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知名的詩人只留下一首七律古詩,對你我的人生或許會有幫助

2020-12-13 老張侃詩詞

在唐詩300首當中,有不少的詩人都留下了自己最精彩的詩歌。李杜白等大詩人自不必多言,有的詩人只留下那麼一兩首古詩,就可以青史留名,還是比較過癮的。比如那個寫出《楓橋夜泊》的張繼,就是靠這麼一首詩,名垂青史千古留名。

說到七律,杜甫的作品是最老到最精彩的。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極高的標準,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過,在唐詩300首當中,有個詩人僅僅留下一首詩,僅僅一首七律,也獲得很多評論家的認可。雖然這個人和這首詩都不是大眾化的,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但是其詩中蘊含的道理,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會有啟迪。

且看: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這首古詩的題目就是《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作者就是唐代詩人崔曙。這也是作者在唐詩300首七律當中的唯一一首作品,也是作者流傳後世的唯一一首七律詩歌。這首詩歌雖然有應酬的意味,但是所講述的道理卻很深刻,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這是一首登高詩,重陽節登高是古人的習俗,兩句古詩就是描寫作者登高望人所看到的壯麗景色。寫出了這個高臺的歷史,就是當年漢文帝所建造的。寫出了作者登臨此臺的時候,當時的天氣和時辰。詩人重陽節登上高臺,看到朝陽,心情覺得開朗。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這兩句寫的是當地的地勢。三晉的雲山全向著北方,崤山二陵的風雨都從東邊飄過來。漢文帝修建此臺的時候,那是西漢時期,作者登上此臺的時候,乃是中唐時期,兩者相隔了千年。千年時間,世事變化,物是人非。大自然的規律依舊如以前,而漢代的皇帝如今卻只能在陵墓當中任憑風吹雨打。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有了前面那兩句的鋪墊,這兩句進一步地來表現作者所抒發的歷史感慨。望仙臺這個地方的長官,這麼多年不知道換了多少個,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歷史記住。而當年的姜子牙,河邊垂釣的閒情逸緻,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成就天下大業,如今大業早已不在,而姜子牙本人也再也不會回來。

這兩句其實表達出了作者對於功名利祿的一種感慨。那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必付出全部的人生經歷去追求。所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後面兩句詩歌。「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既然現實的功名利祿如此蠱惑人的心智,卻又都是過眼雲煙,不妨就直接沿著陶淵明的道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吧。

這首古詩是一首應酬古詩,雖然是酬和之作,但是卻表達出了作者對於人生的態度。功名利祿,一切都是浮雲,自己何必花那麼大力氣去追求這的虛妄的東西呢?既然有酒,為何不能學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這是一個古老的主題,但是在今天這個主題依然不過時。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功名利祿宛若浮雲一般,但是並沒有多少人甘心放棄。能夠達到作者這種境界的人很少,所以我們才會如此的苦惱。我們為了功名利祿而忙碌,有的時候我們為了忙碌而忙碌,已經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這是我們人生的悲哀。

我們不見得就一定要走陶淵明的路線,我們所渴求的,是有節制的欲望,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環境,是家庭和事業永不衝突的平衡。對於我們來說這很難,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早日領悟,就能夠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唐朝有一「懶」詩人,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卻冠絕全唐
    如果沒有前中期唐朝的繁榮,沒有中後期唐朝的衰敗,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詩人能夠寫出自己的人生,寫出自己的感悟了。作為一名詩人,亦或者說作為一位文學家,總是希望能夠寫出高質量的作品,如果這個作品能為世人所讚揚那就再好不過了,畢竟這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認可。正如唐朝時期的李白,杜甫,亦或是劉禹錫,白居易,他們都是家喻戶曉的偉大詩人,同時也擁有許多的佳作。
  • 《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
    有朋友提出問題:《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村居」二字,實在簡單明了。自然是描寫鄉村生活情景的詩,至於是哪種風格的鄉村生活,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就要看具體內容。但是以《村居》為題的古詩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詞牌,純粹算格式規整的古詩也有蠻多,因為這個標題確實隨意而有概括性。高鼎的《村居》最有名的當是清朝詩人高鼎的作品: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6歲時,他寫了一首五指山的古詩,後世詩人讀後都「埋怨」他
    後來只好模仿丘浚的七律另寫了一篇。五指山是海南的第一名山,從古至今,有無數的文人墨客暢遊五指山後也都禁不住詩興大發,想題詩一首。但一看過丘浚的詩後,或許大部分人便詩興全無,就算勉強寫出來估計也會束之高閣,不願「獻醜」吧。而丘浚寫的《五指參天·七律》如下,詩云: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州半壁天。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詩人,他性格倔強,為人耿直,認定的道理絕對不願低頭。劉禹錫經常與白居易詩書往來,彼此間因為太熟悉了,還經常相互調侃,但字裡行間卻流露出惺惺相惜和關心敬重。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唐代詩人馬戴最知名的一首思鄉詩,被評「在晚唐中鶴立雞群」
    以李商隱杜牧等人為代表的晚唐詩人們,接過前輩們的大旗,在唐詩的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即便是在他們之後,也有溫庭筠、韋莊等人留下很多精彩的詩作。晚唐詩人馬戴,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一首唐詩,晚唐詩人馬戴最知名的一首思鄉詩。且看:孤雲與歸鳥,千裡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 還有這樣一首詩?李白為之擱筆且模仿的唐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
    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閱讀古詩——《黃鶴樓》,作者是唐代詩人崔顥。 崔顥(hào),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 唐朝不知名詩人的一首愛情短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唐朝是中國古詩的鼎盛時期,誕生了許多像李白、杜甫這樣偉大而又人盡皆知的詩人。同時,也有一些很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名聲不像李白、杜甫那麼大,但是仍然留下了很紅的詩作,崔護就是其中一位。他的《題都城南莊》可謂是膾炙人口、廣為傳播了。(這裡說的不知名不是指崔護沒有才華,只是相對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沒有那麼出名,而且相比他自己的這首「人面桃花」詩來說,他的名字沒有詩紅。)
  • 一首寫暮春景色的古詩,表達惜春之情,詩人的名字卻是個亮點
    在古代詩人的筆下,春天或許是最值得謳歌和描寫的。相比蕭瑟的秋天冬天,春天帶來了太多的生機。無論是田野當中的景色,還是春天活躍的生命,都能夠給詩人帶來獨特的感悟。我們在之前也曾經讀過很多關於春天主題的詩歌。
  • 清代詩人的一首七律,融貫古今,偉人也愛不釋手,還親自手書詩文
    詩人們懷念先賢、再對照自己的身世,更覺得有一種蹉跎和落寞之感。大多數人之所以平淡無奇,既是因為沒有那種身歷險境、劫後餘生的遭遇,也是由於缺少獨立、自信和堅持的精神。曾經有一位詩人研究了五代的歷史,就有這樣的感受。下面介紹清代詩人的一首七律,融貫古今,偉人也愛不釋手,還親自手書詩文。
  • 詩人有三首詩寫到新嫁娘,不過很多人只熟悉他的最後一首
    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古典詩詞當中有很多寫到婚姻家庭的詩詞,尤其是對於新嫁娘的關注。不過,在古典詩詞當中,很多詩人都是假借新嫁娘來表達自己對於理想,對於未來的依賴和渴望。比如朱慶餘唐詩「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就是以新娘初婚自喻,來比喻自己是否通過了科舉的考核。
  • 唐朝詩人失意時寫了一首隨感詩,流傳至今成經典,還被納入教科書
    古人給我們留下大量的詩篇佳作,古詩帶有音樂的美感,含蓄,朦朧,寓情於景,要表達的情感,意義都融入到詩中,我們在欣賞詩歌時不僅感悟詩人內心情感的真誠流露,還能享受到詩歌的樂感美,古人還有邊朗讀詩作,邊搖晃著頭,像打節拍一樣,陶醉在詩詞的境界中。
  • 一首古詩不太知名,但其中典故不少,狠狠諷刺了歌功頌德的文人們
    其實對於這些古代詩人來講,他們不見得一定要在詩歌當中表達出多麼強烈的批判性,只需要客觀反映社會現實就可以了。最具代表性的那就是杜甫的詩詞。雖然他極少在詩歌當中用評述的語言加以直接批判,但是卻也能夠讀得出蘊含在其中的諷刺和批判意味。但同時還有很多的文人更加習慣於歌功頌德,而這樣的行為也被不少的詩人當作了批判的對象。
  • 這次高考古詩閱讀題太難了!是一首題在畫上的詩,命題老師真會選
    畢竟對於大多數過來人來說,考卷上唯一看得懂的也就只有這個。而對於古代的詩人來說,最難中的不是進士、最難進的不是《唐詩三百首》、最難入選的不是宋詞十大金典,而是高考古詩閱讀賞析題。18年入選的是幸運兒詩鬼李賀,17年入選的是「唐宋八大家」歐陽修,一個是中唐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對於廣大考生來說,這是古詩賞析題最正常的打開方式。
  • 一首不合規則的七律,竟然好到詩仙李白不敢題詩
    傳說他因為看到一首當時無名詩人的詩寫的太好而放棄題詩,這是一首什麼詩呢?這首詩有什麼好呢?中國唐朝開元年間的一天,矗立在長江邊的黃鶴樓上,大詩人李白憑欄遠眺,只見江水濤天,李白頓時覺得心胸開闊詩興大發,他高興的撲紙磨墨準備提筆寫詩,突然他發現牆上有幾行不起眼的小字,是一個叫崔顥的人寫的一首詩,李白看了又看逐字推敲著。過了一會兒李白搖搖頭,他覺得這首詩寫的太好了。
  • 一個只活了十六歲的詩人,留下一首詩,被選入了小學語文教材
    唐代詩人林傑,幼時就非常聰明,六歲即能賦詩,又精書法棋藝,被推舉為神童。然而,天妒英才,林傑年僅十六歲就暴病而卒。他的一首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流傳到了今天,被選入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成為我們了解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
  • 這樣學古詩,愛上詩人才能愛上詩。
    在背古詩的過程中,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千年前竟然有人與你某一刻的情感情緒有共鳴,而這樣的共鳴感只用幾個字就表達了,這種感受是奇妙的。當然,為應試而背詩的我,從未有過這種感受。。。如果說,卡卡必須要去背詩,那麼,我當然希望他不像我為了考試而背詩,我當然希望他能夠感受到上述奇妙的感受了。
  • 李商隱這首最知名的七律詠史詩,闡明了一個我們都認同的道理
    李商隱的詩篇很有特點。其一就是晦澀難懂,比如那「滄海珠明月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很難說清楚其代表的意義;其二就是,李商隱的詩篇,詠史詩分量很重,在他的全部詩作當中,詠史詩大概佔了其中的七分之一。比如本文我們要說的這一首。
  • 我國古代「最懶」詩人,一世只留下2首詩,只一首就讓他名垂千古
    ——鍾惺《唐詩歸》卷六(明)從一句悠揚婉轉的「關關雎鳩」開始,中國古代詩歌就隨著歷史的長河不停翻滾、奔流、徜徉:有屈子「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浪漫起源,有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樸素自然,有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亂世中尋得一抹從容不迫,唐朝是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飄逸遐思、浪漫綺麗,宋代是朱熹「
  • 寫了很多詩,你卻只記得住他一首詩的詩人
    《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青春紀念冊》《櫻花草》《捨不得》……這些歌或許你都聽過。大約十年前,華語樂壇出現過一批曇花一現的歌手,他們有且僅有一首歌紅遍大江南北,從學校放學後的廣播音樂到街頭「兩元買不了吃虧上當」的商店,從雜牌MP3連著的雜牌耳機到KTV包廂裡,這些歌曲一遍遍在我們耳畔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