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茂斌: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淮安市涇口中心小學工作。2018年、2020年兩次被評為區教育教學先進個人,2013年在區第十八屆小數年會上成功的上了一節 「經驗課堂」實驗的展示課,有多篇論文在市、區評比中獲獎。2019年獲聘為區小學數學骨幹教師。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幾點嘗試
[摘要]: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是實現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基礎。針對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問題,筆者作了幾點嘗試。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 培養分析問題能力 嘗試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學生初步掌握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問題、分析問題,並且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中也提出培養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品質等等。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數學意識,並且讓思維與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相融合,對於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平時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先講幾道例題就讓學生進行練習,而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不加指導就讓學生訓練,然後再進行輔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分析問題困難,教師也感到解決問題難教。而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提升數學技能,因此加大題海戰術,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較差的現狀。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給予學生充足的分析問題的時間
俗話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就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的過程,數學題目是由條件信息、目標信息與運算信息組成的。在我們解決的問題之前,需要對問題所提供的語言信息進行準確的理解,學生必須要字句認真閱讀,不能含糊不清,這就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理解題目中的信息,理解信息的過程就是分析題目的過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分析題目並不是就放手老師布置你們分析題目然後讓學生單純的讀題,這當中包含了學生的讀題,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教師指導等一系列的活動。經過這樣的一個獨立的分析和思考的過程,再讓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經過長期的練習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進步。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正是因為給了學生充足的分析問題的時間,學生分析理解的比較全面透徹,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表現的機會
一般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都在之前經歷了複雜的思考過程。因此我們在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能力的時候,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維活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表達的同時能夠將基礎知識與思維相融合,側面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因此我們要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其實也就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就是讓學生把題目讀一下「小雞有22隻,比小鴨子少10隻,小鴨子有多少只?」然後自己進行解答、匯報。而筆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不是著急讓學生來解答,在出示例題後讓學生先對題目進行理解,然後在全班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複述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再述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讓其他同學來質疑,讓學生來做小老師。在平時,讓學生抓住主要詞語,例如「比」「多」「少」等進行複述的訓練。更多的對題目的分析和複述以及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展示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過程,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這樣的練習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學生學會協作、探究與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學生的思維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在小組協作、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都會有一定的提升。出示練習後在學生獨立讀完題之後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分組進行共同探究與交流。比如在解決問題「一個長6釐米、寬4釐米、高5釐米的盒子,來裝稜長為2釐米的小方塊,可以裝多少個?」學生們通過分組討論,發現按照生活經驗:高5釐米能裝兩層的小方塊還能夠剩下1釐米,那1釐米不夠就只能空著。之後教師再進行啟發與點撥,學生們就能夠將問題解決。通過學生小組間的協作、探究和交流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常見的幾種策略(審題 畫圖 列表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了常見的幾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在以後碰到常見的數學問題時便會學會怎樣進行合理的分析。而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規律性、邏輯性,它們有比較固定的思路和數量關係。分析問題要從問題的基本規律出發,發現問題的普遍性,通過聯想把問題和我們所學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找出彼此之間的關係,抓住關鍵,明確思路,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分析問題並正確的解決問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常見的分析問題的策略有:類比遷移、列舉反例、畫圖分析、列表分析、逆向思維、類比遷移等。教者要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充分放手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幾種常見策略,如:四年級七冊「三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教學中,在複習了兩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後,教師把板演豎式中的積擦去,在第二個因數上添上百位數2,呈現新問題:現在第二個因數增加了一個百位數,應該怎樣繼續乘下去?通過引導學生類比、聯想,抓住「用個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所得的積的末位要與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所得的積的末位要與十位對齊及其理由」這一關鍵進行遷移,那麼百位上的數呢?讓學生的思考過程進入到一個有意義的、有序的信息系統中,然後展開觀察、比較、議論、嘗試、綜合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這樣就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對這類策略的方法也就能較好的掌握。
由於小學生仍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他們往往要藉助實物、示意圖或線段圖等直觀手段理解題意。如解決問題「一塊直角梯形試驗田,把它的高5米靠牆,其他三邊圍上竹籬笆,共用去25米,其中斜邊7米。梯形試驗田的面積是多少?」引導學生通過畫圖把問題的信息展示出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都比較容易。
五、學會用合理的方式進行解答(方程 算式),並養成自我檢驗的做題習慣。
經驗思考是小學生展開合理分析的一個特點。教師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背景,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支持數學分析。在分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累相關經驗,如在分析某個問題時,產生了什麼錯誤,原因在哪裡,最後是怎樣分析成功的。分析後,要引導學生對分析過程進行概括、反思、提升。在學會用合理的方式進行解答,並養成自我檢驗的做題習慣後,這樣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就可以進行合理的分析並根據分析進行解答和自我檢驗。
「最大的天才儘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光顧他。一個人所受的教育超過了自己的智力,這樣的人才有學問。」對小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直覺化與思考多樣化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紮實的數學理論知識與沉著穩健的心理。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特徵與認知規律來設計問題,調動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興趣,從而達到學生創新思維與數學意識同時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洪蕾《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研究》《文理導航》2016年11期
2.於涵《如何培養高中生數學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分析》《教育》2017年第3期
3.楊豔敏《小學生分析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散文百家:下》2014年第5期
4.高興梅《小學生分析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讀與寫:上、下旬》2016年第13期
感謝關注,歡迎加入
聯繫電話:138523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