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一家老小,他們奔赴布朗山鄉,一頭扎進扶貧工作中;
放下都市生活,他們住進低矮農房,不顧風雨也不計得失。
沒有更多豪言壯語,有的只是一本本寫完的筆記、一雙雙磨破的鞋子……還有隊員們堅守著的初心。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的殷殷囑託,根據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雲南中煙針對施甸縣有貧困村9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1644戶90463人,還有2個鄉有「直過民族」布朗族的實際,從2015年開始先後下派駐村扶貧工作隊13人,累計投入資金6.17億元,實施施甸縣布朗族整族幫扶項目。
不獲全勝絕不收兵。5年來,帶著雲南中煙的歷史責任、帶著布朗山鄉的熱切期盼,13名扶貧工作隊員進村寨、入農家、解難題、引項目,足跡踏遍布朗山鄉的每一個角落。按照雲南中煙「三年攻堅、兩年鞏固」的行動計劃,他們全力推進安居工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素質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提升7大工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通過傾心傾力幫扶,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的布朗族實現了整族脫貧,貧困發生率分別從33.04%、30.50%降至0.63%、1.4%。布朗山寨開啟了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偉大徵程,實現了一躍跨千年的歷史性變化。
5月17日,脫貧出列的喜訊傳遍布朗山寨。看著父老鄉親如今的新生活,扶貧工作隊員們激動不已,熱淚盈眶。曾經的過往就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回放,他們永遠忘不了,父老鄉親搬進新居的那張笑臉,發展產業項目合同上的那顆紅章,布朗山鄉運出大山的那車雞蛋,永遠忘不了那山、那水、那人……
紮根農村 不負青山
地無百尺平、路無一裡直,星落分布在山坡的村莊山寨,農房低矮、土牆灰瓦、殘垣斷壁……第一批來到山鄉的扶貧隊員們,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這些,尚有心理準備,但他們首先要過的,是衛生習慣差、語言交流難、多雨多霧多溼天氣這一關。
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木老元鄉任掛職副鄉長的紅塔集團大理捲菸廠職工彭貴賓記憶深刻:有一次到阿林寨走訪,時逢下雨,走進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一名40多歲的男主人熱情好客,房子裡泥巴地面的正中央是一個火塘,上方懸掛著被煙燻得黝黑髮亮的燒水壺,房間昏暗、衣物髒亂、家什簡陋。大家圍著火塘而坐,燒水喝茶拉家常。「當時,火塘邊有6個人,他家卻只有3個杯子,大的玻璃杯用來泡茶,小的2個瓷杯用來喝茶。2個杯子就在主人和客人之間輪流交替著用。不喝有失禮數,喝呢又不習慣。為了拉近與村民的距離,就只好硬著頭皮用他喝過的杯子接著喝。這次經歷,至今難忘。」彭貴賓說,其實這就是他們來的緣由。
2018年3月,雲南中煙合和集團職工王桂明來到擺榔鄉大中村擔任扶貧工作隊員,和所有工作隊員一樣,他不斷入戶、摸底,用一頭扎進工作來忘掉這些困難,適應這種生活。2018年,王桂明參與制定脫貧施工圖、完善脫貧規劃,參與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信息調整補錄及「戶戶清」行動,大中村的9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走了好幾遍;2019年,他吃住在大中村,走訪了252戶次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農戶,參加鄉、村和工作隊的大小事務。
2018年3月,紅雲紅河集團昆明捲菸廠職工張志航前往擺榔鄉,任掛職副鄉長、大中村扶貧工作隊員。才一到,他就投入到一場又一場的群眾會、一戶又一戶的入戶走訪、一筆又一筆的項目資金審核、一次又一次扶貧項目的督促推進、一個又一個產業的「排兵布陣」中,共協助完成安居工程拆除重建713戶、修繕加固1044戶、集中搬遷安置農戶328戶,參與實施完成大平地、擺榔大寨子、大中村菠蘿寨、尖山大寨子農村綜合環境整治項目。
肩負使命 精準扶貧
晨起暮歸、櫛風沐雨,走村串戶、精準摸底……到了山鄉的扶貧隊員們,與貧困群眾結對子、同黨員幹部肩並肩,用腳步丈量布朗山鄉、用雙手牽起布朗群眾。
「剛到擺榔鄉政府,辦公室主任告訴我這裡實行711工作法(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1小時)。後來我才了解到,鄉黨委、鄉政府及各村幹部,已充分理解脫貧攻堅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將之視為當地百年難遇的機遇。」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紅雲紅河集團曲靖捲菸廠職工龔培松被下派至擺榔鄉開展扶貧工作。他深入了解政府扶貧辦、財政局對扶貧專項資金的審批、撥付流程,了解木老元鄉、擺榔鄉兩個鄉,特別是擺榔鄉4個村36個自然村的基本情況,很快摸清底數、理清思路、明確重點,產生成效。
雲南中煙綜合計劃部副部長王徵是雲南中煙第一批下派至施甸縣的扶貧工作隊員之一,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任掛職副縣長、駐村扶貧工作隊副總隊長。「從出發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肩負起了幫扶『直過民族』之一的布朗族整族脫貧出列的重大任務。」他說,雲南中煙和當地政府發揚釘釘子精神,緊扣規劃先行、一張藍圖幹到底的工作思路,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我們用付出的真情、揮灑下的汗水,回應著布朗族鄉親的期待,共同唱響布朗族精準扶貧新歌。」
如何推進?怎麼幫扶?沒有捷徑,只有通過到村、到戶長期實際調研,通過發展適合布朗山寨的特色產業的「造血」幫扶,才可延續布朗人的幸福。2018年3月,雲南中煙營銷中心新疆分中心總監張敏傑到施甸縣任掛職副縣長和扶貧工作隊副總隊長、雲南中煙駐施甸工作組組長。他剛到施甸半個月,就跑遍了雲南中煙資金投入幫扶的擺榔、木老元、姚關、酒房4個鄉鎮的11個項目村、近百個項目點,全面了解掌握中煙掛鈎幫扶施甸的脫貧攻堅情況。
真情傾注 真心幫扶
「把群眾每一件小事都當成大事放在心上,群眾也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駐村期間,工作隊員們真情傾注,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做起,想盡辦法紓解困難,創新方法引導群眾。
紅塔集團大理捲菸廠職工周立輝於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到木老元鄉任掛職副鄉長,他在走村入戶中了解到,木老元村四十出頭的李二嫂因常年從事體力勞動,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大腿神經,時常疼痛難忍,無法下地幹活。「沒希望了,縣醫院也住過,市醫院也醫過,醫不好呀。你們幫助我們修房子、修學校,眼看好日子就要過上了,我卻過不上了。」李二嫂的絕望,讓周立輝心如刀絞。經向相關領導匯報後,周立輝開車拉著李二嫂到大理做了手術。回去後,李二嫂慢慢恢復了健康。在山區,像李二嫂這樣的情況很多,陸續出現了祁大嫂、段大哥、阿兄弟等,周立輝都力所能及地帶他們去治療,解除疾病困苦。
紅雲紅河集團昆明捲菸廠職工劉子宇於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被選派到擺榔鄉大中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有一天,聽村支書說村裡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受傷的是雲南中煙幫扶農戶張國忠的兒子,所幸救治及時,正在家恢復。得知情況後,劉子宇帶著大家第一時間去看望他。「在村副主任的帶領下,我們驅車前往。雖然他家擴大了養殖規模,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孩子的打工收入依舊是家裡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剛到家裡,只見張大叔一臉愁容,眉頭緊鎖。經工作組商量,我們決定對張國忠家從助醫、助產、助學等幾個方面進行更加精準幫扶。聽到這些,張大叔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那張笑臉,是我參與扶貧工作以來難忘的瞬間之一。」劉子宇說。
「拋家舍業來到這裡,就要不負青山不負自己。」2019年7月,大理捲菸廠職工楊國榮到木老元鄉木老元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那時,村民們已搬進了新居,道路也修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已通水電。但是,改變生活習慣、轉變思維方式、培養文明意識,仍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近一年來,楊國榮與村民同吃同住、幫村民解憂解困,手把手教村民疊被子、洗鍋碗、洗杯子、整理衣櫃、擺放物品、裝飾房屋。如今,通過村民大會、挨家走訪、圍桌夜話等多渠道宣傳,村民們觀望、依賴、等靠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產業發展 振興鄉村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找準辦法最管用。
布朗群眾不脫貧,工作隊員就不脫鉤。兩年多來,工作隊員們通過深入布朗山鄉的溝溝坎坎、村村寨寨,確定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於是,引進企業進來看、帶著村民出去走、排除萬難落項目,成了他們千方百計必須要辦的頭等大事。
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紅雲紅河集團曲靖捲菸廠職工金燚被派駐到擺榔鄉,變「輸血」為「造血」,金燚經過多輪入戶走訪、實地調研,最終制定年度精準幫扶工作實施方案:以保證群眾利益為主,不盲目決定合作方,不論最終誰來牽頭帶動養殖,必須保證每年不低於5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必須保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養殖小區每年收益不低於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經過多次、多輪洽談,最終由擺榔偉茂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帶動養殖。根據擺榔鄉實際情況,又經過實地論證,推廣了大中村模式,擺榔社區特種養殖項目由施甸縣香堂人家豪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帶動養殖,雞茨村大平地竹鼠養殖小區建設項目由施甸縣軍騰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帶動養殖,確保村集體增加了收入的同時,農戶按協議拿到了入股分紅,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了農戶脫貧致富。
「一定要幫助村民把積壓的雞蛋及生豬賣出去,幫助大家解決眼下的困境。」受疫情影響,雲南中煙出資在當地建設的精準幫扶項目,木龍源養雞場及木老元養豬場因銷售渠道封閉,導致滯銷。看著布朗族群眾無助的眼神,張敏傑帶領工作隊分析研判。他及時向公司匯報,積極落實疫情防控工作,抓緊聯繫昆明、大理等地的客戶,終於將一車車農特產品賣了出去。
雲南中煙物資集團職工程浩於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被派駐到木老元鄉木老元村。「下到基層、住在村裡,和老百姓一起生活,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他說,為了帶動村民走上規模化、科學化養殖的道路,2016年3月29日,雲南中煙為水溝腳村民發放雜交母豬。為了這個項目能落到實處,提高村民收入、加快脫貧步伐,他們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符合標準、品質純正的種豬打上耳標,並做好疫苗接種,在運輸途中小心呵護,只為能給鄉親們一頭健健康康的生豬。當小貨車開進了水溝腳村時,村民們幸福的笑臉如同玫瑰花一樣鮮豔。「這是產業的依託、致富的希望。」程浩說。
堅守初心 不勝不歸
連綿的群山、蜿蜒的道路,擋不住他們前行的腳步;貧中之貧、堅中之堅,阻不了他們傾情幫扶的信念。
妻子車禍剛做完手術,面對疫情,他帶著「若有戰、召必回」的信念回到山鄉;做完腫瘤切除手術剛拆完線的第二天,他就開車直奔布朗山寨;在昆明休假和養病期間,也要逮住機會為鄉親們的農特產品跑銷路、賣產品;除了工作的苦,「拋家舍業」的酸,他為布朗群眾開啟了新生活的甜……
「扶貧之地貧瘠而窮困,扶貧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必定會為木老元的脫貧致富盡心盡力。」2018年2月,雲南中煙物資集團職工李梓龍到木老元鄉木老元村駐村的第一天,就在扶貧日記中寫道。
2017年8月,在那片曾經被叫做「爛壩」的山坡上,建成了美麗家園「吾巴拓」,62戶布朗族群眾喬遷新居,幾代人的夢想,一朝夢圓。這一幕,雲南中煙物資集團職工張迪至今記得。他於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到木老元鄉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有這樣一戶人家,原住在20多公裡外的大地村,那裡也有一個建設規模更大、房屋坐向更好的易地扶貧搬遷點,是全鄉4個搬遷點中最好的一個,可他還要舉家搬遷至吾巴拓村。我問他為何,他說,這裡靠近在建的雲南中煙教育園區,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張迪說,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正是他們堅守的意義。
「沒錢,不幹。」2018年下半年,木老元村大寨子小組祁有成買了東風車後,覺得經濟壓力特別大,不願進行房屋改造、翻新重建。李梓龍每次找他談話,他要麼是避而不見、要麼是不為所動。「整族幫扶,就是不能有一個人掉隊。」帶著這樣的信念,李梓龍一次又一次上門勸說,先後跑了不下10次,說政策、說幫扶、說未來。終於,祁有成慢慢打開心結,對李梓龍建立信任。現在,他家改建成一個帶院子的兩層樓,廚房、衛生間、儲物間一應俱全,寬敞舒適。
「布朗族群眾的笑顏,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褒獎。」扶貧隊員們說,他們將用真心、真情、真愛,真心實意、真金白銀,紮根布朗山,決戰貧窮地。
浦美玲 李建國 楊豔鵬 黨曉培/文 陳飛 普建彬/圖
來源:雲南日報
完
編輯:李美蘭
責任編輯:楊清宗
關於保山新聞網
該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傳部保山新聞網管理,保山新聞網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體。關注本帳號您將能及時收到保山的新聞資訊。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保山新聞網聯繫信息
電話:0875-2135020
QQ:3049779830(微信同號)
投稿郵箱:wx@bs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