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詩全面反映陶淵明的農耕生活,雖然貧困但是卻樂此不疲

2020-12-19 老張侃詩詞

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陶淵明早就已經成為一個象徵。他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開闢了中國古典詩詞當中的田園詩,而且他「不為無鬥米而折腰」的高尚品格在後世贏得了很高的讚譽。

我們最熟悉的詩歌,莫過於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和大自然,身心融為一體的詩人形象。畢竟在官場當中處處不得意,回到故鄉,以種地為生倒也是人生一個瀟灑豁達的選擇。

但是正如古人所說,隔行如隔山,種地的農耕生活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那麼簡單。在陶淵明的歸隱生活當中,有一首古詩全面地反映出了他的農耕生活狀態,雖然貧困,雖然反映出的是一個不合格的農民形象,但是陶淵明依然樂此不疲。

有詩為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就是陶淵明非常著名的《歸園田居·其三》,其中的每一對詩句都經常拿來作為考題。尤其是「帶月荷鋤歸」中的「帶月」經常和成語「披星戴月」中的「戴月」作為對比,來考察孩子們對於詩歌中具體用字的掌握程度。

在古詩的一開始就反應出了陶淵明作為一個農耕者的不合格之處。「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既然是歸隱田園。那麼為了維持生機,就必須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裡刨食吃。農民是我國傳統社會當中歷史最悠久的職業,雖然不見得技術含量有多麼高,但是,一下子從一個書生轉行當農民,其中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所以,陶淵明收穫的只是「草盛豆苗稀」。在他所打理的這一片田地當中,野草到處都是,但是豆苗卻稀得可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陶淵明對於這一片土地幾乎傾盡了全部的心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晨的時候就開始下地剷除雜草,一直到晚上等到月亮出來的時候才扛著鋤頭回到家中。

為了這一片土地的收成,可謂披星戴月傾盡全力。

而且在山間開闢的這一片土地當中,交通情況也很不理想。「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狹窄的,曲折的小路上到處雜草叢生。過一趟幾乎都要弄髒了詩人的衣服。而且在陶淵明「帶月荷鋤歸」的時候,遭遇「夕露沾我衣」,打溼了衣服。

雖然這情況有點尷尬,但是詩人的內心依然樂此不疲。畢竟「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相對於在官場當中受到的那些挫折和令人無奈,如今被露水打溼一點衣服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此時的陶淵明歸隱山林並沒有多長時間,對於農耕生活依然懷有很高的興趣。但是等到他年邁之時,已經沒有力氣在從事農業勞動之後,不得不以乞討為生。在他後來的一首古詩當中所寫「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陶淵明的晚景悽涼,讓今天的我們心生感慨。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
    而晉代陶淵明的詩歌卻更顯平淡,閱讀他的作品,感覺就像是詩人在拉家常,又如一杯清淡的白水,可以一眼看穿,但細細品味,又覺得有滋有味。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移居晉代:陶淵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 這個不知名的詩人只留下一首七律古詩,對你我的人生或許會有幫助
    不過,在唐詩300首當中,有個詩人僅僅留下一首詩,僅僅一首七律,也獲得很多評論家的認可。雖然這個人和這首詩都不是大眾化的,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但是其詩中蘊含的道理,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會有啟迪。且看: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 描寫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
    關於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說出了所有農民的願望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古老國家。自古以來,農民都是統治階級的基礎,統治階級稱雄爭霸,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受苦的還是農民。
  • 當古詩變成漫畫風,古詩不會枯燥,背誦詩詞不再痛苦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高中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過背古詩的噩夢,那些古詩詞又多又長,背起來很吃力,不僅是要背,還要記住每一首古詩的解釋,一篇古詩詞都得有200字了,就相當背誦一篇小作文,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也能輕鬆背書?
  • 陶淵明不懂種田?細讀《歸園田居》,品味農耕詩人的世界
    陶淵明的一生是農耕經驗長期積累,農耕文化浸潤的一生。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詩人,也是對農民生活了如指掌,熟悉農耕生產的行家裡手。陶淵明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多是在鄉村度過的,具有豐富的農耕經驗和深刻的生命詩意體驗。陶淵明入仕很晚,卻出仕很早。陶淵明做官為吏只有十二年。
  • 一首寫清明節祭拜的古詩,看似諷刺祭拜者,實際寫一種生活態度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清明日對酒》,作者是宋代一個詩人,名為高翥(zhù)。這首古詩從題目當中就能夠看出是一首反映清明節祭拜祖先風俗的詩歌。但是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思考,尤其是「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形成鮮明的對比。
  • 俗人問李白的隱居生活,一首古詩《山中問答》,不可說,也不必說
    李白的一生曾經多次隱居山中,有個俗人問他,為什麼要選擇隱居這種生活方式?李白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山中問答》,俗人讀了這首詩,如墜雲裡霧裡,看來李白是不可說,也不必說。李白的文學造詣千百年來無人能及,同時他又非常熱愛生活。
  • 詩詞中的田園生活很美好,詩人種田會種成啥樣?看陶淵明就知道了
    他們都喜歡這種隱逸的生活方式,比如陶淵明,叫他去彭澤當縣令,幹了沒幾天發現還是沒有隱居田園舒服又回到了田間地頭。這些詩人們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描繪的這麼好,他們自己會不會種田呢?來看看陶淵明、蘇東坡、孟浩然是怎麼做的吧。
  • 陶淵明最悠閒的一首詩,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而且他也是被無數人喜愛,即使是後來那些同樣大名鼎鼎的詩人,那也是極愛陶淵明,主要還是他身上的那種精神,要知道他可一位極為個性的詩人,可以不為了五鬥不去折腰,也可以做了一百多天的縣令之後,揮一揮手然後離別官場,開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此後他再也沒有入仕
  • 古代陶淵明的桃花源是現在的哪裡? 是真實存在的嗎?
    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但是關於桃花源的來源有三說:1、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處廬山大漢陽峰下,總面積約一萬多畝,"桃花源"又稱康王谷,是廬山第一長峽谷,全長約15華裡,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景觀特色以幽谷風光取勝,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創作原型所在地,2、安徽古徽州的黟縣。
  • 陶淵明最幽默的一首詩,4句話反轉兩次,讓人笑得肚子痛
    對於陶淵明,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當過官,內心卻渴望山水田園的生活,最後辭官歸隱。如果我們沒有讀過陶淵明的詩,我們一定以為他是一個種田高手,五穀豐登糧滿倉。雖然家道中落,可陶淵明卻是一個辭官專業戶,29歲擔任江州祭酒,太累了,還得罪了上司,辭官回家。擔任主簿,辭官回家。擔任參軍,即想一展宏圖,又抵擋不住對田園的喜愛,辭官回家。陶淵明一直在當官與回歸田園之間反反覆覆,下不了決心。不做官,祖宗代代為官,他不能對不起祖宗;做官,還是對田園更有興趣。
  • 你知道有一首八個字的古詩嗎?短小精悍才叫經典
    01.最短的古詩東漢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記載,在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說出了這首《彈歌》,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詩,句短調促,節奏明快,讀來很有情趣。
  • 《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
    有朋友提出問題:《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村居」二字,實在簡單明了。自然是描寫鄉村生活情景的詩,至於是哪種風格的鄉村生活,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就要看具體內容。但是以《村居》為題的古詩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詞牌,純粹算格式規整的古詩也有蠻多,因為這個標題確實隨意而有概括性。高鼎的《村居》最有名的當是清朝詩人高鼎的作品: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陶淵明對我國漢魏古詩詠懷興寄傳統的繼承
    崇尚自然的陶淵明白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時,在各種流派中,他雖未採取同阮、稽等人相似的激烈任誕做法,但也傾向於阮、康二人以自然對抗名教的態度。因而,陶淵明的有關田園詩作如《雜詩》《飲酒》等,與阮籍《詠懷》中所傳達的情感情緒一脈相通。大概也正是因為如此,「到陶淵明,我們才給阮籍找到了遙遙嗣響的人;同時在阮籍身上,我們也看到了陶淵明的影子」。
  • 黃庭堅一首簡單的古詩,雖然冷門,但狠狠地諷刺了爭名奪利之人!
    ,但是仍舊是比較驚人的。王安石一首冷門的詩,但是寫得別有韻味,應該入選小學語文課本!這種悠然自得的愜意生活,我們在宋詩中很常見,關鍵之處就在於每首詩的後兩句是如何將詩人自己對簡單的生活的別樣感悟敘述出來的。
  • 李白寫了一首田園詩,最後10個字暴露真性情,與陶淵明風格不同
    說到田園詩,我們不假思索地會想到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他的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唐朝詩仙李白就曾寫下過一首《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詩承襲了陶淵明的恬淡爽直的田園詩風。儘管,此時並未描寫山林秀美景色,但是從側面詩人依依不捨的情感中,我們能感受到山林之美。畫面一轉,緊接著詩人去了在此隱居的友人家,兩人是「相攜」而行,親密的手牽著手同行,可見兩人情誼之深。「綠竹」、「青蘿」襯託出友人居處環境清幽雅致,令人羨慕不已。也反映出詩人內心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接下來,便是主人擺酒設宴招待客人。
  • 一首古詩不太知名,但其中典故不少,狠狠諷刺了歌功頌德的文人們
    其實對於這些古代詩人來講,他們不見得一定要在詩歌當中表達出多麼強烈的批判性,只需要客觀反映社會現實就可以了。最具代表性的那就是杜甫的詩詞。雖然他極少在詩歌當中用評述的語言加以直接批判,但是卻也能夠讀得出蘊含在其中的諷刺和批判意味。但同時還有很多的文人更加習慣於歌功頌德,而這樣的行為也被不少的詩人當作了批判的對象。
  • 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春風習習,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多麼美好的田園生活啊。「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量,是考量、計算。歲功,是一年的收穫。雖然,還沒有計算、還不知道這一年的收穫會怎麼樣,但是眼前的這一切,已經令人很歡喜。即事,就是眼前的事,上面兩句提到的,春風習習,田野裡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當然,還包括下面所要寫到的情形。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最著名的十首古詩,感情真摯,灑脫恬淡
    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潛,死後私諡靖節,又稱靖節先生,東晉傑出文學家,潯陽柴桑人。陶淵明出身破落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博覽群書,胸懷大志,性愛自由,不屈己從俗。二十九歲出仕,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職,因不耐官場汙濁,所任每赴旋辭。
  • 陶淵明最有玄機的一首詩,世人只見他悠然自得,他卻欲言又止
    提起「田園詩人」,相信很多人腦海裡蹦出來的第一個名字就是陶淵明,他作為我國是個歷史上田園詩一派的開創者,給我們帶了了很多淡泊恬靜的田園詩,很多還入選了學生的課本當中。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首詩應該算是陶淵明最有玄機的一首詩,相信很多網友都曾在上學的時候背過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