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貧困戶早日把貧困的沙漠變成充滿希望的綠洲。」周培偉駐村以後,心裡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要引領村民們發展產業,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作為淅川縣巿場監管局駐大石橋鄉畢家臺村第一書記,剛到村裡,周培偉就深入走訪摸底調查,逐個到村裡的老幹部、老同志、貧困戶家,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村情、戶情、了解村裡致貧的原因,為精準扶貧把好第一手脈。
來到李家溝,年過七旬的老黨員李國庭拉著他的手說:「我們村現在沒村部,吃水難,出路又差,都是待解決的問題啊!」和李國庭一樣反應問題,建言獻策的村民很多,白天,他就挨家挨戶,走訪群眾,深挖貧窮根源;深夜,他坐在燈下苦苦思索,分析比較琢磨治窮方案。兩個星期,畢家溝村的溝溝岔岔都留下周培偉的身影。沒有路,吃水難,缺產業,經過反覆走訪、調研考察、徵求群眾意見,他定下了先建設村基礎設施,讓村民能走出去,吃住安心,後發展產業,生態農業抓果(杏李花椒等為主的林果業),生態養殖抓蟲(黃粉蟲特種養殖為主的養殖業),長線產業抓遊(鄉村生態旅遊)的發展思路,給畢家臺村脫貧致富開出了第一張「處方」。
為此周培偉和村幹部一起,多次放棄休息時間做產業規劃,在他的組織下,畢家臺村先後成立了黃粉蟲養殖合作社、杏李和花椒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充分調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2018年,他先後帶領畢家臺村兩委班子、貧困戶代表,多次赴西峽和上集、馬蹬等鄉鎮學習杏李種植技術,學習黃粉蟲的養殖經驗。組織外出考察,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看到人家發家致富,讓村民們開闊了眼界,激發了熱情,增強了幹勁。經過考察和大討論,貧困戶統一了意見,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物質脫貧是基礎,精神脫貧也關鍵。讓富起來的農民強起來,才是農村的希望。周培偉在強力改善民生,加快脫貧步伐的同時,特別注重扶志、扶智,讓貧困戶精神脫貧,精神富裕。在全村開展「清潔我家文明我心」和評選「最美大石橋人」活動。評選出了「最美鄉賢」、「最美扶貧幹部」、「最美家庭」、「最美致富帶頭人」。並組織開展弘揚好家風家訓活動,在村內製作「朱子家訓」大型宣傳欄,在全村營造了戶戶踐行「朱子家訓」濃厚氛圍。
畢家臺村富了,貧困戶脫貧了,周培偉卻倒下了。2019年5月19日早上不到8點,周培偉早早召集扶貧工作隊員、幫扶責任人、村幹部進一步安排扶貧大走訪和村級互查工作,正當大家專注聽著他的工作安排時,一向字正腔圓、聲音高亢的周培偉忽然吐詞不清,嘴朝右邊斜了許多,手上拿的資料也掉在地上。緊急情況下,鄉村幹部立即將他送往醫院治療。經診斷是過度操勞引發腦血栓,多虧治療及時,只是血栓導致嘴歪說話不清、拴住左胳膊無力。周培偉雖然人在醫院治療,但心裡仍然牽掛著畢家臺村的扶貧工作,不時打電話問情況,想對策,出主意,總問醫生啥時候能出院,啥時候能去村裡。住院不到兩個月,周培偉的病稍有好轉,就讓家屬辦出院手續,又投入扶貧一線中去。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一心為民」不是嘴邊說說的。幾年來,他所駐的村由過去的落後告狀村變成現在的先進和無訪村。提到「周書記」, 畢家臺村的村民無不稱讚,一道身影深深地留在了大家心裡。(淅川縣委宣傳部 冷新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