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生背著行李、扛著自己的未來,千裡迢迢走進象牙塔。
如今的學生,扛著父母的期望,父母領包背行李開車將孩子護送進大學校園。
小學——失去了成長的快樂
如今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周末學音樂、學美術,不問孩子是否感興趣。可是,這些真的是在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藝術素養嗎?還是要求孩子學到一定程度考到等級證書?我相信多數家長更關注證書,而忽略了孩子對藝術的真正興趣。讓孩子為了通過考級而進行枯燥的重複練習,孩子還有何樂趣可言?
這就是急功近利教育觀的直接後果,原本美妙的享受變成了糟糕的忍受,將孩子的快樂變成了痛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希望家長們因勢利導,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其自由選擇。孩子感興趣的課外知識,他們會想方設法的去搞清楚其中的奧秘。
中學——成為「刷題」機器
在中學時代,不少孩子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沒辦法優雅的學習知識。因為,在分數至上觀念的影響下,不少家長與老師總以為分數可以決定孩子的一切,有了好分數,就可以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未來就有好生活。這種邏輯導致學校、老師、家長很迷戀分數,誤以為孩子的未來取決於他的考試分數。
為了孩子能夠考出優雅的分數,學校成了標準化生產的流水線。老師樂此不疲的讓學生「刷題」,不斷重複著昨天的故事,使得不少學生練就出「刷題神功」。
當老師與家長都被分數迷惑了眼睛,忽視了孩子在學校中真正的知識需求和內心渴望的時候,是否考慮過對孩子發展最有利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孩子被分數俘虜的時候,他們自然會無奈、委屈、憤怒,甚至日漸麻木,每天都是機械性的學習,慢慢的變成了學習的機器。
所以,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只有從不同的維度、從更多的側面去關照和陪伴孩子,才會讓孩子看見真我,不會因為分數而否定或誇大自我。
大學——迷茫中失去自我
大學的學習、生活和高中完全不一樣了,不少孩子在上了大學以後就鬆了口氣 ,就會過度放飛自己,想去做自己。因為他們高中奮鬥、壓抑了三年,很多人都想在大學中釋放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面對學業與生活。
孩子在大學裡不用去考慮任何事情,加上有父母在經濟上的一些支持,他們可能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一部分孩子不考慮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失去目標、迷茫度日,慢慢的很容易迷失了自己。
希望這樣的學生到了大學校園,能夠在適當放鬆的同時,思考一下自己的方向與目標,提前規劃好未來。大學階段是人生新的起點,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可以適度放鬆自己,但不能太放飛自我。我覺得不管是想做什麼,都應該很好地約束好自己,在一定原則與範圍內去做自己。
大學不是人生終點,只是我們追夢過程中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還是應該在各個方面不斷的去努力提高、培養愛心、樹立信心、磨練恆心。不斷地學習,就是自身不斷成長的過程,生命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得以成長,最終實現自我的圓滿和超越。
最後,作為從事一線教育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師,在此呼籲一下:為了提高升學率而壓任務給老師的各位校長們;為了完成任務指標而拼命讓學生「刷題」的各位老師們;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大費周章的各位家長們。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與發展著想的話,請你們給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發揮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充分體驗成長的快樂和探索未知世界而優雅學習的樂趣。
你覺得呢?
期待各位朋友提出寶貴建議!歡迎小夥伴們留言討論、收藏、點讚、分享、關注。