綿城市碧道,以先行先試,為全市千裡碧道建設打造示範樣板。2020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碧道355公裡,重點突出安全優先、生態優先、骨幹優先,推進五個融合:碧道+黑臭治理,碧道+文化傳承,碧道+全民活動,碧道+鄉村振興,碧道+產業群落,統籌治水治岸治城,助推碧道經濟效益,讓群眾共享治水成果。
五大碧道示範段進展順利
今年以來,廣州著力打造流溪河、閱江路、臨江大道、二沙島、生物島等5條碧道示範段,具體進度如何?
從化區流溪河碧道示範段。位於從化區太平鎮至溫泉鎮的流溪河段,建設長度約43.4公裡,還清於水、還水於民,還綠於岸,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湖岸線和生態駁岸,打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碧道畫卷。該項目已於7月25日開工建設。
海珠區閱江路碧道示範段。位於前航道右岸華南大橋至琶州大橋段,長約2.6公裡。串聯周邊琶洲展館、會展中心碼頭、會展公園等特色節點,服務好會展區、網際網路聚集區、總部商務區的功能需求,以線串點、以線帶面,推動沿線功能升級,建設灣區國際品質水岸,示範縫合城市、適老適幼的最都市生活。已完成一期工程1.5公裡並對市民開放。第二期7月底開工,正在施工中。
天河區臨江大道碧道示範段。建設範圍6.3公裡,與已完成的4.3公裡的原臨江大道碧道共同在高品質濱江綠地內打造廣州市第一條面向市民開放的碧道緩跑徑,示範新舊共生、粵賞四季的最藝術生活。現已完成2公裡。
越秀區二沙島碧道示範段。建設範圍5.5公裡。通過已建東山湖公園碧道,與擬建的新河浦湧碧道、東濠湧碧道連通,推進水系互聯互通,盤活老城公共空間,構建宜居宜業宜遊的濱水生活圈,實現雲山珠水共逍遙,示範水清岸綠、三道一帶的「最文體」生活。已完成一期工程0.65公裡並對市民開放,第二期8月已開工,正在實施。
黃埔區生物島碧道示範段。建設範圍6.6公裡。以繡花功夫、工匠精神建設海綿綠地、完善配套服務,打造魅力水岸,示範共同締造、經濟適用的最創新生活。已建設提升2公裡。
深挖碧道內涵 促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建設
廣州把碧道建設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等工作有機結合,倒逼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推動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在空間布局規劃上,進一步深化省萬裡碧道「三道一帶」空間要求,提出廣州「八道三帶」空間範式,一是拓展美麗國土「新生境」,保護全市42片水源保護區和59座江心島,建設11條廣州碧道風廊,22條水鳥走廊,恢復魚類洄遊生態圈;二是營造高質量「新生活」,策劃4片9條碧道主題遊徑,串聯34處大型綠地斑塊和220處特色節點,打造藍線上的公共服務綜合帶;三是推動高質量「新發展」,開發373公裡水上運動產業帶,輔助85片產業片區建設,挖掘碧道沿線4類48片價值地區,激活片區多元價值,實現空間綜合利用。
賀成偉還透露,市水務局起草了《關於以碧道建設為引領全面加強我市防洪排澇基礎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以碧道統籌全市防洪防澇防風防地質災害工作,開展防洪排澇的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的實踐方案,預計將於近期印發實施。
下一步,廣州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高質量推進「千裡碧道」建設。其一,圍繞水環境提升、濱水空間複合開發利用、碧道管理等方面開展專題研究,深挖碧道內涵,促進實現市、區,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碧道建設。其二,充分發揮碧道示範項目引領作用,探索水生態修復和引入企業化主體等工作,構建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全過程的社會參與體系,鼓勵社會在資源開發、文化挖掘、生態教育、安全保障等方面參與碧道建設,實現政商共建、全民參與、社會共管。其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適度開放水域空間資源,鼓勵開展群眾水上運動,建設親水、樂水的碧道公園。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良好水生態隨處可見,進一步煥發雲山珠水、吉祥花城的無窮魅力。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