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直白的唐詩,理趣的宋詩
當我們在談論詩詞時,一般都會想到「唐詩宋詞」,其實在唐朝之後,宋詩的發展也比較迅速與蓬勃,無論是格律詩,還是其他的題材,詩作的數量雖然沒有唐詩那樣數不勝數,但是仍舊是比較驚人的。所以在宋朝,除了詞,宋詩依舊是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的。
唐朝經歷了初唐、中唐以及晚唐三個時期的發展後,在詩風上逐漸由灑脫變得深沉,比如李白很多作品就顯現出了唐詩最具代表性的風格——簡單直白,包括王昌齡、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當然也有個例,比如李商隱的朦朧詩)均是這樣,也無論題材是詠物、言志,還是山水、送別,都比較偏向於敘事性質,而相比較來說宋朝的詩則風格迥異,如果依舊採用這種直白的敘事風格的話,則不會有任何的突出點與閃光點,宋朝的詩人也不太想再走唐朝詩人的老路,在進行時文創作時喜歡有點「彎彎繞」。
比如一個簡單的寫景詩,寫要將一些哲理其中,或者在詩中加入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與人生哲學。
在前面的幾篇文章中,小赫赫與大家分享過一些或經典、或冷門的宋詩:
《全宋詩》中很孤獨的一首詩,全詩無一個愁字,但每句都憂愁至極
王安石一首冷門的詩,但是寫得別有韻味,應該入選小學語文課本!
這幾首詩都說明了宋詩的這一特徵,而體現得最明顯的要數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在這首詩中已經不再是寄景抒情,而是將自己對於這樣簡單的風景中所得到的某些啟示或感悟也融入其中: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或者事物的觀點以及態度是與別人完全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立場都不相同。
無論如何,宋代詩人就是這樣喜歡「講道理」、「講哲學」,這一特點在唐詩中不能完全沒有,只不過不是那麼明顯罷了。這就是我們常常講到的一個詞——理趣。
02黃庭堅《牧童詩》
今天小赫赫為大家再次分享一首極具代表性的詩——北宋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的作品《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之前我們分享過他的那首著名的惜春詩,對比那首詩來看,黃庭堅的這首詩雖然比較冷門,字數也不多,但其中蘊含的道理以及對我們的啟示則是巨大的。這首詩作於黃庭堅與幾位好友在家飲酒作詩時,想起了腦海中那個活潑的吹笛小牧童,有感而發作下的。
開頭兩句前兩句寫的是:一位正在牧牛的小孩,穿村而過,慢慢悠悠的;牧童還悠然地在吹奏著短笛,笛聲隨風飄蕩,即使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
在開頭兩句中,黃庭堅僅用了「騎牛」與「吹笛」兩個簡單的動作就描摹除了一個活潑、悠閒的牧童形象,而整首詩的意境也在開頭兩句中勾勒了出來,在遠遠的村邊與靜靜的岸邊,視野寬闊,耳中飄蕩著的笛聲瞬間將一股「山村氣息」蕩入了我們讀者的心中。
這種悠然自得的愜意生活,我們在宋詩中很常見,關鍵之處就在於每首詩的後兩句是如何將詩人自己對簡單的生活的別樣感悟敘述出來的。
後兩句結尾兩句便是黃庭堅自己心中想要說的話:這個小孩的生活多麼的悠哉!哎,現在想想現如今有多少人為了一些名利而都盡心機,以為聰明至極,誰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還是一場空。這樣的生活何時才是盡頭,這個小牧童的生活我何時才能擁有啊!
結尾的兩句與《紅樓夢》中的那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牧童的生活雖然簡單,但是這樣不愁衣食的田園般的生活卻是很多人做夢都得不到的,這種自然又理想的生活也許在這樣黑暗的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影而已。
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自己都是那個爭名奪利的人,為什麼知道這樣的結果是一場空還依舊把它當作一種人生追求呢?追求美好生活當然是很好的,但是為了追求生活而工於心計甚至算計別人絕對是不對的!
想想才知道,那個生活在田園當中的小牧童,他的愜意才是最好的人生。黃庭堅這首冷門的古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短短四句話中所闡述的道理,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